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寺廟參訪紀錄(七):嘉義縣
龍隱寺
觸口龍隱寺
地址: 602嘉義縣番路鄉1號
電話: 05 259 1322
龍隱寺開基由來,在民國55年間濟公禪師雲遊四海經遊此地,看到此地山水環抱,
地靈人傑是建廟濟世的好地理,故而一直鎮守在此,
有一天晚上就給一位邱姓人家夢中化景指示,看到一位身穿破衣,手拿破扇的神像,
要在此地行醫濟世,指示邱姓人家要雕刻金身,還在半信半疑當中,
又多次夢到神佛指示,屢次神蹟顯化之事都一一實現,逼不得不相信之事。
所以民國63年前往高雄,甲仙龍鳳寺求濟公禪師金身的分靈,
同年就按照神佛指示雕刻濟公禪師的金身,安奉在邱氏家中,
此時濟公禪師已開始行醫濟世,神威顯赫,神通廣大,使信徒遠從十方而來參拜求問,
濟公禪師時常雲遊全省到各地寺廟、宮、壇,借用乩身行醫濟世,所以進香團年年增加,
在這時候濟公禪師指示年運:【龍運己到】需要建廟。
在民國79年8月開工建廟,在完全沒有經費情況下動工興建寺廟,起初靠一些有誠心的信徒做義工,
慢慢籌備起管理委員會。沒有經費建廟時,濟公禪師指點不用煩惱,吾佛自有辦法,
果然有受到濟公禪師奇蹟顯化的信徒漸漸都陸續回來還願贊助,因此建廟基金初步有了著落,
以及在辦事人員協助之下,於民國80年10月24日內殿結構初步完成先入安座。
本寺供奉李修緣師父通稱濟公禪師,濟公禪師得道在農曆十月初三日是本寺定於此日為禪師的聖典,
祭典的當天幾乎都有舉辦重過柴火儀式,必湧進大量信徒前來參與盛會,使整個祭典盛況達到高潮。
濟公禪師以行醫濟世為宗旨,慈悲為懷,廣渡眾生,遠從全省各地宮、壇、寺廟前來進香,
而且香火日日旺盛。在建廟期間濟公活佛指示:在前殿結構完成時自有電視台前來拍片,
果然在民國84年8月台視(濟公)連續劇就選在本寺拍片,上演將近300集,
又於民國86年6月中視(濟公活佛)連續劇又選在此寺拍片,上演將近500多集,
在演出當中很多神蹟顯靈,讓演員不得不相信濟公禪師靈感,使製作單位感受到濟公禪師的相助,
並於濟公活佛聖誕都前來公演,叩謝神恩。本寺非常感謝十方善信多年來的贊助及支持,
但本寺建廟尚未完成,仍須再靠善士繼續鼎立贊助及支持。
觸口龍隱寺非常特殊的「財寶天庫金爐」與「燃炮歡迎樓」。
龍隱寺廟頂是用新型琉璃瓦舖蓋,非常光耀亮麗,屋簷剪黏佈滿祥龍獻瑞,前端精塑羅列壽星高照、
五子登科、天官賜福,歡迎善信大德蒞臨參香祈福。
廟前正門左右兩旁大石堵,有兩幅全國罕見的濟公禪師顯現渡化人間的神態圖及大石師…等,
是本廟精美的石材雕刻藝術。
龍隱寺大殿精美的結網與八寶吉祥圖、彩繪藝術、台灣傳統按金藝術。
龍隱寺內「交趾陶藝術」與「木雕藝術」。
圓通古佛乃是無量劫前的尊佛,亦有謂正法明如來佛,由於發大悲心,立大志起大行,
示現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廣度娑婆世界眾生。觀世音菩薩,應眾生根機,
故有三十三應化身之觀音菩薩法相化益眾生,走遍十方三界救度眾生一切苦厄,
使世人都歸正覺,這是悲願無盡的一位果地菩薩。
文殊菩薩,梵名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文殊菩薩專掌智慧門,手持智慧劍或智慧如意,
駕獅子以示智慧之威猛,在諸菩薩中為智慧第一。
普賢菩薩,梵名為三曼跋陀羅,謂之菩提心所起願行及心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
手持蓮華乘白象以示清淨備具眾德,在諸法界為願行第一。
觸口是通往阿里山的關口,亦為昔日山區特產和平地貨物的交易重鎮,
居民及商賈往來阿里山地區,皆須由此越過八掌溪。
由於八掌溪水量不隱定,涉溪危險,架竹橋又易被水沖走,
於日治昭和十二年(1937年)熱心人士推動下完成。
配合日人感念的天長節(天皇生日)、地久節(皇太妃生日),
這兩座吊橋分別取名天長和地久。
上方為天長橋,下方為地久橋。時至今日,兩座吊橋的交通功能已被取代,
但仍受到遊客的歡迎;這或許和天長、地久的橋名深具情意,
總讓人興起浪漫和幸福的聯想有關!
東石先天宮
東石先天宮
地址:嘉義縣東石鄉猿樹村東石243號
電話:05 373 2771
主神 五年千歲、五府千歲
東石港先天宮位於台灣嘉義縣東石鄉,臨海而建廟,
迄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建築典雅壯觀,
為東石漁人的信仰中心,
主要供奉的神明為五年千歲、五府千歲,崇祀神明有玉皇上帝、
三官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文昌帝君、魁斗星君、
保生大帝、紀府千歲、朱邢李府千歲、蕭太傅、廣澤尊王、
郊緣聖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至聖先師、關聖帝君等。
東石港先民隨著鄭成功渡台之後,在東石港定居下來,
由於要追崇先賢聖神,恭塑保生大帝,在當地用簡單的草堂祭祀神明。
之後神蹟逐漸遠播,香火也越發興盛,
到了康熙六十年(辛丑年)才興建正式的廟宇,稱為福隆宮。
當時廟宇的屋頂上方生有冬青樹,經常有白鶴率領各種鳥類飛來,
讓廟宇的靈驗更顯光芒。
在這段期間又恭奉紀府千歲,於是兩神聖顯靈的事蹟更是不可勝數。
1917年丁巳季春之月廟宇重修,更名為先天宮,由東石港區長吳踏,
及東石港支廳長義宮,合力鼓吹六庄黎民捐獻,將舊廟拆除
,建新廟宇於現在位置。
1966年添建鐘鼓二樓,並建後殿「泰安園」。
1972年仲夏,由當任主任委員吳泰先生,並各位委員協力,主張改建現在後殿。
1977年春,由當任主任委員吳星先生,率在任委員與信男信女協力改造前殿及左右兩殿。
1994年11月4日, 舉行增建新宮動土奠基大典。
2015年1月17日,凌晨3點15分開啟新廟門入火安座儀式。
2015年1月30日,舊廟動工拆除。
先天宮最有名的祭典就是五年舉辦一次的「王船祭」,
這跟廟中的主神「五年千歲」十三位天神的稱謂神號有關。
雖說五年一科,但是「五年虛、四年實」,實際為四年舉行一次,
每逢寅、午、戌年需送王,但先天宮因為五年千歲鎮宮,
並無至海邊迎請客王的習俗,
而是逢大科年時由五年千歲十三位天神中其中一位受封為代天巡狩,
廟方會依照千歲降鑾指示製作王船,於當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左右送王返回天庭述職,
然後奉玉旨代天巡狩。2014年王船祭的王船,廟方為了展現誠意,
斥資300萬元打造嘉義縣首艘全原木王船,取代傳統竹骨紙糊王船。
每年元宵一連舉行三天的猜燈謎活動,則是先天宮另一項百年傳統,
豐盛的獎品年年都吸引許多人前來共襄盛舉。
廟中供奉五府千歲、保生大帝、紀府千歲等神明,而5年一度的王船祭,
主要是為了紀念當年從外傘頂洲迎接而來的王船而舉辦的活動,
是先天宮最重要的祭典。
東石御龍宮
東石御龍宮
地址:台灣嘉義縣東石鄉洲仔村99號附9
電話:05 370 1999
嘉義東石御龍宮位於嘉義縣太保鄉東石村,是一座古典中式的宗教建築,
於清乾隆七年(1742 年)興建,是台灣重要的宗教古蹟之一,
也是台灣宮廟中最具代表性的廟宇之一。
嘉義東石御龍宮於清乾隆七年(1742 年)興建,據該宮歷史書記載,
清朝時居政治改朝換代,因為統一江湖,故選擇神社位處於東石,
興建宮廟,而嘉義東石御龍宮便是此時興建的宗教性建築。
嘉義縣東石御龍宮中壇元帥,透過「扶鑾」傳授獨門解籤秘笈,
吸引各地寺廟人員與學者、專家廿六人向祂拜師習法
中壇元帥令嘉義市玩索文化協會創辦人陳易傳,籌設全國第一座籤解文史館,
讓籤詩能夠繼續發揮趨吉避凶、解惑的功效。
陳易傳是嘉義縣萬能工商創辦人,他對易經有深厚研究,
十三年前發覺廟裡小小的籤詩裡,竟然詩詞、故事、卦象齊全,
從而看出趣味,一頭栽入籤詩研究,十多年來,蒐集全國各寺廟的籤詩上百套,
成立玩索文化協會。陳易傳表示,三年前他首次到東石御龍宮,
該宮主神「九巡天官中壇元帥」,跟他說「終於等到你,你還欠我一樁事」,
他納悶,但回稱「有欠就還」,「我欠你什麼」,中壇元帥表示「一間籤史館」。
就這樣,二年多來,每逢九巡天官中壇元帥「辦事」時,就令陳易傳站在一旁觀看、學習,
陳易傳始知元帥用生辰八字起卦,再用卦解籤,這種方法,
在易經相關文獻上從未見過。中壇元帥透過筆生記述祂的來歷,自稱「漢章」,
但信徒並不知祂是何方神聖,有天陳易傳無意間翻閱「宋史」,
發現南宋高宗的宰相朱倬字漢章,精通易理,與中壇元帥的來歷資料相符,
一問確知九巡天官中壇元帥祂就是朱倬。陳易傳表示,寺廟解籤的文化日漸式微,
成立籤史館,保存籤詩文化之外,也推展籤詩的數位化。
嘉義東石御龍宮外觀主要以中式古典建築興建,宮殿為四合院式建築,
其主入門「城門」,有壯觀的龍和群落,十分醒目,再搭配宮殿的古色古香,
使東石宮更加的浪漫古朴,是台灣宮廟中最具代表性的廟宇之一
嘉義東石御龍宮內有許多古董,如「祭壇」有御馭龍之神明;
「神位」有龍王爺、太上老君等神明,而祭壇上之龜甲瓷磚及唐瓷供品,
也相當悠久,相當吸引眾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豬娘娘廟,武聖廟
主祀神明豬娘娘/黑皮夫人
所在地址:嘉義縣東石鄉嘉6鄉道614號
嘉義東石鄉鰲鼓村與港口村交接處的荒野中,
有一間二進式的廟宇供奉一尊動物神明—豬母娘娘,甚為奇特
剛開始只是簡單的土角厝小廟相連二間三片壁,風吹日曬雨淋,
往往沒幾年就腐朽了,然後重蓋。
現今(2014年)80來歲的村民小時候都還曾參與過修補土廟,
年紀大一點的抓土抹壁,年紀小的則割蘆葦搭屋頂,
而後才改建為二間相連但獨立的磚牆廟宇,分別奉祀「武聖爺」及「豬娘娘」。
農曆4/20是豬娘娘壽誕,鰲鼓、港口及溪下三個村的村民都有信眾,
而居住在嘉義市的□家後代,每年也都會載著整車的金紙前來祭拜。
不過豬隻性情調皮,也曾傳出有村民夢到整片園區甘蔗頭被豬隻啃光,
醒來到園區檢視卻完好如初,以及在路旁曝曬的蕃薯全部變黑等捉弄村民的傳說。
民國70(西元1981)年代,「大家樂」賭博風行,廟前愈夜愈熱鬧,
信徒皆為求取明牌(可能中獎的號碼)而來。
曾有村民因欠賭債,向豬娘娘求明牌,中了四星,還債後賭性不改,
不久即揮霍一空,又來求豬娘娘未果,懷恨在心,某日向不知情的廟公借了鑰匙,
趁夜侵入,拿鋼絲刷將豬娘娘神像刷得滿面瘡疤,連同虎爺丟入火堆中,
騎摩托車逃離現場。當晚蚶仔寮村民李萬生徹夜輾轉難眠,
又聽聞屋外犬吠不已,起床看到遠方火光,趕到現場救出豬娘娘神像及虎爺,
至今(2014年)廟方仍保留當年豬娘娘被毀容凶器—鋼絲刷,
而虎爺的基座也留下燒焦的痕跡。至於痛下毒手的賭客,騎著油箱滿滿的摩托車逃離,
到港口宮附近卻發動不了而被逮。後來港口宮媽祖諭令處罰賭客磕100個響頭,
賭客磕到流血。也曾有鰲鼓村婦前來求豬娘娘幫忙解決丈夫外遇問題,
說來神奇,沒多久先生果真和小三(婚姻第三者)起衝突而分手,結束多年外遇,
村婦特別打造三面金牌感謝豬娘娘,卻也因這三面金牌,豬娘娘廟二次遭宵小覬覦,
剪斷鐵欄杆行竊,但因金牌沒放在廟裡,因此偷竊未果。
清朝時代(詳細時點不明)蚶仔寮(今嘉義縣東石鄉港口村)有一☆姓人家養豬,
□姓人家種有五分地的蕃薯園。當時經濟貧困,飼養豬隻多採簡易圍籬方式,
豬隻很容易鑽縫外出。
☆姓人家養的母豬懷胎,因為沒有餵飽,半夜跑出去覓食,
連續二天啃食掉□家五畦蕃薯葉,□姓主人第三天才巡田,發現災情,
當天晚上就埋伏在蕃薯田溝打算緝捕元凶。
果不其然,母豬又循原路前來覓食,頭才低下還沒開始吃,□姓地主見狀拿起鋤頭欲威嚇驅離,
卻打到豬鼻頭,母豬當場死在蕃薯田裡,□姓地主也沒處理就回家睡覺了。
☆姓飼主是祖傳的畫符師,天亮不見母豬,於是四處尋找,在□姓人家田裡找到母豬屍體,
帶回家後將豬腹剖開,裡面有12隻即將出生的仔豬(7隻公的5隻母的),他將仔豬埋掉,
將豬身醃製鹹豬肉。剁下來的豬頭浸泡尿液49天才撈起,畫符施咒,
並將豬頭貼符後埋在□姓人家附近,且面向□家,沒多久□姓主人就亡故,母豬與□姓主人雙雙下到地獄。
母豬自覺冤死(還沒偷吃到就被打死),向閻羅王告狀欲索13條人命,一命抵一命。
閻羅王派遣牛頭馬面及文判官到凡間調查,蕃薯田確實有豬蹄踩踏痕跡。
而□姓地主也喊冤說母豬前二天確實有偷吃蕃薯葉,雖第三天還沒偷吃就被打死,
但他初衷只是想嚇唬而已,沒想到鋤頭一揮起還沒砍下,鋤頭柄就打到豬鼻頭致死。
由於冤情部分屬實,閻羅王賜予母豬「烏令旗」(陰間冤魂到陽間復仇索命的合法證明)追索人命,
加上豬頭浸尿施法,母豬陰魂四處作亂,搞得蚶仔寮☆、□二家「雞不啼狗不吠」,發瘋的發瘋,
收成的帶殼花生裡面沒有花生仁(村民認為被母豬隔空啃光)等情事,民情紛擾。
蚶仔寮港口宮媽祖覺得事態嚴重,出面勸阻母豬,
結果母豬同意在蚶仔寮武聖爺廟(奉祀明太祖朱洪武的部將常遇春)邊,
接受村民建廟奉祀,玉皇大帝則收回「烏令旗」,封母豬為「黑皮夫人」。
阿里山受鎮宮
阿里山受鎮宮
地址:嘉義縣阿里山鄉香林村45號
電話:886-5-2679982
阿里山受鎮宮,簡稱受鎮宮,舊稱受森宮,是位於臺灣嘉義縣阿里山鄉香林村、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北帝廟,以近農曆三月初三時會有枯球籮紋蛾停駐而聞名。
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利用阿里山森林資源,廣徵工人興築鐵路、
開採林木,但因地處高山、交通不便而醫療資源貧乏,工人只能聽天由命。
當時傳出負責燒7號蒸汽集材機的工人目睹靈異事件,且白米洗煮後經常變成紅色。
日本人在1935年建立樹靈塔以作安撫;工人則從故鄉松柏嶺受天宮迎來玄天上帝香火祈福。
工人在住處膜拜玄天上帝平安符,後有人提議將神符安奉於工寮供人參拜,
就成為當地住民信仰的寄託。
伐木結束後,許多工人遷居阿里山,原想蓋廟,但當時日本人反對。
1945年在現宮址前20公尺建廟,於1948年落成,命名「受森宮」,
1955年完成改建後廟名改為「受鎮宮」。
除主祀玄天上帝、還有祭拜福德正神和註生娘娘等。
1988年6月5日,受鎮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黃國欽率四十多名信徒到武當山謁祖,
請回一尊祖廟神像,同月22日下午抵達嘉義農村文物公園,
接受阿里山三村和十字村等信徒下山膜拜,隨後由龐大車隊護送繞行嘉義市區,
晚上七時回到受鎮宮安座。2004年,後殿完工,當年11月舉行建醮。
2017年1月1日,嘉義縣縣長張花冠向受鎮宮敬獻寫有「威靈赫耀」的匾額。
此廟除了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居民的信仰中心,亦為來阿里山的中國大陸遊客會參觀的廟宇。
廟方會對陸客介紹每逢玄天上帝誕辰時,會有許多枯球籮紋蛾來訪。
自1969年改建以來,在農曆三月三日玄天上帝聖誕前,都有數隻蛾類飛來,
停留在神像上,不食不飛,直到慶典過後才自行飛離,因此被喻為「神蝶朝拜」或「神蝶祝壽」。
廟方在阿里山停車場旁立有一塊看板,上面除繪有蛾的形態外,
還寫誕辰時會有七隻色彩豔麗的神蝶會飛來獻舞祝壽。
為了取信質疑蛾是標本、或被膠水沾黏的遊客,廟方會對蛾吹氣,讓其振幾下翅膀。
若蛾撞落在地上,廟祝會用金紙拾起放置供桌上。林務局也將此現象納為官方主辦的觀光活動。
作家吳東權拜訪時,聽導遊說玄天上帝曾經救過蝴蝶仙女,因此蝶仙感念救命之恩,
每逢玄天上帝誕辰,定派來七隻仙蝶飛來祝壽。該導遊講有一名蝴蝶標本收藏家西館辛,
曾向廟中的主持商量願出新台幣五百元買一隻,但用擲杯喊到五千元,
卻一直沒有得到聖杯,只好搖頭而去。枯球籮紋蛾林業試驗所研究人員張玉珍撰文表示,
枯球籮紋蛾亦名「水臘蛾」,此地所產為一亞種,若在2000公尺地區出現成蟲時期較晚,
可遲至3月下旬或4月上旬以後,且在此廟出現數量並不一定是七隻,
研究人員更建議從「神蝶」改名為「神蛾」會較為適切;
學者范義彬研究,早年受鎮宮附近無其它光源,枯球籮紋蛾受驅光性影響,
飛進宮內的機率便提高,而當地人也會把外面的蛾放到受鎮宮;
曾和助理們連續三年前往此觀察記錄的林業試驗所趙榮台,調查此蛾會受附近桂花吸引,
且廟內的巨大蠟燭燈光或香火味,都可能為吸引蛾類前來之因;
蝴蝶專家陳維壽則說,在蛾慕光飛入後,會從保護神像的玻璃版的小圓孔進入,
在神像上面交配,而白天為牠們的休息時期,所以遊客見到時似為標本。
1969年改建的受鎮宮是園區內規模最大的寺廟,亦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
廟內供奉玄天上帝、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過去傳說,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前一週,
會有數隻「天蠶蛾」飛來朝拜,停留在神像上,不吃不飛大約一週後離去。
這種「神蛾」之說後來還曾上報引起一陣渲染,後來鑑定是「枯球羅紋蛾」,
可能是因為廟宇的燈光所吸引,加上正是蛾類繁殖的季節,種種因素的結合,
恰好形成「神蛾」的神蹟,亦為受鎮宮增添一樁傳奇。
1988年4月底,林務局玉山林區管理處楠西工作站的造林監工楊新方在阿里山區走迷多天。
家屬在失蹤第三天前往此廟燒香膜拜,自廟裡請來三尊神明到阿里山工作站坐鎮,
希望藉由人力和神力共同救人。
失蹤的第五天凌晨五點許,乩童在楊新方停放機車的地方起乩,指出楊新方可能出現的地點,
表示除了要靠祂指示外,需配合一些人間兵馬,才可找到楊新方。
在大夥半信半疑之際,身上只剩一件夾克和一條內褲的楊新方居然出現在眾人眼前。
意識模糊的他,不知道如何涉過湍急、深度超過胸部的溪水,更無法詳細交代失蹤經過。
受鎮宮附近遍植屬於木犀科的桂花,能吸引枯球籮紋蛾前來。
1919年起,日本人鼓勵林務局員工在受鎮宮一帶種植山葵,以配生魚片食用。
戰後時期,此經濟植物一度被遺忘,直到被遊覽阿里山的日本商人再度發現,
便以經濟誘惑鼓勵當地居民大量種植。但葵農為了替種在密林中的山葵爭天,
私將林枝破壞,又以雞糞施肥,引來大量蒼蠅,破壞環境衛生。
1969年,台灣省國有林事業區內濫墾地清理計畫公佈,將阿里山劃為特定區而禁種,
從此該地種植山葵從合法變為非法。
廟旁本有香林國小校舍,後嘉義林管處為改善阿里山遊樂區內攤販亂象,
改建為香林服務區販賣區。空間規畫一樓為攤商、二樓作為展覽、
戶外空間為舉辦活動場所,並有遊園車售票處及候車空間,於2014年9月正式對外營運.
梅山太平三元宮
梅山太平三元宮
地址:嘉義縣梅山鄉太平村大坪13號之1
電話:05 257 1622
主祀神明:
三官大帝 玉皇大帝
陪祀神明:
文昌帝君 觀世音菩薩 玄天上帝
創立起始年: 1740
三元宮可說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天公廟,
主要供奉三官大帝,又稱三界公、三界爺、三元大帝,
是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中心
三元宮所祭祀三官大帝淵源於乾隆年間,
先民由大陸來臺攜三座香爐,卜居梅山坑大坪庄。
一開始香爐由民宅輪流供奉,
行之久遠後逐漸成為各方百姓信仰所依。
民國四十二年(1953)間村民陳有利、王勇、陳貴等發起建廟,
本為一木造建築稱為「公厝」。
民國六十五年(1976),
旅高經商的簡石膽兄弟有感木造廟宇年久失修,
建議提出基金於原址重建,
並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破土上樑,
民國六十八年(1979)完工並入火安座。
在三官大帝的事蹟中,因在日本時期被徵召往南洋之軍人,
向三官大帝求取香火者多能平安返鄉,
因此在梅山地區便有一習俗,
就是役男在入伍前都會前往三元宮祭祀,以求取平安退伍。
三元宮民國65年移地重建於現址,佔地500坪。
宮內供奉堯、舜、禹,村民俗稱三界公,
先民自福建取香爐渡海來台,金身於台雕刻,
是村民傳統信仰中心,每年廟會則以堯帝為主於元宵舉行,
全村大拜拜並邀請親朋好友用餐。
據村民所言,三界公是有求必應,天天香火鼎盛,
尤其是男生當兵時,家人必到宮中求平安符,皆能順利退伍返家,
而三界公對村民是有求必應,所以成為太平村的第一大廟。
梅山玉虛宮
梅山玉虛宮
地址:嘉義縣梅山鄉中山路133巷2號
電話:05 262 1135
梅山玉虛宮,是位於台灣嘉義縣梅山鄉(舊稱梅仔坑)市區的一座廟宇,
主祀北極玄天上帝。
相傳為梅山的先民從中國武當山隨奉北極玄天上帝尊身渡海來台,
至現在的梅山定居。
每年農曆三月是玉虛宮的香期,
許多虔誠的信徒與全國各地廟宇都會相繼來玉虛宮進行參拜與刈香儀式,
為當地的盛事。
玉虛宮在嘉義梅山立足超過二百六十六年(西元1757年),
為當地與鄰近五十三個村莊的信仰中心,
也是臺灣北極玄天上帝重要信仰廟宇之一,
歷史上曾遭遇兩次地震,幸得信徒支持才能順利重建。
據《嘉義縣志》記載,梅山玉虛宮始於清乾隆二十二年(西元1757),
地方上為祈求住民安寧,並因祈願避免毒蛇咬毒厲害及惡疫流行起見,
崇奉北極玄天上帝,並由董華奉祀於自宅,
另有李紹等人籌組元宵柑燈會加以支持,至嘉慶末期,
由盧光順、何春梅等首倡建廟,捐助響應者達到五十三莊之眾,
於清朝嘉慶二十五年(西元1820)年建成「玉虛宮」,
於道光年間又有擴建的工程。
明治三十九年(西元1906)梅仔坑發生大地震,廟宇因之倒塌,
遂由林鄭友梅(梅仔坑保正)、吳春委(梅仔坑區長)、江匡國(梅仔坑保正)、
楊占春等邀集鄉民發動重建募款,以當鄉住民為基本募款對象,
遍及附近村莊信徒,於明治四十四年(西元1911)在現今廟址重建完竣。
但在此年也發生了梅仔坑與古坑崁頭厝地區的械鬥事件。
此次械鬥事件起因於,崁頭厝與梅仔坑共同供奉有老帝爺與二帝爺神像,
兩地人民共同建廟於梅仔坑(梅山) 街上,
並且在每年農曆三月一日崁頭厝玄天上帝慶典時,
會到梅仔坑恭請二帝爺神像前去參與祭典。
到了明治四十四年(西元1911),此年崁頭厝依舊迎請二帝爺前往崁頭厝,
但是地方上卻有一些傳言指出崁頭厝將不歸還二帝爺神像,
以及梅仔坑地區不再讓崁頭厝人民到玉虛宮迎請二帝爺,
兩地百姓因此發生衝突,並驚動事竹頭崎及斗六兩支廳長調解,
決議老帝爺留座梅仔坑廟宇,二帝爺則座崁頭厝新廟,
逐年仍於舊歷三月初一日崁頭厝向梅仔坑恭請老帝爺前去祭典
,梅仔坑人民不得阻擋,越日理當送回梅仔坑廟宇,
如梅仔坑舊曆三月初二日有欲向崁頭厝恭請二帝爺前去祭典,
崁頭厝人民不得阻擋,越日理當送回崁頭厝廟宇,
以後二處人民必得一團和氣。
昭和十六年(西元1941)二月十七日,又遭受中埔大地震影響,
拜殿因而被震倒損毀,當時限於建材缺乏,
僅為維持宮務而進行簡單之維修。
戰後由吳泉洝擔任第五任管理人,接掌宮務整修廟貌,
並於民國四十五年 (西元1956)重修油漆彩繪。
民國五十五年(西元1966)蔡肯連任第四、五、六屆主任委員,
鑑於宮宇歷久,失修圯傾堪慮亟待重建,
乃提經管理委員會第五屆第一次臨時信徒代表大會,
決議於民國五十九年(西元1970)七月十二日,組成重建委員會,
同年九月三十日奉臺灣省政府民政廳核准重建,
遂於十一月十日拆除舊廟宇,同月十九日破土奠基,
十二月一日升樑開工,歷時兩年,總工程費新臺幣三百餘萬元,
於民國六十一年(西元1972)十一月八日落成,
煥然一新而為現今之廟貌。
資料持續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