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城隍廟
新竹城隍廟
地址:新竹市北區中山路75號
電話:03 522 3666
新竹都城隍廟,是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中山里的城隍廟,
廟身列為市定古蹟,主神為城隍信仰的都城隍爺。
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的新竹都城隍廟,為全台最大的城隍廟,
也是「官階」最高的城隍神祇。
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年),淡水同知曾日瑛上表朝廷,
並飭地方宦紳集資於翌年(1748年)建成作為官廟的城隍廟。
其廟地為墾戶王世傑所獻,王世傑並捐出出租北門大街店屋之所得以維持廟務,
目前廟中仍供奉其長生祿位。
乾隆時的竹塹城地圖,城內就標明此廟與新竹內天后宮這兩座廟宇。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同知袁秉義重修。
清仁宗嘉慶四年(1799年),同知華清再重修,並捐建後殿以奉祀觀世音菩薩。
嘉慶八年(1803年),同知胡應魁以後殿改祀城隍夫人,
另在西畔現址建法蓮寺以奉觀音,並添祀十八羅漢。
臺灣日治時期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8-9月間臺灣曾發生瘟疫,
新竹地區未傳出災情,且10月時向竹蓮寺觀音菩薩祈雨後確實下雨,
故在地仕紳、士人、民眾等籌畫於隔年(明治三十年、1897年)1月6日、
在城隍廟建三朝清醮,透過設壇、普渡、豎旗、張燈結綵、演酬神戲、
守三齋七戒等方式叩謝神恩。
大正十三年(1924年),鄭肇基募捐日幣十多萬元,花費三年時間始修建完工,
落成後建一次大醮。
臺灣戰後時期民國100年(2011年)時此廟門牌為新竹市中山路75號。
謝將軍立像
「新竹城隍˙北港媽祖」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的新竹都城隍廟,
為全台最大的城隍廟,也是「官階」最高的城隍神祇。
每年農曆七月的「竹塹中元城隍祭」,是竹塹城一年中最熱鬧的宗教節慶,
城隍奉旨遶境賑孤更將活動帶到最高潮。
城隍為兼管陰陽的神。在陽間司懲兇罰惡導正社會風氣之職。
在陰間則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審判、移送之職。
有點類似人間之警察、檢查官及法官的綜合體。
遇有善事則通報天庭;遇有惡事則通報地府。
閻王之生死簿即據此登載人的一生善惡。
以新竹城隍所設的神位為例,城隍之下除左右文武判官外,
下設六司:即延壽司、樂善司、糾察司、速報司、罰惡司、增祿司。
而陰陽司之陰陽司公即類似今日之秘書長的職務。
除這些各司其職的單位外,還有六位將軍統領城隍爺的兵馬:
即謝將軍(大爺)、范將軍(二爺)、牛將軍、馬將軍、金將軍(枷爺)、銀將軍(鎖爺)。
六將之下又有董、李排爺帶領喜、怒、哀、樂四位捕快。
當人之大限一到,城隍爺之六將捕快即出動拘捕。先交文武判官初審,
然後交由陰陽司公判決。此神善惡分明,絕無通融。善者上天庭受封,
惡者入地獄受罰,毫無僥倖。以上敘述即一般人對城隍爺的認知與瞭解。
有人信之旦旦,有人視之藐藐,此即宗教信仰的特質。
不過我們也從而瞭解,城隍為一入世極深的神,與人之一生息息相關。
由生至死都在城隍的監管之下,只不管輪迴的部份而已。
而城隍又類似陽間的省縣市長一樣為官職名,有任期之分。
在京城者為京城隍,銜「福明靈王」。省城者為都城隍,銜「威靈公」。
府城者為府城隍,銜「綏靖侯」。縣邑者為縣城隍,銜「顯佑伯」。
再次為鄉鎮之境主,一般無銜,若有則以子爵或男爵名之。
或有曰:「有城池斯有城隍神靈」,這是錯誤的觀念。一般境主也可以稱為城隍,
只是官位大小不同而已。城隍的官職會因陽間的都市發展而改變;
新竹城隍為都城隍當然有其來歷。
從鄭成功趕走荷蘭人開始,台灣的重心都在南部。
北部只有竹塹堡(今新竹市)及大加納堡(今台北市淡水河邊)有漢人聚居。
清朝時將全台設為一府三縣,即設在台南的台灣府,下轄台灣縣(台南)、
鳳山縣(左營)、諸羅縣(嘉義)。基本上諸羅縣管到整個台灣北部,
包括今宜蘭地區在內。
由於漢人的移居發展,1723年先從諸羅縣分出彰化縣。再從彰化縣分出淡水廳,
管理大甲溪以北的地區。廳治暫與彰化縣共治。
1733年淡水同知徐治民於竹塹環植刺竹,並建四座木製城樓,已有城之雛形。
所以第十代淡水同知曾日瑛決定將淡水廳治設在竹塹。
於是在1747年到竹塹城內選定廳治位置,
並在廳治旁邊先建了今日的新竹都城隍廟。
城隍爺公案前的李排爺與董排爺
李排爺與董排爺 塑像 立於正殿前步口廊兩側,乃近年(約民國七十年代)新作 ,
兩腿微張,一手插腰,一手持長杖,肚微凸,頭戴官帽,貌似捕快模樣,
外形較真人矮胖些;董排爺濃眉清揚,未蓄鬍,昂首威武,
李排爺裂齒微笑蓄長鬍,貌較董排爺老成祥和。
廟身在民國70年代(1980年代)列為三級古蹟。
廟前石獅子以泉州惠安黃塘玉昌湖青斗石所製,因經過長期氧化作用,
表面色澤墨綠、光滑堅硬。
在民國82年(1993年)10月30日,此石獅曾與新竹市議會石獅被印作郵票發售。
廟前步口附壁柱有「善由此地心無愧」、「惡過我門膽自寒」一對楹聯。
入口牆壁兩側「正直」、「聰明」四字,
是滿州國第一任外交總長謝介石奏請皇帝溥儀賜字。
廟內通樑碩大,頂為重簷,其木材主要是福州進口的杉木、樟木與檜木。
正殿正門上方的八卦藻井為泉州木匠、溪底派大師王益順製作。
都城隍神像前左右立文武判官,右上座祀陰陽司,左側為糾察司、獎善司、
延壽司,右邊增祿司、罰惡司、速報司,座下兩傍又列祀牛馬將軍、枷鎖將軍、
范謝將軍、喜怒哀樂四位捕快、董李排爺。
正殿上方懸掛光緒帝「金門保障」御筆匾額、殿後龍柱是泉州石匠辛阿救作品。
彌勒殿除彌勒佛外,還有文昌帝君、西秦王爺、準提菩薩。
法蓮寺為城隍廟庭所遮隔,寺容不易顯現,照地方人士說法,城隍廟屬官祀系統,
但法蓮寺則為一般佛寺齋堂,故要分開。
後殿除城隍夫人外,還有其大、二少爺、六位將爺、兩旁有月下老人、註生娘娘。
都城隍爺 晉封威靈公新竹都城隍爺,神龕內端坐大小數十尊塑像,
皆為黑面長鬚;龕中央城隍爺本尊,身形較碩大,高約一百六十公分,
目光朝下,左手握絹,右手持紙製摺扇,大拇指環有玉戒金戒,
外披金紅錦袍,莊嚴穩重。
主祀兩側立有配侍數位;前立者為李、董排爺,含基座高約八十五公分,
頭身比例為1:4,頭大身矮;後者立有文、武判官,帶座高約一公尺,
頭身比例亦約為1:4。
城隍依當地為京師治、省府治、州治、縣廳治之別,
有福明靈主、威靈公、靈佑侯、顯佑伯之封號,
臺灣昔日地位最高的是臺灣府城隍廟的府城隍。
乾隆廿一年(1756年)後,淡水廳署即自彰化遷至新竹。
當時的淡水廳署就設在新竹城隍廟旁的西安街上,
相傳作過淡水廳同知的曹謹、曹士桂都在死後成了城隍。
光緒元年(1875年),清廷新設之臺北府暫置新竹時,
新竹城隍爺也由縣級「顯佑伯」改稱府級「威靈公」。
祭祀府城隍的臺北府城隍廟至光緒七年(1881年)才建立。
對於新竹城隍如何昇為省級都城隍,此廟總幹事鄭耕亞表示,
光緒十六年(1890年),江西龍虎山張天師觀天象,以天狗居於牛郎、織女之間,
有殃及臺灣海島的異象,奏請朝廷速辦法會,朝廷批准在新竹城隍廟舉行,
光緒帝並欽賜「金門保障」御匾一方,
再晉封新竹城隍為位階相當於行省巡撫之「威靈公新竹都城隍」。
光緒十七年(1891年)由新竹仕紳林占梅、林汝梅兄弟在新竹城隍廟舉辦醮典,
相傳林汝梅在此次醮典中委託張天師幫助都城隍升職。
別種說法還有:一、清朝有名皇子被奶媽帶到海邊遊玩,被沖到臺灣上岸後衣衫襤褸,
乞食為生,數年後,淡水廳一官員經新竹城隍爺指點找到皇子,並被保舉升官,
後奏請皇帝將城隍爺晉封都城隍;
二,沈葆禎在大安之役奉令鎮守大安港,突生神風,敵國艦隊翻覆沈沒,
以新竹城隍護國有功,奏請清廷加封都城隍;
三,劉銘傳任職台灣首任巡撫時,張天師向清廷奏稱台灣將有災難,須速辦法會消災,
由於臺北城當時還在趕工中,劉銘傳為取得在新竹辦法會正當性,將城隍連升兩級。
據當地老人鄭煙地表示,相傳此廟過去水池與池和璧合等建物都是三魚形,
乃代表魚鰭,而廟地所在為魚臍,至於魚頭即新竹關帝廟、魚尾是新竹長和宮,
長和宮兩邊的愛文街與城北街是魚尾雙叉,合起來稱為「鯉魚穴」。
地方耆老說,客家人在犁頭山「網穴」建立竹北蓮華寺就是要剋竹塹城「魚穴」
民國106年(2017年)時,
城隍廟總幹事鄭耕亞表示該廟農曆七月前後的活動依序為六月二十八日陰陽司公出神龕、
七月初一子時開虎門、同日下午4時陰陽司公代替城隍爺坐鎮北壇水田福德宮並進行「夯枷解厄」、
七月十二城隍爺出神龕、七月十三由城隍大二少爺「查夜暗訪」先走一遍城隍爺繞境路線、
七月十四在繞境路線上敲鑼打鼓以通知民眾、七月十五城隍爺親自「繞境賑孤」、
七月十六城隍爺至外地繞境賑孤、七月十九廟內普渡並送鬼魂前往枉死城或陰間、
七月二十普渡結束城隍爺入神龕、七月三十關虎門。
七月初一開虎門的儀式代表鬼門正式打開、鬼可以自陰間到陽間活動,
可能會有部分信徒感覺身體不安、運勢不順。
若信徒有此感受,當日即可在城隍爺面前許願擲筊,決定服何種刑罰及夯枷的輕重,
領取到紙枷及疏文後至正殿向城隍爺求枷,同時將紙枷套在頸上,由道長代讀疏文,
接著跟陰陽司公遶行市區到北壇水田福德宮以還願,
最後道長再主持「脫枷」解厄儀式並焚化紙枷,完成整個儀式。
至於陰陽司公則會駐駕水田福德宮十五天,聽取眾土地公回報一年來的民情,
待農曆七月十五再向出巡的城隍爺回報。
七月十五為城隍爺親自「繞境賑孤」之日,早期城隍爺會在繞境時接受各家奉茶、送禮,
後因日治時期北門鄭家申請修建城隍廟,再加上鄭家出有鄭用錫進士、
在崇祀鄉賢的「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禮制之下,城隍爺會到鄭氏家廟休息,
接受鄭家子弟拭塵、奉茶,及進獻以雞蛋墊底的燕窩後離去,稱為「鄭厝貢燕」。
新竹市各寺廟原同時舉辦中元祭祀,後來可能因市場上難以供應足夠貨品,遂分開舉辦,
最先是南壇大眾廟的農曆七月十二,再來為七月十五日的城隍廟城隍爺出巡、
七月十九城隍廟普渡。之後為七月二十三的新竹長和宮接棒,最末以新竹東寧宮七月三十辦法會、
八月初一辦市場普作收尾。收尾後仍逗留在外的鬼魂則會被抓入南壇大眾廟安置。
詳細資料:新竹城隍廟官網
都城隍爺 夫人 後殿主祀,夫人兩旁立有大、二媳婦,其外另有協侍婆塑像,
夫人採坐姿,身披繡袍,柳眉細目,面露慈善像。
大、二 少爺 立於後殿左廂,神龕內端坐兩位少爺塑像,大少爺手握絹,
身形較二少爺稍小些,二少爺雙手握絹摺扇。
彌勒佛主祀彌勒佛,左祀新竹都城隍六將爺會先賢祿位及王世傑之長生祿位。
新竹縣新豐鄉池和宮
池和宮(池府王爺廟)
地址:新竹縣新豐鄉池府路156號
電話:03 568 0024
池和宮,又稱為池府王爺廟,
位於臺灣新竹縣新豐鄉新豐村池府路156號,
初創於臺灣清領時期乾隆四十二年(1776年),
至今已有二百多餘年歷史,並且經歷過多次的修建,
成為全國的著名信仰中心。
其供奉的主神池府王爺(代天總制總巡王),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有求必應,因而遠近馳名,香客、施客絡繹不絕。
池和宮的建築相當肅穆莊嚴,門庭採用中國傳統式的山門造型,
以及重簷歇山式的屋簷,三川殿的左右兩側有八角鐘樓與鼓樓閣,
屋頂上也有許多龍、鳳與武將的剪黏藝術,
廟的後方還有一座清幽的花園,可供民眾休閒遊憩。
鄰近還有紅毛港遊憩區、坡頭漁港、觀海大道、新豐紅樹林自行車道等。
不僅為新豐鄉著名景點,更是西部濱海遊憩動線上之重要觀光據點。
據傳草創於清乾隆年間,歷史迄今已逾二百年,由於神威顯赫,
有求必應,故聲名遠播,香火鼎盛,
成為新竹西部濱海一帶居民之信仰中心,其信眾遍及海內外。
關於池和宮之肇建沿革,其創建年代有乾隆中葉、
道光初年及咸豐年間等不同說法,較通行的版本是:
乾隆42年(1777),當時福建泉州府同安區之元威殿王爺廟,
大建王醮並放流王船出海,因季風吹送及海潮漂流,
王船意外漂泊至紅毛港靠岸,當地庄民好奇登船一探究竟,
發現船上滿載食糧、建材及三尊神像,乃於本宮現址建小廟奉祀。
由於漢移民渡台拓墾備嚐艱辛,既有風濤之險及原住民出草之害,
又有瘴癘、瘟疫等傳染病之威脅,故需假宗教信仰以得到精神寄託與心靈慰藉。
池王爺因神蹟靈驗,信眾問事求醫、擇日算命、護航祈福等,
凡有所求必得回應,因之香火日盛,香客絡繹不絕。
道光元年(1821)歲次辛巳,新庄子望族例貢生徐氏籌資二百兩首次修建,
道光26年(1846)歲次丙午,復又二次修建。
民國38年(1949)歲次乙丑再度重修,然因建築狹小簡陋,
廟貌破舊不堪,信眾遂醵資新台幣一千七百餘萬元,
於民國64年(1975)進行改建,共歷時四年,
於民國68年(1979)10月23日重建完成,
同時舉行慶成建醮大典。民國87年建造石雕牌樓一座。
池和宮主神池府王爺,屬古代瘟神信仰神祇之一,
神像黑面長鬚,兩眼瞪大翻白,為中毒身亡之痛苦慘狀。
傳說王爺為古代先賢歿後而成神者,原係初唐時期福建滸州府人氏,
姓徐名春生,字孟彪,官拜都尉。
據傳王爺任職知縣時,因地方百姓不敬神明、不孝父母、忤逆長上、
作惡多端,上天欲予懲罰,天庭乃派使者攜帶毒藥下凡,
欲於縣民飲水之池井中下毒,恰逢王爺知曉此事,乃代為受罪,
巧取其毒藥自服而亡。使者深受感動,乃稟明玉帝,
帝感念其德,封為「代天巡狩」,掌理民間懲罰善惡事宜,
凡間皇帝亦緬懷其行誼,加封賜姓「池」,此為池王爺之典故由來。
池府王爺坐鎮紅毛港邊,其神威顯赫,庇祐地方百姓,
由於廟史悠久,神明顯靈之事時有所聞。
民間關於王爺之神蹟或傳說,經由口傳或記載而流傳,
其內容雖有些神秘、荒誕,甚或不合邏輯,
但從另一角度看,或可視為無形神靈世界對凡間人世鉅大影響之體現。
神明之力量,既可穿越時空,無所不能,則凡夫俗子對之崇祀有加,
心懷敬畏,如此,宗教便能發揮教化人心、警世勸世之效果。
池和宮之王爺神蹟傳說,據志書、口傳等資料所述,有如下數項:
1、阿城窟傳奇
傳說紅毛港在明清以前,大船可行至港內,船貨上岸則由牛車載運分往各地。
而池和宮位於港邊,擁有地利之便,在該宮現址西北方二百公尺處附近,
屬於盆地地形,據說古時有一位不詳姓氏名為阿城者,託池王爺之庇祐,
經營牛車運輸業,因經營有方而致富,乃於該地建造一座大宅第,
地名遂稱「阿城窟」。後遭土匪搶劫,乃趨於沒落。
其宅至今已蕩然無存,但據傳其斷瓦殘片,數十年前尚可拾得。
2、龍穴之地傳說
傳說紅毛港旁有龍穴三處,即龍母之穴、龍公之穴、龍子之穴。
而池府王爺廟位於龍母穴上,廟前西邊則為龍公穴,
當地徐姓望族後代徐啟旺葬於其穴上,而龍子穴則為林氏之墓穴。
相傳當時徐啟望安葬造墳時,風水師指點若用百人於一日內修竣該墳,
則該處乃為風水絕佳之處。徐氏族人心急,乃僱工數十人,於數日內築成墳墓。
此後,該墓附近一帶竟出現異常,雞不司晨,犬不吠生、井水乾涸,
地方鄉民乃怨聲四起。後經池府王爺廟扶乩指示,
須以黑狗血灑於墳地,始得化解。後果真諸事復原,重回安居之日。
3、廟祝埋子奇聞
池和宮地理位置絕佳,所謂「港湖大洋四水歸堂,八面翠巒環繞羅城」,
乃屬風水學中之「生龍口」吉穴。
據說昔時有一廟祝,將其亡子之屍骸埋於廟後空地,
不久,本廟附近村落出現雞不鳴、狗不吠等怪現象,居民惶恐不安。
一日,王爺扶乩執劍插入其地,跟隨之民眾將地面挖開,
赫見深埋之童屍竟未腐爛,眼珠尚能轉動,將之披上衣袍、
穿上鞋襪,則宛如活人一般。
據推測此廟祝應深諳地理風水,探知本宮之吉穴,欲葬其子,
因其吸收靈氣而修煉成精,幸賴王爺神威,得以洞識其詭謀而加以破除之。
4、壁堵留痕及石爐分裂之神蹟
池和宮進行修建時,曾出現不凡之神蹟,一是第三次修建時,
建廟工人不知神龕後之壁堵需留多寬之尺寸,然次日至廟地欲施工之時,
赫見壁上已留有一道痕,工人乃依此線痕保留原廟神龕之寬度,
修建之工程得以順利完成,進行無縫接軌。
又傳說在第四次修建時,村民因某些因素欲將池和宮一分為二,
眾人討論尚為作出結論時,廟中之石爐竟不聲不響從中裂開,
此狀讓村民體會王爺顯靈,似在指示大家應團結合作才能求生存,
因此,也保住了本宮祭祀圈之和諧。
5、指引尋骸之靈蹟
王爺顯靈助人之事跡,民國60年初,曾有信眾於廟內牆壁書寫叩謝詞,
全文內容大致如下:某年發生貝絲颱風,有廖姓人氏之母骸頭骨遭洪水沖走流失,
經遍尋而無所獲,後廖氏向池府王爺請示,經王爺指點,
在指示之地點尋找三小時,其母骸骨旋即尋獲。王爺之神靈顯蹟,
又憑添一樁。王爺之神蹟,或出於因緣巧合,或經由信眾之編織想像而成,
但不管如何,此類傳說充滿浪漫神奇。隨著傳說之流播,
人民更相信王爺的神威無所不在,也相信只要虔誠祈求必得靈驗。
池王爺神蹟之傳說,呈現出信徒一種神秘思維,也展露出宗教文化的美麗奇魅。
資料持續更新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