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相傳,台灣最古老、最負盛名的天公廟有「三間半」,

[三間]-分別是新竹天公廟、台中沙鹿玉皇殿、台南天壇,

[半間」指的是彰化元清觀。但是,為什麼元清觀稱「半間」?

原來是在日治時期,因為要拓寬馬路,所以把元清觀的外牆削掉部分,

讓正殿與前殿往內縮,

而使得元清觀成了這其中最獨特「半間」的天公廟。

新竹天公廟

 2021.3.30新竹天公廟.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新竹天公壇(金闕殿)

地址:新竹市北區中山路431巷36號

電話:03-5228651

2021.3.30新竹天公廟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新竹天公壇,又稱新竹金闕殿,

為一座主祀玉皇大帝(天公)的道教廟宇。

廟旁設有以廟為名的天公壇公園,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

2021.3.30新竹天公廟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新竹天公壇,簡稱新竹天壇,為一座主奉玉皇大帝(天公)的道教廟宇。

廟旁設有以廟為名的天公壇公園,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

 清高宗乾隆年間建於竹塹城迎曦門,

同治九年(1870年)由檀越王居發起重修,

1895年乙未之役日軍與棟軍都司姜紹祖部交戰,

天公壇毀於戰火,另說是臺灣日治時期被官府徵收。

大正二年(1913年),由本地士紳陳楊鏡等眾募集銀錢,

重建於今址,臺灣光復後重修。

配祀有:三官大帝、福祿壽三仙、太陽星君、太陰星君、

風伯、雨師、雷公尊神、電母娘娘、五榖先帝、托塔李天王、

斗姥星君、文昌帝君、玄天上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張天師、土地公等神明。

 

 

 

 

2021.3.30新竹天公廟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清高宗乾隆年間,竹塹城信眾組織神明會「天公會」,

輪流奉祀玉皇大帝神位,

咸豐元年(1851年)建廟於迎曦門(東門),

同治九年(1870年)由檀越王居鳩資,遷修廟宇於今址,

1895年乙未之役日軍與棟軍都司姜紹祖部交戰,天公壇毀於戰火,

另說是臺灣日治時期被官府徵收。

大正二年(1913年),由本地士紳陳楊鏡等眾募集銀錢,

重建於今址,二戰後重修。

 


2021.3.30新竹天公廟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02年二月份,新竹久旱缺水,新竹市長林政則邀集各級官員,

同往天公壇向玉皇上帝祈雨,翌日即天降甘霖,被視為神蹟.

 


2021.3.30新竹天公廟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1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1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1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1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1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1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1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1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1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2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2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2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2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2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2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2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30新竹天公廟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沙鹿玉皇殿

IMG_581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沙鹿玉皇殿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四平街123號

電話: 04 2665 5395

 


IMG_581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沙鹿玉皇殿,是位於臺灣臺中市沙鹿區沙鹿里的玉皇上帝廟,

為臺灣天公廟「三間半」之一。

 


IMG_581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建廟由來是先民何聲良於嘉慶八年(1803年)

自泉州同安縣恭請玉帝神像來臺。

被列為臺灣天公廟「三間半」之一。

嘉慶十年(1805年)旱魃為虐,大肚中堡五十三庄民

(今沙鹿鎮全部和梧棲、龍井、大肚部分村里),共議建廟供奉。

初期廟宇簡陋。同治十三年(1874年),

沙轆庄士紳陳建廷捐款並募資修建。

光緒十二年(1886年),彰化馬興庄陳元吉籌措擴建資金。

同年官府立與平埔族相關的示禁碑,名為「遷善社番勒索示禁碑」。

1918年陳時全籌資修建。1935年大地震,廟宇破損不堪,

僅能搭建簡易的瓦舍供奉神明。

1945年地方信士發起重建之議,因建資金難以籌措,先以原有建材,

略加修葺,改建成瓦造建築。

1968年廟貌年久失修,1971年竣工完成,增建後殿、禪房、金亭、戲台,

並由總統蔣中正頒「護國佑民」匾額。

九二一地震,廟貌略有損壞,得全體委員及信士支持,進而實施修建,

將屋頂裝飾改為大型交趾陶作品。

2016年1月31日,臺中市政府社會局在此廟設立食物銀行,

為臺中海線地區的第一家。

 


IMG_581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廟建築傳承閩南風格。廟方還設有圖書館,供地方閱讀。

廟身緊鄰供奉地藏王菩薩的普濟寺,外牆有遷善社番勒索示禁碑。

過去沙鹿保安宮在旁邊。

廟前地面積十多坪,有兩棵百年老榕樹生長,

原本多年來被攤販盤據營業,廟方歷經十多年協調向八名地主購得此地,

做為休憩場所、機車停車場。

對聯為「玉藻有儀,以禮節容;皇天無親,唯德是輔。」、

「玉闕赫聲,靈於東海;皇威揚聖,德兮南天。」

据沙鹿玉皇殿落成紀念冊所載:

(一)本殿特色,玉皇大帝、玄天上帝、張天師神像為紅、黑、白色雕飾。

(二)台灣早期的天公廟號稱有三間半,而沙鹿玉皇殿與台南、新竹的天公廟齊名,

彰化天公廟因後殿奉祀佛祖致稱為半間。

主神玉皇大帝的皇冠、手板與王天君神像的九節鞭,是以五十多兩的金牌熔解製成。

 


IMG_581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臺灣首廟天壇

 台南首廟天壇.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天壇天公廟

地址: 70050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84巷16號

電話: 06 222 7983

建成时间: 大清咸豐四年(1854年)

 

 

台南首廟天壇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臺灣首廟天壇,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

為主祀玉皇上帝的道教廟宇,

昔日為府城最高點-鷲嶺之上。

別稱台南天壇,民間俗稱新天公廟。

原為鄭氏王朝祭天用的祭壇,

清朝咸豐四年(1854年),才於原址建廟立壇。

1985年經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為三級古蹟。

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取消三級分級制後,

已變更為直轄市定古蹟。現與開基玉皇宮同為台南市兩大天公廟。

 


IMG_707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明清朝代的道教壇廟設置大略可分為自然神祇壇廟(如天壇)

及人文神祇廟宇(如關帝廟)兩大類。

其中,天壇為與上天交談的場所,因此祭祀活動必須於露天舉行,

也就是於不設屋頂的壇上舉行儀式。

而一般來說,天壇祭祀活動僅為君王 才能從事的科儀。

相傳1661年12月鄭成功自荷蘭東印度公司取得臺灣後,

官方的祭天天壇即設於「鷲嶺」,該小山丘即為臺南天壇現址。

因為該地頗為平坦,台語亦稱天壇為天公埕。

自此,此地點成為鄭氏王朝統治者每年祭祀上天的場所。

1683年明鄭滅亡後,明鄭王朝君臣,還有官兵、眷屬十萬人,

俱遭清政府下令強制遷入中國十八行省。

該壇現址遂不再舉行任何祭儀,

然而輪值天公爐活動仍於當地依例輪值舉行,

並由在地仕紳輪流值年,供奉該聖爐於該輪值仕紳的民宅大廳,

是為爐主制度的道教習俗,也於其後普遍見於臺灣各地,且沿襲至今。

天壇所在位置稱為鷲嶺,為市內最高處。日治時期以後,

臺南測候所亦落腳此處以便觀測氣候。

 


IMG_709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府城地區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玉皇上帝聖壽的「天公生」日,

用擲筊方式選出爐主安置聖爐的做法一直沿用到1850年代。

後來因為漢人的臺灣移民漸多,教眾有增無減,

於是當地仕紳研擬於原天壇現址建廟安置天公爐,

而輪值爐主則成為該年度的廟宇經費資助人。

1854年,府城官民共同集資興建廟宇,於同年8月動工,隔年完工。

1855年完工的天壇正殿奉祀玉皇上帝聖位,右側奉福德正神,

隨後並增建後殿祭祀其他道佛神像。

該廟不但成為臺灣史上首座壇廟,也是少見的天壇壇廟,

另外,此間由官民合建的天壇,

更是以聖牌而非泥塑木雕神像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

 


IMG_709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因臺南天壇附近的數百年的街道整建,加上多次整修都未能復舊施工,

因此整體建築並未顯出古貌。

不過該廟三進三開間帶兩廊的格局仍顯宏偉。

除此,殿外龍形照壁、正殿的重檐歇山頂、後殿的雙斜坡硬山單檐式屋頂,

及各殿均有的起翹燕尾、屋架、斗拱、「憨番」雕刻都極具特色。

高懸屋垣的「一」字匾名震南都,長186.3公分,寬66.8公分,厚4.3公分。

臺語俗諺稱「千算萬算,算不到天一劃。」(或作「千算萬算,不值天一劃」,

意思是「人算不如天算,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故立了「一」字匾,

紀念上蒼造化之功。額面以楷書刻「一」字,四面圍繞84字楷書陰刻小字,

自右上角起,以逆時針方向排列。匾額框為杉木;

匾額板面材質經取樣檢測後確認為柳桉木。柳桉木的木材運用始於日治時期,

木材原產東南亞,屬常綠喬木。

2009年2月5日依南市文資第09818543330號,

被臺南市政府指定為文化資產「一般古物」類。

本廟「一字匾」與臺灣府城隍廟的「爾來了」匾、

竹溪寺「了然世界」匾合稱「府城三大名匾」。

若加上祀典武廟的「大丈夫」匾額,則稱臺南四大名匾。

 


台南首廟天壇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1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1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1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1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1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1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1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1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1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1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臺南天壇的現有廟宇外觀與名稱均是從1893年的大修後沿用至今,

於1862年、1893年、1949年、1982年及1996年經過規模大小不一的整修。

其中,以1899年的整修幅度最大。迄今廟宇原貌亦為當時所修竣模樣。

該廟之所以修竣重整,除了年份久遠之外,增祀神明也是其主因。

 


台南首廟天壇2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迄今,該廟的祭祀神明約有20多位,主要神祇有:

正殿:

玉皇上帝:俗稱天公、天公祖。

由於玉皇上帝是自然界的神化,至尊無形,廟宇多不塑像,

以神明牌位代替,民間祭拜則以天公爐代表。

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上帝誕辰,即「天公生」,

祭典從零時起至凌晨4時左右止,儀典盛大隆重。

後殿:

三清道祖:位於該廟宇後殿正龕上方的3尊神像:

元始天尊:三清首神,亦稱造化之神。

靈寶天尊:別稱太上道君,為十界醫王。

道德天尊:別稱太上老君、李老君,曾化身為春秋時代楚國哲學家老子。

斗姥元君:重要的星辰女神。其造形十分奇特,有四首、三目、八臂。

三官大帝:位於後殿正龕下方的3尊造形近似,且做帝王打扮的神明。

為天官一品賜福紫微大帝、地官二品赦罪清虛大帝及水官三品解厄洞陰大帝的合稱。

三官大帝由於神格相當高,民間奉祀多以「三界公爐」代表,

如臺南天壇般塑神像奉祀者較少見。

南斗星君、北斗星君、東斗星君、西斗星君、普化天尊、太乙真人、

張府天師、天醫真人、司命灶君、下壇將軍先達廳:

天壇開廟先賢武聖殿:

文衡聖帝、張仙大帝、王靈天君、五文昌

(文昌帝君、孚佑帝君、文衡帝君、朱衣神君及魁斗星君)、

釋迦牟尼佛、岳武穆王、延平郡王、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

月老、註生娘娘、福德正神馬爺祠:馬使爺、神馬太歲殿:

斗姥元君、太歲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太陽星君、

太陰星君、王靈天君、張仙大帝、張府天師、虎將軍

 


台南首廟天壇2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2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2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2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2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首廟天壇2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元清觀

彰化元清觀.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

地址: 500彰化縣彰化市民生路207號

電話: 04 725 4093

落成: 1763 年

 


彰化元清觀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元清觀位於彰化市光華里民生路二百零七號,

前臨民生路,右側緊接陳稜路,

主祀玉皇大帝,又稱玉帝廟,俗稱天公壇,

是清代台灣少數以「觀」為名的寺廟。

元清觀創建於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

彰化市的居民以漳州一帶的人為多,但是也有少數泉州人參雜其間,

元清觀就是由泉州七縣的人仕所合資捐獻興建,

泉州舊稱「溫陵」,因此在前殿上方懸有「溫陵福地」一匾(光復後所修),

據《彰化縣志》記載,昔日元清觀前有戲台一座,

每逢農曆正月初九玉皇聖誕,演戲酬神長達十餘日,婦女焚香不絕,觀者如堵。

彰化元清觀於嘉慶年間首度重修,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

山門及戲台因地震而損毀,同治五年,因建築物日益朽,

由陳元吉等人發動募捐整修,直到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才全部完工,

歷時長達二十多年,規模與今日相去不多,甲午戰後,日人治台,

為拓寬道路,曾拆去元清觀右側約五分之一,使得建築失去完整與平衡,

外牆內縮,大木結構裸露。

 


彰化元清觀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何以廟名稱為「元清觀」,

「元清」之元字,本作「玄」,清代因避康熙帝諱,改以「元」字替代,

如「玄天上帝」有寫作「元天上帝」,即是一例,

因此「元清」的本字,實當作「玄清」,玄清二字,均與天相關,

「玄」,即眾所熟知的「天地玄黃」,典出《周易》坤:

「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清」,則取《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典故。

正殿匾額「德界三尊」正殿匾額「德界三尊」

 

 

彰化元清觀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元清觀俗稱獄帝廟;緣於昔時謂玉帝為嶽帝之故。

是台灣唯一以觀為名並供奉 玉皇大帝的寺廟。

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元一七六三年)由福建省泉州府移名集資創建,

故大門懸有〔溫陵福地〕之巨匾。

清光緒年間大修,現存之元清觀代表清光緒年間之建築水準。

此廟建築宏遠,前殿有八字牆,正殿重簷高大。

前後共三殿,三川殿前左右出八字牆,後帶拜亭,正殿前亦置拜殿,殿宇高敞。

中央供奉玉皇大帝,配祀張天師及玄天上帝內懸〔溫陵福地〕、〔穹窿主宰〕、

〔得一以清〕及〔德尊三界〕等古匾,後殿供奉觀音菩薩。

元清觀在建築上許多特色,例如三川殿使用牌樓式重簷,斗拱使用象頭造形,

廊牆施磚刻及交跤陶。而正殿之柱子排列尤特殊,殿多出兩排柱子,

以承受屋頂重量,使內部有如柱林。

雕刻精巧,在藝術和規模上都值得稱道,

是台灣地區磚木造宮殿式建築較美輪美奐者。

又此廟古匾古碑頗多,深具文獻價值,其對聯文句之佳,為台灣地區廟宇之少見。

 

 

彰化元清觀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元清觀,是台灣彰化市的國定古蹟,當地居民稱作天公壇,

建於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是一座供奉玉皇大帝的廟宇。

該寺廟於2006年4月9日失火,之後在2010年12月初重修完成,

並於2011年1月5日舉行一連五天的重修入火安座保安福醮大典。

臺灣民間說法,「臺灣天公三間半」,意思是臺灣主奉天公的名廟,

分別是南臺灣的臺南天壇、中臺灣的沙鹿玉皇殿、北臺灣的新竹天公壇,

以及「半間」彰化元清觀(因道路拓寬,殿宇內縮)。

 


彰化元清觀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1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元清觀主祀玉皇大帝,配祀王母娘娘及太上老君,

兩旁從祀張天師與玄天上帝,

後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兩旁配祀十八羅漢。

 


彰化元清觀1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1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1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元清觀為清代台灣少數以「觀」為名的寺廟,彰化市民稱為「天公壇」。

早年元清觀為神明會的組織型態,至清乾隆28年(1763)始創建廟宇,

後由泉籍人士林文濬、貢生鄭士模、業戶黃添註、阮昌、張國良等修建。

清道光28年(1848)11月初八彰化大地震,

元清觀五門殿(前殿)及戲台崩塌受損,士紳原議遷建縣城南方,

後因戴潮春事件而暫緩。

清同治5年(1866)由舉人蔡德芳、士紳陳元吉等倡議重修,

監生楊祥光負責重修工程,歷經數年的重修仍未竣工,

日後由張昭彩、職員莊瓊輝再進行重修工程,

至清光緒13年(1887)完成。

同治、光緒年間的重修,元清觀的前殿、戲台規模宏偉壯觀,

正殿增高基礎,並加以髹漆,廟宇煥然一新。

重修後由泉州七邑人士

(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德化、永春)舉行三朝慶成醮,

完成開光謝土儀式,此次的重修奠定今日元清觀的建築規模。

三川殿楣梁上懸掛「溫陵福地」匾,即訴說著元清觀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

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拓寬天公壇巷(今陳稜路),

正殿及後殿右側遭部份拆除。

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元清觀遭居民佔用,至1982年住戶遷出後,

由市公所進行修護,1985年8月19日指定為第二級古蹟。

1999年九二一地震,元清觀三川殿牆面受損,

2002年進行修復,保存元清觀的風貌。

2006年4月9日元清觀遭回祿之災,正殿與廂廊燒毀,

之後進行古蹟的修復,於2010年12月初重修完成,

並於2011年1月5日舉行重修入火安座保安福醮大典。

 


彰化元清觀1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1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1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1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1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1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2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2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2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彰化元清觀2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乾清宮 的頭像
    乾清宮

    乾清宮

    乾清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