金門縣金城鎮後浦靈濟寺
金城鎮後浦靈濟寺
地址: 金門縣金城鎮東門里莒光路2號
電話: 082-325323
主祀神明: 觀世音菩薩
起建暨重建年代:唐真元二十年興建、宋末時期曾重修、
元至正年間遭迴祿寺廢、明初又復建、清道光四年毀於大火、
民國三年修建、民國六十三年增建鐘鼓樓、
民國六十八、八十八年分次修建。
金門縣海印寺
海印寺
地 址:金門縣金湖鎮太武山海印寺1號
電話:(082)334-703
要來「海印寺」可是不簡單喔,海印寺就位於太武山風景區裡面,
海拔有253公尺,所以要來海印寺就得先走約1小時的路程才可以抵達,
走太武山就可以順遊,這邊可是健行的好去處,登高望遠,
目前這邊還是軍事重地,所以一般民眾是不能駕車進來,
所以用走的是唯一方式囉!!
金門海印寺又稱太武巖寺,位於太武山頂峰梅園後方,
以石門關為山門,山上岩石長得如同印章篆刻,
「海印」就成為當地人的稱呼,為太武山12奇之一。
海印寺建於宋朝咸淳年間(公元1265年-1274年),
根據明代盧若騰(公元1598年-1664年)的「太武寺碑記」記載,
敘說神蹟顯現於太武山,鄉民因而奉祀當時泉州普遍信仰的通遠仙翁
(宋朝初期人,人稱白鬚公,姓氏已不可考,又被稱為樂山王),
後來,信眾在夜間見到觀世音菩薩現身,乃改奉祀觀音佛像,
自此海印寺也就從道教廟宇變成一座主祀佛像的佛寺。
海印寺歷經明萬曆8年(公元1580年)、萬曆28年(公元1600年)、
永曆15年(公元1661年)等數次修整,
至民國47年(公元1958年)金門八二三砲戰時,遭到嚴重損毀,
現貌則為民國49年(公元1960年)之後重建,
民國77年(公元1988年)寺外的「海山第一」石門關,公告為金門縣定古蹟,
民國98年(公元2009年)再將海印寺的大雄寶殿登錄為歷史建物。
位於海印寺外左前方的石門關,為金門著名太武山12奇景之一,
是一座石楣、石柱帶半圓拱,高度不到5公尺的小門,以石塊堆砌而成。
石門關上並有晚明儒將盧若騰所題橫額「海山第一」4個字,
根據「重建太武寺碑記」記載:「海上各島,浯洲最著,諸島名山,太武最著」。
意思是海上各島嶼中,以金門島最有名,各島的名山中,以太武山著名。
石門關性質早年可能為寺方的自衛設施,原來的石門關範圍、
石牆規模,也較今日規模更大,現已成佛寺山門。
位置在大雄寶殿下方的安心石,原為海印寺建廟前廟地裡的一塊花崗岩巨石,
相傳撫摸石頭,可獲得無上能量。在玻璃牆上並有註明祈福方式,
以左手摸心、右手摸石,並默念佛號,即可讓心情平靜。
由安心石側面進入的安心石室,裡面展示許多海印寺相關文物,
包括歷次整建所使用的建材、明代遺留下來的花崗岩,以及眾多佛教書畫。
石室中最特別的是多尊年代已不可考的泥塑羅漢雕像,早年雕像全埋於地底,
佛寺整修時雖重見天日,但多已呈現破碎狀態。
後來經專家修補後放置在石室內,每尊雕像恢復歡喜自在的表情,
面部、肢體線條表現栩栩如生,且衣飾塑形十分細膩精巧。
海印寺後殿的大雄寶殿,約為公元1970年代重建,屋頂為歇山式,
但前後屋坡有斷線,樣子有如重簷設計。頂層屋頂以硬山擱檁
(一種建築工法,就是橫牆間距較小的坡屋面,把橫牆上部砌成三角形,
直接把檁條支撐在三角形橫牆之上,可節省建築材料)承重牆,
下層屋簷為鋼筋混凝土與傳統磉石建造。佛殿主祀釋迦牟尼佛,正面寬3間,
殿內只有2根後金柱,前面設一門,與一般佛寺常見的大雄寶殿格局不同,
且外牆體以石條砌成,呈現樸實美感。
位於海印寺大雄寶殿後山的古石室,為海印寺最古老的建築,
是利用巨岩之石洞,略加修整而成,據推測應建於宋明時期,
形制頗奇特,人工與自然相接合的古建築深具歷史價值。
石像公園放置32尊海印寺主祀的觀世音菩薩,
佛像為佛教經典《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載的32化身,
各石像表現觀音菩薩隨眾生機緣而順應示現。
澎湖縣
吉貝觀音寺
吉貝觀音寺
地址:澎湖縣白沙鄉吉貝村一七、七號
主祀神佛:
主神:觀音佛祖
副神:天上聖母
當地人稱西廟,相對於地方公廟武聖殿而言,武聖殿則稱東廟,
興建年代:約在公元1827年清道光七年。
吉貝觀音寺
沿革紀事 -本寺肇基於西元一八五○年(民前六十八年),
訖今一百七十餘年左右,島民偶然遠見東方海面一片紅光燦爛,
疑海中有寶物出現,全島民競渡漁船趕赴現場探視並無發現如何,
唯有水面上漂流一尊觀菩薩慈面金身,眾口虔誠,共登彼岸,
眾議將之供奉於關帝廟內奉祀,當時島中人口有幾佰人,海澨生涯貧苦,
自從奉祀菩薩,神靈疪佑、合境平安、五殼豐登、生產日新月異、
生活更為飽暖,福利時適有地方士紳呂 軒、謝 如兩位信徒合議提倡建立廟宇,
眾信徒合議通過由呂 軒募款興建廟宇,名曰觀音亭,當時奉祀於關帝廟內,
分靈入觀音亭奉祀,晨昏荐其馨香春秋而祭。
西元一八九五年(清光緒十四年)滄桑日本統治,日久年深,風雨刮蝕,
光陰如梭,荏苒中日八年抗戰,飽受風雨掃龍不堪,四周損壞,丹青刮落,
廟貌已失去本來之壯觀,秋風日落則有無限淒涼之感嘆。
於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村民欣天喜地,而祖先留下之石滬,經營獲利後,
轉造漁船,海利獲得全縣之冠。 民國三十九年武聖殿廟掌,歐能允更深夜靜,
夢見觀音菩薩現身指點,受風雨交加,應重修廟宇,該廟宇原有名觀音亭改為觀音寺,
醒後夢猶在耳,巧遇董事陳東協,解釋夢中事,陳董事即刻召集各漁船船主,
地方人士開會決定,開始向旅高鄉親募捐後決議,各漁船獲利抽分為主旨,期為兩年竣工。
計工程費新台幣參拾參萬參仟四佰元整。(捐石楣、石柱、上下桌全附在外。)
維民國六十一年、地方鄉老楊如切提倡前二棟升高改造為三仙門寺後建造一小花園,左右抱兩廊。
民國七十九年,本觀音寺主持會志法師及眾信徒晨昏上經禮拜,認為場地狹小,
請總董事陳長瀨,副董事歐五文發起組織成立籌建委員會,則向外捐募,
幸高雄鄉親楊國財熱心設計藍圖犧牲貢獻重建大興土木二樓,
經三年菩薩擇日於農曆六月十一日登龕,後創建牌樓、兩條天橋和鐘鼓亭,
配合旅遊勝地觀賞,精雕細刻,巍巍之寺廟,
呈現今於民國八十六年歲次丁丑年農曆六月十二日良時吉日舉行落成典禮,神人同慶。
今蒙奉天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海利飽暖之福利、五穀豐登、
歲歲平安,此謂建寺與祀佛由來,慨要受為之訖。
村內耆老相傳雲:觀音佛祖自南海漂流至本島東方海面,乍現紅光燦爛、
瑞氣千條、島民競相渡舟趕赴探視,遂發現慈面金身觀音菩薩乙尊,
當時島內人口數十人,生活貧苦,自奉祀菩薩神威庇佑,海利滿載,
石滬漁撈豐收,合境平安,四時無災,八節有慶,居民生活安居樂業
,後有地方士紳倡議另為觀音佛祖建立廟宇亭,名曰觀音。
另有傳說為慈悲觀音佛祖原奉祀於吉貝關帝廟中,因關帝廟另有奉祀王爺,
因女信眾則較難親近佛祖(因彼時禁忌某些習俗),
因此佛祖顯靈傳曰另築廟之神意,以觀摩禹與宣講佛教法,
始因當時觀曰另築廟之神意,以觀摩派與宣導佛教法,始因當時觀廟為靈感。
補充:觀音佛祖原奉祀於武聖殿側壁神龕,觀音亭建立後,
武聖殿的神龕長達數百年無其他神明駐駕,據認為是之前觀音祖很驗靈,
無可取代,故武聖殿側壁神龕之對聯改為前無古人瞻北斗,後末來者護西瀛。
資料續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