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勢街【西羅殿】保安廣澤尊王
西羅殿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和平街90號
電話: 06 228 5354
西羅殿,全稱臺南南勢街西羅殿,古稱鳳山寺、聖王公舘,
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為主祀廣澤尊王、配祀十三太保等神祇的廟宇,
鄰近風神廟與接官亭,也是臺灣廣澤尊王信仰中心。
西羅殿所供奉的廣澤尊王(郭聖王),
是從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來的郭姓家族所隨身恭請來臺,故初時廟貌不大。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草創之初因為沿用泉州南安鳳山寺之名,
亦稱鳳山寺,此外又稱「聖王公舘」,附近也因而稱作「聖王舘口」。
廟名約在日治時期的大正五年(1916年)左右更改,
據說是因為當時的臺南府城已有東嶽殿、北極殿、南極殿(位於法華寺中),
尚欠一以西為名的殿,遂改稱西羅殿。
2016年9月23日,舉行重修動土大典,2018年6月18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當天還有至舊運河碼頭迎接太王太妃,30年未曾出門的鎮殿六太保也前往運河接駕。
2018年12月14日至2019年2月9日啟建戊戌年三朝金籙慶成祈安建醮大典。
臺灣廣澤尊王分靈眾多,其中以西羅殿為臺灣廣澤尊王信仰中心,
知名分靈西字頭如:西羅殿尊敬堂、西羅殿尊應堂、西羅殿廣玉堂、西羅殿廣明堂、
西羅殿鳳山堂、西羅殿尊王堂、西羅殿聖王堂、西羅殿聖意堂、西羅殿永興堂、
西羅殿靈堡堂、西羅殿尊興堂、西羅殿廣濟堂、西羅殿一明堂、西羅殿廣意堂、
西羅殿尊誠堂、西羅殿廣德堂、西羅殿真誠堂、西羅殿保安堂、西羅殿守一堂、
西羅殿廣和堂、西羅殿聖王會、西羅殿應誠堂、西羅殿功程堂、西羅殿尊意堂、
西羅殿靈勅堂、西羅殿廣澤堂、西羅殿廣和堂、西羅殿靈寶堂、西羅殿忠慶堂、
西羅殿狩義堂、西羅殿保靈堂、西羅殿敬意堂、西羅殿保意堂、西羅殿福安堂、
西羅殿敬和堂、西羅殿汾陽堂、西羅殿汾陽會、西羅殿澤意堂、西羅殿敬聖堂、
西羅殿郭安堂、西羅殿郭聖公舘等,及從西羅殿分靈不計其數的子舘,
目前依西羅殿內部登記資料分靈最多的區域為台南市,其中以中西區和安南區、
西港區及善化區分靈最為興旺再來是高雄、屏東、嘉義、
新北:新北澤鑫堂、北都西羅堂、保安郭山堂西羅殿分靈遍布各地,
除了臺灣離島的金門、馬祖、澎湖、小琉球外,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
馬來西亞等國亦有,西羅殿也奠定在台灣廣澤尊王總廟的地位。
西羅殿主祀廣澤尊王,配祀有尊王夫人妙應仙妃、十三太保、顯佑尊侯、
崇德尊侯、玄天上帝、關聖帝君、濟公禪師、中壇元帥、福德正神、將軍府等神明。
西羅殿十三太保行舘
西羅殿永興堂:主祀大太保:玉勅代天巡狩二代欽差;其職為帶父工作,監督之職行。
西羅殿致誠堂:主祀二太保:金闕順天尊王;其職為管上界及下界之事,又守聖王之祖墳。
西羅殿尊敬堂:主祀三太保:五常軍東方武士;神力強盛,專司驅邪,犯陰之事。
西羅殿誠敬堂:主祀四太保:南北巡總指揮;其職為負責連絡,大事皆由其連絡、處理。
西羅殿靈寶堂:主祀五太保:代天行醫;其職為精於醫術,常常行醫。
西羅殿保敬堂:主祀六太保:雙忠尊王;其職為主持公道,處理民眾之控訴。
西羅殿敬意堂:主祀七太保:東天王;其職為主持公道,處理民眾之控訴。
西羅殿真誠堂:主祀八太保:武燕王;其職為監督,在十三太保之間察巡。
西羅殿狩義堂:主祀九太保:五常軍元帥;專司驅邪,犯陰之事。
西羅殿守一堂:主祀十太保:查巡天下;其職為負責察巡天下。
西羅殿靈敕堂:主祀十一太保:金封秀士;其職為文士,專辦文字之事。
西羅殿保靈堂:主祀十二太保:童月王;其職為天下巡狩,到處雲遊察巡。
西羅殿保安堂:主祀十三太保:天下總代巡;其職為可以上天庭,到地獄,
亦可管人間,配有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
台南風神廟
風神廟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143巷8號
電話: 06 227 7540
風神廟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直轄市定古蹟,
是全臺灣現存唯一一間主祀風神的廟宇,
也是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
在其對面有同為直轄市定古蹟的接官亭。
該廟是在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臺灣道巡道鄂善所建立,
就設在臺灣府大西門外面南河港的河道右側、安瀾橋的旁邊。
當時的風神廟是一棟四進的建築,其第一進是大門,第二進是官廳,
第三進便是風神殿,而第四進是大士殿。
是在把原設在赤崁街大井頭的接官亭移到此處後興建,以保佑往來舟楫的行旅安全。
而在這之後臺灣府知府蔣允焄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對風神廟進行了第一次的整修,
而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時的知府蔣元樞則又再次進行整修。
這一次除了對原有建築整修之外,蔣元樞還在廟的東側建置公館以讓來臺的官員暫居,
並建設石坊以光大這座進出臺灣的門扉。
而在日治時期,由於日本在大正七年(1918年)進行的市區改正計畫,
而導致原本後半部所有的殿舍以及旁邊的公館遭到拆毀,神像移到原本的官廳。
後來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時,當地的士紳集資在原官廳地點之上重建,而成今之風神廟。
而在那之後仍進行了幾次整修,如民國81年(1992年)時。
2016年2月6日的高雄美濃地震,造成日治時期建的石造鐘樓(後考證為峴石亭)倒塌,
鼓樓(後考證為棠蔭亭)結構也有受損,為該次地震中臺南古蹟受創最嚴重者。
之後經過相關考據,於2017年9月18日舉行風神廟修復工程的開工祭拜儀式,
2019年6月14日竣工,在7月25日完成驗收。
同年(2019年)10月5日舉行入火安座儀式。
現今之風神廟,為面寬僅五開間之三合院格局,其中,正殿寬三開間,附有拜亭,
左右廂房各一開間,具備東西兩廡。
建築結構皆為硬山屋頂,鋪設紅色板瓦,沒有裝飾瓦當、滴水,屋脊皆為馬背收尾,
屋椽盡處有封檐板,可以看出濃厚閩南建築風格。
廟宇主祀風神,在其左側神龕原先陪祀知府蔣元樞,然而如今神像已經失竊,改祀武財神爺;
右側神龕陪祀佛祖。此外,在廟裡面,還有祭祀著雷公與電母。
門上屋樑懸掛著「和以被物」匾,是在日治時期由信徒捐贈的文物。
風神廟前的石造建物原被認為是鐘鼓樓,後經考證為碑亭「峴石亭」與「棠蔭亭」。
兩座碑亭原本樣式不同,位置也不對稱。
棠蔭亭在1947年因地震倒塌後,部分石材被放到大南門附近,另一部份則被埋在地下。
1993年修廟途中發現地下的石材,但並未利用這些石材重建棠蔭亭,而是仿造峴石亭新造一座石亭。
後來峴石亭也因為開闢道路移動位置,兩座石亭因而更為對稱,後來被誤認為是鐘鼓樓。
2017年到2019年的風神廟修建工程中,兩座碑亭的歷史被考據出來,
而後相關單位決定以2016年地震倒塌前的形式為依據重建,原有石材則盡可能組裝回去,
不堪使用者則存放在文資銀行。
此外將棠蔭亭重建於舊址,並將存放在鄭成功文物館的「峴石」碑重新裝在峴石亭上。
三協境
由南沙宮、金華府及藥王廟所共同聯防之區域,並以風神廟為主廟,
防禦區域是在城外五條港之南河港和南勢港。
臺南南沙宮臺南金華府臺南藥王廟
小南天土地公廟
番薯崎小南天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58巷27號
電話: 06 221 1386
番薯崎小南天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是主祀福德正神的廟宇。
該廟名稱由來據說是明寧靖王朱術桂遊覽番薯崎一帶,
見風景優美微南天勝境,故而將此祠命名為小南天,
並題字懸額,但該匾已不存。
相傳明永曆廿年(1666年)明寧靖王到蕃薯崎一帶遊覽,
見風景優美,為南天勝境,故而將廟名取做「小南天」。
此外據說寧靖王還手書「小南天」匾額,但該匾現已不存,
目前的「小南天」匾額是嘉慶廿四年(1819年)之作,出自林朝英之手。
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重建。雍正初年,巡道吳昌祚修建此廟。
乾隆五十八年(1792年)巡道金溶與地方人士再修,
而後嘉慶十九年(1814年)信徒們再次修廟並於嘉慶廿三年(1818年)獻匾「德厚聿隆」。
日大正三年(1914年)董事曾敏卿、許拔臣又發起重修。
二次大戰後,民國45年(1956年)董事白惠文、蕭魁等人募款重修,
並迎開基武廟關帝爺合祀。
民國74年(1985年)再修,於民國76年(1987年)安座,
民國78年(1989)舉行落成大典。
民國105年(2016年)左右再次整修。
民國106年(2017年)舉行「丁酉年三朝慶成祈安建醮」儀式。
小南天牆壁上掛有「二十八星宿籤詩板」,是嘉慶廿五年(1820年)的文物。
而小南天求取籤詩的方式有別於其他廟宇,不是先抽籤再擲筊,而是直接連擲三筊,
在根據結果去找對應的籤詩。
另外據說清同治年間,臺灣鎮總兵曾元福在府城太平街建公館,
所以該廟的土地公因有中央級高官在之故而「加官進爵」,戴官帽,披官袍。
台南市中西區萬福庵
首貮境萬福庵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317巷5號
電話: 06 220 0508
主神: 齊天大聖
首貮境萬福庵,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齊天大聖廟。
其前身為明朝英義伯阮駿之夫人來臺孀居之所,在萬福庵二樓左側廂房仍供奉著阮駿與其夫人之牌位。
由於現在的廟宇是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才改建而成的,故只有廟前保留古貌的照壁列為古蹟。
萬福庵的前身是鄭成功部將阮駿之夫人孀居的宅邸。
明永曆十年八月廿六日(1656年10月13日),清軍共大小戰艦四百餘艘進攻舟山群島,
當時駐守島上的阮駿與其他將領與之對戰。
第一天阮駿率五十艘戰艦得勝,但隔日交戰時中計遭到包圍,最後因無力再戰而引爆船上火藥殉死。
該年重陽時,居於廈門的阮夫人方知道阮駿之死訊,之後遷入「育冑館」受鄭軍照顧以養育獨子。
但永曆十七年(1663年)時,清朝與荷蘭聯軍進攻金廈,雙方於金門烏沙頭大戰,
雖然鄭軍暫時得勝,然而金廈依然局勢緊迫,故包括阮夫人一家在內的當地軍民紛紛逃離,
最後阮夫人一家幸運撤到鄭經所在的銅山島,躲過了之後耿繼茂在金廈地區進行的屠城。
而到了隔年,因該地難守,鄭經接受洪旭建議自銅山島率七千多軍民撤退來臺,而阮夫人與其子亦在其中。
鄭經延續鄭成功對阮家的禮遇,便在承天府鎮北坊明寧靖王宅邸「一元子園亭」後方建宅邸供其居住。
然而來臺不久後其獨子便病逝了,經歷了喪夫喪子之痛的阮夫人便因而在宅邸內吃齋守節,獨自孀居著。
而在施琅滅了明鄭後,據說阮夫人因不滿施琅入住已照寧靖王遺命改建為「東寧天妃宮」的王府(今大天后宮),
便改變房子原本坐北朝南的格局,將屋子大門改朝向西方,即對著大天后宮的方向,故意用風水格局來剋施琅。
施琅得知後,便在阮夫人宅前蓋了座照壁來阻隔煞氣,也就是現在的萬福庵照壁。在阮夫人去世後,
附近居民便將阮夫人的宅邸改作寺廟,稱「阮夫人寺」,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時改名為「萬福庵」。
今天兩層樓的樣式則是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改建後的結果。當時只有照壁保留古貌,
但民國八十年(1991年)時亦予以重修。而關於萬福庵從原本的寺庵變成「全臺開基齊天大聖廟」的原因,
一說是因為庵中尼姑在嘉慶年間救恤孤寡,收留孤兒,但嬰孩多有哭鬧冥頑之現象,
故在庵內供奉齊天大聖,以祈求小孩子乖馴健康,結果後來就變成了齊天大聖廟]。
另一說則是因為庵前有一奇樹,外型彷彿有猴子在爬樹,因而有人祭拜並說是齊天大聖顯靈,
結果萬福庵便成了間齊天大聖廟。
而直到今天,仍然有信徒到這裡祈求齊天大聖,或讓小孩做大聖爺的契子,
希望自己的小孩能聽話懂事並平安長大。
萬福庵照壁為磚造,外面抹以白泥。其頂為雙重脊形式,中央比兩側高,均有燕尾,而屋簷下則用藍底紋樣裝飾。
萬福庵歷史價值:
1.創建於明鄭之古庵。
2.係鄭氏部將遺孀信佛守節之地。
3.配祀齊天大聖,為本省祀齋天大聖之嚆矢及本山。
4.有「明英義伯阮公季友牌位」,為現存最古牌位之一。
5.有林朝英書「萬福庵」、「小西天」、「三寶殿」匾額。
臺南北極殿
台南北極殿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89號
電話: 06 226 8875
臺南北極殿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主祀玄天上帝,是一間明鄭時期就已建立的古廟。
過去稱為「上帝廟」、「台南上帝公廟」、「真武廟」、「元帝廟」,
其別名「大上帝廟」是與位於赤崁樓附近的「小上帝廟」開基靈祐宮相對而來。
於1979年公告為二級古蹟,現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
北極殿又稱大上帝廟、為全台首建奉祀玄天上帝之官廟、歷史悠久、現為國定古蹟、
奉祀由鄭成功大軍隨帳之神玄天上帝軟身聖像、廟內特色古樸、清幽莊嚴。
北極殿為荷蘭時代所建之醫館、西元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四月一日黃昏、
鄭成功大軍登陸禾寮港[今忠義路北段]、即占領此處、充作救護站、
同年年底、荷蘭人退出台灣、次年鄭成功去世、隔年改建為廟並正式迎請玄天上帝金身入廟鎮殿。
當時所奉祀之神格僅次於 玉皇上帝 、統領北方諸神星宿、也是大明朝國祀之神靈、玄天上帝、
並命名為[大上帝廟]、成為明鄭時代所建[以為此邦之鎮]的各個上帝廟之中規模最大、創建最早之官建廟宇、
由於所建之處是府城[台南]地勢最高之處的[鷲嶺]、也因此在地古時有俗諺[上帝廟坅墘,水仙宮簷前]、
意思是說大上帝廟的中門門檻正與水仙宮的屋簷平行、以此來比喻大上帝廟位處高處。
清康熙年間、北極殿分別由官民發動兩次重修、清乾隆末年起、
來自福建福寧的桐山營班兵開始以大上帝廟為戌台登陸的或離台待渡之據點。
在西元1804年[清嘉慶九年]由里民與桐山營共同捐資、於廟後建立[桐山營公寓]供營兵居住、
即現今後殿及兩廂之處。 當時為避免營兵長期佔住或據為私有、
西元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桐山營頭目與廟方董事、里民街眾共同簽署了一份公約、以防止爭端、
並立碑為證、兩方古碑現展示於展示室保存完好。
西元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重修供奉觀世音菩薩、西元1854年[清咸豐四年]、陳友裕等人重修、
並更名為北極殿迄今。 日治時期為拓寬道路、拆除了廟埕及前殿部分屋宇、
台灣光復後民國五十三年亦因道路增建又拆除了大半前殿、成了今日北極殿鄰近道路建有騎樓之貌。
玄天上帝是明朝的重要信仰,受大明朝歷代皇帝所敬奉。鄭成功的部隊登臺後,興建了多所玄天上帝廟宇。
而臺南北極殿所在的安東坊鷲嶺,則是承天府四坊(清臺灣府城一帶)地勢最高之處。
據說北極殿所在地在荷蘭時期曾是一間漢醫館,鄭軍攻臺時佔有此處以醫治傷兵,後來即將此醫館改建成北極殿。
臺南北極殿確切的建立年代不詳,清代方志多用「偽時建」一詞帶過。但因為有寧靖王匾的落款年份,
所以可知在永曆廿三年(1669年)以前北極殿已經存在。
進入清朝之後,玄天上帝信仰的地位受到影響,據說清朝更刻意推廣媽祖與關聖帝君信仰,
並編造屠宰業之神話故事加以打壓。不過首任臺灣府知府蔣毓英仍在康熙廿四年(1685年)捐俸整修,
之後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當地居民重建。此時廟宇周邊有寬廣的空地,且廟宇左邊是車路要道。
但後來有林天生、楊養兩人佔地興建店屋,後來官府判決兩人每年要給廟方地租番銀四兩,
而上帝廟周邊20間店屋也要每年繳地租,為此於雍正八年(1729年)三月立碑(〈上帝廟店屋地租碑記〉)公告。
而後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鄉賓黃世景重修,但過程有些狀況,三年後(1788年)由知府楊廷理續成,
並追討遭到侵佔的廟地。然而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有廟後居民馬梓增築房屋侵佔廟地,
當時的值年爐主郭友等人乃向當時的知縣仇賦苹提出控告,最後判罰番銀40元,且每年要繳地租。
次年(1791年)七月,應郭友等人的請求,官方同意立「大上帝廟示禁碑」將此事公告,以示警惕。
嘉慶九年(1804年),當地居民方相、林慶雲、蔡光準等人再次修廟,
且在廟後興建公館(又稱桐山營公寓)供桐山營班兵暫住。道光十五年(1835年),因廟宇倒塌多年,再次重修,
桐山營班兵也有參與此次工程。這次重修也有順便整修公館,且為怕後人不知來歷,有官兵長期占住或占為己有,
乃立約要如何管理,以〈大上帝廟四條街桐山營公眾合約〉與〈大上帝廟桐山營四條街公眾合約〉二碑為證明。
咸豐四年(1854年)再修,而也是在此時「北極殿」取代了「上帝廟」知名出現在石碑上。
於同治二年(1863年)北極殿再次重修,是清朝最後的整修記錄。
日治時期,因為明治四十年(1907年)拓寬竹子街(今民權路)成9公尺道路,拆毀了北極殿前殿,
遂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暫為修繕。而後北極殿在大正九年(1920年)重修,次年(1921年)正殿落成,
大正十二年(1923年)修後殿,昭和二年(1927年)完工。
二次大戰後,北極殿在民國卅六年(1947年)二月到九月重修,之後在民國四十七年再修(1958年),
國五十一年(1962年)又有小修。但在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因為將民權路拓寬到15公尺,又拆毀了前殿,
遂在民國五十八年到六十年(1969年─1971年)重修,而成今天廟宇緊鄰街道的景象。
而後在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與民國七十年(1981年),北極殿又有稍作修繕。
另外在北極殿斜對面的福德祠,原屬北極殿的廟產,一百年前開始租賃他人,原本只有亭仔腳有人擺攤,
後來整座祠成為店面。北極殿一度將土地公迎回供奉在後殿東廂,並向店家追討回福德祠的地。
原本店家不願搬走,但後來據說有天半夜屋頂垮下來,店家遂連夜搬走,土地因而順利要回。
而後北極殿將舊有建築拆除改建回福德祠,工程於2013年年底完工,2014年1月7日進行入火安座。
正殿中有大明寧靖王朱術桂在永曆二十三年(1669年)所敬獻之「威靈赫奕」匾,是全臺唯一明代傳世匾額,
亦是歷史最悠久的古匾,日治時期結束時一度差點遭日本人帶走。
此外廟中尚有還有清康熙52年(西元1713年)臺廈道陳濱的「辰居星拱」匾、後殿拜亭「鷲嶺」匾、
道光年間府城的大鹽商吳尚新(臺南公會堂前身─吳園創建者)遠至姑蘇鑄造的古鐘(今已耗損停用)、
石香爐、道光十八年《大上帝廟四條街桐山營公眾合約》等數通古碑以及府城名匠潘麗水的彩繪。
台南開基武廟
開基武廟原正殿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新美街114號
電話: 06 221 4671
開基武廟,俗稱小關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是一間供奉關聖帝君的廟宇。
該廟的前殿(原本的正殿)被公告為臺南的直轄市市定古蹟,登錄名稱為開基武廟原正殿。
開基武廟位於臺灣府城大西門內關帝港,為1669年全台灣首座興建的關帝廟,故名為「開基武廟」。
又因該廟與祀典武廟同樣祭祀關公但且面積較小,因此一般人都稱此廟為小關帝廟。
該廟不但面積較祀典武廟小,19世紀前也為民間所興建、管理,因此維護上不若祀典武廟。
此外經多次整建後,該廟古建築僅剩下當初的正殿部分,因此內政部於1985年指定該建物為古蹟時,
登錄名稱為「開基武廟原正殿」。
1945年二戰時該廟受盟軍轟炸幾乎全毀,戰後經地方仕紳籌款才於原址重建。
其後雖然經過幾次興修(特別是1976年新建後殿),
不過正殿部分仍依稀可見以往風貌,所留存的匾額等文物也頗為豐富。
開基武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位於當時府治的西定坊關帝港口附近。因規模體制比祀典武廟小,俗稱「小關帝廟」。
因為信奉關帝爺的民眾很踴躍,每日來廟膜拜參祀、抽籤求神的絡繹不絕,所以將廟前街道稱做抽籤巷,
就連當地的文武官員逢到每月的朔望日也曾蒞廟頂禮拜祀,可見關公信仰的普遍與份量了。
開基武廟創建至今,迭經多次重修,所需經費幾乎都由舖紳商家籌措,直到民國六十五年,
決議購買廟後土地另建新廟,而將舊廟留存,以做為歷史見證。
交誼境
米街廣安宮、首貮境萬福庵、南勢街西羅殿、玉泉文衡殿、
六興境帆寮慈蔭亭、開基共善堂、外關帝港厲王宮、祀典武廟、大武街聖帝殿
台南市普濟殿
四聯境普濟殿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普濟街79號
電話: 06 226 8774
普濟殿創建於明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迄今已三百餘年歷史,
經文化部國家資料庫記載為【臺灣最早的王爺廟】。
普濟殿創建之初,原為木造觀音佛寺,取「慈航普渡眾生」之意,故命名「普濟寺」,
主神為觀音佛祖,為坐南朝北之單殿式建築。
明末,當時台南府城門禁甚嚴,本殿因位於府城大西門外側,當時兼有「會館」性質,
時常有商賈旅人因為錯失進城時間而寄宿。
有一同安人渡海來台,借住普濟殿僧舍,旅人隨身奉有池府千歲神像一尊,
因故留祀於本殿之內,池王爺入祀後,因神明威靈顯赫而香火日盛、信眾漸多,
遂逐漸成為寺廟主神,使「普濟寺」改稱為「普濟廟」。
約在清初,由當地郊商鳩資擴建,成為台南市內第一座王爺廟,明寧靖王朱術桂常駕此廟遊賞,
故而賜名為「普濟殿」之名,由於感受到池府王爺的靈感,特敕封為「威靈王」、
因此本殿池府千歲成為台灣唯一受封池府千歲,故為【首台威靈王祖廟】。
普濟殿,舊名普濟寺、普濟廟,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臺南府城最早的王爺廟,主祀威靈王池府千歲。
此外聖君廟與粗糠崎土地公廟的神像(張公法主和福德正神等)在原廟被廢之後合祀於普濟殿內,
2018年後兩神遷入普濟殿前新建的聖君廟中。
建廟傳說創建於臺灣明鄭時期永曆年間,當時稱「普濟寺」,原主祀觀音菩薩,原為佛教寺廟兼會館使用。
傳聞曾有同安人借宿時將池府千歲神像因故留祀寺內,之後香火日盛,池府千歲成為寺廟主神,
使「普濟寺」改稱為「普濟廟」,後改為「普濟殿」。
風水傳說此殿附近街道四通八達,呈現八卦網狀,此殿位置因而稱為「蜘蛛結網穴」,
可網住別稱「鳳凰城」的台南城。
普濟殿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原稱「普濟廟」,為坐南朝北之單殿式建築。
傳聞南明寧靖王朱術桂經常遊憩本廟,故而賜名為「普濟殿」。
普濟殿座落於府城西北,臨近五條港地區,自古以來商旅雲集、人文薈萃。
盛傳昔日本地區街道四通八達,呈現為「八卦網」狀,普濟殿正座落於八卦中心,為「蜘蛛結網穴」。
台南府城在地形上,恰好有如鳳凰向北飛騰之形狀。以本殿為中心之八卦網,正好網住鳳凰頭部,
使其不得展翅去,府城因此得以興盛繁榮。然而近年隨著巷道拓寬、改建,已經失去其原有之街道樣貌了。
南明亡後,康熙二十五年(1686)初次重建落成,方向改為坐北朝南,
乾隆十一年(1746)石文耀等人曾發起重修。嘉慶二十二年歲次丁丑(1817)石克纘等人再度發起重修,
當時住持僧邇蓮禪師出錢購得本殿右側土地加蓋偏殿,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落成,
奠定普濟殿往後之一本殿一偏殿的基本規模。此後又於咸豐五年(1855)、同治四年(1865)、
光緒九年(1883)、日明治三十二年(1899)、大正十二年(1923)數度重修。
日治末期盟軍轟炸,廟前拜亭損毀,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於當年十月中旬經過商議再次發起重修。
民國六十三年(1974)又再度重修,民國九十三年重修並重建佛祖廳為座南朝北建築,是為現貌。
據1973年該廟印行之《池府千歲略歷暨普濟殿沿革》一書,紀錄池王爺俗名陳文魁,為泉州府同安縣馬巷村人,
在池邊見瘟疫神降毒於池塘,恐鄉里飲用,乃自殉以救鄉人,被奉為神祇。
又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的〈赤崁筆談〉載即暗示的陳永華升天後,出任鎮守天門之元帥池王爺。
石萬壽因而主張此廟的池府千歲實際上是亦為同安人的陳永華 ,為當時民間暗自供奉。
龕前供奉的掌排爺塑像,雕以穿錯腳、左鞋沒穿好、右鞋破洞,露出腳大拇指,
模仿衙役們趁長官出門時偷睡覺,長官有事折回,臨時集合的狀況,讓人莞爾。
普濟殿創建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是台灣最早的王爺廟。
原位於八卦網街道的中心,即俗稱的蜘蛛結網穴位,
如今鄰近老街紛紛拓寬,已看不出此八卦陣容了。
明代首建 開基靈祐宮
開基靈祐宮
地址: 700台南市中西區赤崁東街86號
電話: 06 228 6476
開基靈祐宮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
廟內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因建廟最早,故冠有「開基」二字。
靈祐宮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因建廟最早,故宮名冠有「開基」二字。
由前明遺臣王忠孝所倡建,約於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前後建成。
是明鄭時期的軍民合建廟宇,各次重修也有官員出資,
學者石萬壽認為本廟具有半官方性質,張溪南、
黃明漢等則認為本廟與北極殿(大上帝廟)同為官廟,
且建廟更早於北極殿。
本廟位於明鄭時期承天府,清代時謙稱為「小上帝廟」。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年),總鎮張玉麒來台,
在洋遭遇風暴,「夢神披髮跣足,自檣而降」,
安平浪淨後安抵岸邊,為感念神恩,而重修本廟。
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及咸豐年間,均曾加以修繕。
嘉慶二年丁巳重修,獻石爐奉祀玄天上帝,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三月,由陳炳極主倡再次重修,
懸「赫聲濯靈」匾,咸豐六年丙辰(1856年)
九月總理詹廷貴倡議重新修繕,書「天樞北極」匾。
昭和七年(1932年),因近臨的明治公學校(即今成功國小)
為了擴充校舍,將正殿反向遷移於三川門前,改建於今址,
形成今日坐東朝西之格局。
後又於民國三十四年乙丑(1945年)太平洋戰爭期間,
廟宇屋頂受轟炸而毀損,士紳吳險、郭啟、
黃汝南等人於民國三十七年戊子重修,翌年完成。
四十七年(1958年)、六十一年(1971年),數度重修。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重建,進行大規模整修,
工程歷經六年完成,重建成今日之主要廟貌規模。
尚保存清嘉慶二年古香爐,道光年間匾聯等古物。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臺南開基靈祐宮又稱小上帝廟,
依據日治時期寺廟臺帳記載創建於清康熙10年(西元1671年),
清代廟宇建築為三落,後殿供奉臺灣知府蔣毓英,日治初期後殿傾倒,
日治昭和7年(西元1932年)因為明治公學校擴充校舍的緣故,
靈祐宮將三川門改作為正殿,
今日的靈祐宮平面布局屬於兩落兩廊帶拜亭之建築格局。
主祀神為北極玄天上帝,玄天上帝信仰源自北極星崇拜,
因為主祀神的緣故,在漢文化五行觀念裡北方屬水,水色尚黑,
使得建築的油漆採取「黑柱紅樑」的作法,
有別於其他廟宇常見以紅色為主要顏色而形成特色。
民國93年(西元2004年)
古蹟修復工程在三川門牆體發現原本正殿的清水磚框、
垂花、短柱遺跡,目前遺跡被保留,具體展示靈祐宮更改座向的歷史。
靈祐宮為明鄭時所建,建於當時承天府署(今赤崁樓)背面,
屬府治鎮北坊。而關於建廟的年代,
清代舊志皆以「偽時建」或「鄭氏所建」帶過,
而日治時期的寺廟台帳記載則為明永曆廿五年(1671年)。
廟方出版的沿革則曾寫說在明永曆年間(1665年─1671年),
不過後來已更改為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
而學者陳在正考證明代遺臣王忠孝所撰〈東寧上帝序〉一文,
認為該廟是明鄭時期鎮將林陞及其部下黃某,
奉請真武大帝神像到東寧府治鎮北坊建廟崇祀,
囑託王忠孝為主倡者。
而該廟即是開基靈祐宮,後來鄭氏再建大上帝廟。
因王忠孝於永曆十八年(1664年)四月渡台,十九年冬末病,
二十年四月廿八日(1666年5月31日)病歿,
故認為該廟約於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前後建成,
並且早於北極殿(大上帝廟)。
陳在正遂據此認為創建於明永曆廿五年(1671年)之說有誤
臺南開基靈祐宮主祀北極玄天上帝,玄天上帝俗稱為上帝公,
為了有別於同是主祀北極玄天上帝的北極殿,
而稱靈祐宮為小上帝廟,北極殿為大上帝廟。
關於靈祐宮的創建,康熙59年(西元1720年)
陳文達(生卒年不詳)的《臺灣縣志》:
「小上帝廟,偽時建.總鎮張玉麒調臺,中流震風,
夢神散髮跣足降於檣,波恬浪靜抵岸;因重新帝廟焉.
其後為郡侯蔣公毓英祠;時江西觀察命下,
士民不忍其去,故立祠祀之。」
內文說到創建年代在明鄭時期,
而在日治時期的寺廟臺帳則記載創建於康熙10年(西元1671年)。
依據《臺灣縣志》的紀載,清康熙30年(西元1691年)
在廟後增建蔣公祠祭祀蔣毓英(生卒年不詳),
康熙37年(西元1698年)總鎮張玉麒(生卒年不詳)重修靈祐宮,
當時的建築是三落帶護龍的格局,廟前有照壁。
清乾隆15年(西元1750年)臺灣縣署考量右有城守營、
前有鎮標右營,在噪音與吉凶考量下將縣署遷到赤崁樓右側,
並整理赤崁樓提供民眾遊玩,使得位在赤崁樓附近的靈祐宮香火興盛,
之後靈祐宮分別在清嘉慶2年(西元1797年)、
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清咸豐6年(西元1856年)
有過修繕紀錄。清代靈祐宮的經營主要仰賴清朝官員及吏卒出資,
在信徒的組成部分一般庶民較少,致使日治時期靈祐宮的香火大減,
後殿蔣公祠更因無人維護而撤除,直到日治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
由廖東(生卒年不詳)等人倡議重修,大正3年(西元1914年)竣工,
但在日治昭和7年(西元1932年)因為明治公學校擴充校舍的緣故,
使得靈祐宮改為坐東朝西的方位,即原本的三川門改作為正殿。
靈祐宮的屋頂在二戰期間受到轟炸而損毀,
民國37年(西元1948年)進行整修,翌年竣工,
之後在民國47年(西元1958年)、
民國61年(西元1972年)亦有重修,
民國73年(西元1984年)進行大規模整修,
臺南市政府在民國93年(西元2004年)進行古蹟修復工程,翌年竣工。
進入清朝之後,開基靈祐宮增建後殿,
供奉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之祿位牌。
而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時,
總鎮張玉麒調任來臺時遭遇風浪,
夢見神明披髮跣足自檣而降,後風浪才平靜下來,
上岸後至該廟祭拜,見神袍猶濕,
認為是該廟主神顯靈救他便將該廟予以整修,
重建後之廟宇格局為「立祠三進,前置三川門以分內外,
中建正殿以奉聖神,末設後殿以祀蔣侯,左右護龍圍繞以為廟室。
鑿池沼於中庭,養玄龜以示北極,立照牆於前埕,映朱霞以煥廟堂」。
而該廟的信徒以文武吏卒為主,乾隆十五年(1750年)
由於東安坊的臺灣縣署右有城守營,前有鎮標右營,
每日槍砲演習,噪音不斷且連續七任知縣均在任內去世,
臺灣縣知縣魯鼎梅認為縣署不祥且過於狹隘,
將縣衙遷到赤崁樓右側(今臺南市成功國小)並整修赤崁樓供人遊玩,
使該廟香火大盛,但信徒裡的一般士民仍較少,
故之後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臺灣縣知縣陳炳極主倡再次重修、
咸豐六年(1856年)總理詹廷貴倡議重新修繕主要由官方及吏卒出資。
而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文武吏卒的撤離,導致該廟香火不濟,
而有了上帝典當冠冕之諷,但大正三年(1914年)時該廟仍有重修過,
山牆上有士紳合捐銀錢的「重修靈祐宮碑記」。
而在昭和七年(1932年)由於要擴建明治公學校(今成功國小),
所以拆除了位於校地裡的部分,而信徒則將整座廟宇移到三川門前重建。
而在重建時,將廟宇原本的方位做了180°的轉向,
從座西朝東改成座東向西以繼續使用原有的三川門。
二次大戰時,該廟屋頂受到轟炸而毀損,
遂於民國37年(1948年)重修,於隔年完工。
之後民國61年(1972年)、73年(1984年)亦有修建。
於民國93、94年(2004、2005年)再次修復,並在本次修復過程中,
在前殿後步口發現原為日治時間前步口的清水磚框、垂花、
短柱目前已填塞磚塊之遺跡,是該廟於日治時期建築轉向的有力證據,
這些歷史證據保留在現地進行展示。
靈祐宮正殿明間神龕主祀北極玄天上帝,
鎮殿神像為泥塑製作,坐姿,肌膚金色以顯示出神格崇高,
雙手還抱於腹前呈現「抱壽體」,雙足跣足而不踏龜蛇,
展現明代玄天上帝神像遺風,神龕兩旁分別為站姿溫元帥與康元帥,
臺灣民間信仰常以溫元帥與康元帥作為玄天上帝的脅侍神,
神像皆作武將打扮,康元帥膚色紅手持長劍、
趙元帥膚色黑手持金鞭。左次間神龕供奉註生娘娘、
右次間神龕供奉福德正神,
靈祐宮還配祀有王靈天君與馬府千歲等祀神。
楠西區玄空法寺
楠西區玄空法寺
地址: 台南市楠西區中華路270號
電話: 06 575 1455
民國77年農曆3月初,有善信大德至台北行天宮請求關聖恩主分靈至楠西供奉,
在今金朝陽宮之原址搭建木屋三間,設置佛堂,
供奉金佛字匾一幅、關聖恩主、觀世音菩薩,關聖恩主聖示名為「金朝陽宮」。
民國79年農曆4月17日,奉聖示天公爐安座,成立管理委員會。
並旨令開始辦事、為信徒消災解厄,自此,金朝陽宮成為十方眾生共修及救世度生的道場。
爾後,金朝陽宮信徒不斷增加,原有佛堂不敷使用,
民國80年農曆4月3日,關聖恩主聖示:
『三山繞宮前,五嶽左右分,朝陽集聖靈,轉性來完命,共修極樂行,有事宮前稟,可比奏天庭。』
對於本寺之地理、位置、任務、定位有明確的聖示,金朝陽宮的委員遂決議重建,
民國81年農曆2月6日舉行新建佛堂安座大典。
全真上人有感於師祖關聖帝君倒駕慈航,演說「玄空般若妙法」度化眾生之因緣時機已成熟,
在管理委員會規劃下,積極籌建「玄空法寺」,作為日後信眾修行「玄空法門」之道場。
自91年3月起陸續完成先期工程,包括明聖亭、心經亭、金剛亭、景觀造建及四大天王殿,
同年3月31日觀世音菩薩聖誕日舉行「玄空法寺」奠基動土典禮,
於伽藍菩薩聖誕日舉行「佛心印聖石」揭幕大典,「佛心印聖石」重約150噸,
倍極艱辛由東部花蓮運回玄空法寺,上刻有大「佛」字及心經全文,
勉勵世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心相印,功德圓滿」,
據傳為目前全台寺廟最大塊的石頭,亦為玄空法寺鎮寺之寶。
玄空法寺位於台南市楠西區曾文水庫附近,曾文溪傍在玄空法寺外圍,山川圍繞,鍾靈毓秀,景色宜人,
誠如全真上人所開示的「朝氣蓬勃迎向人生,陽光普照萬物生靈」。
晨靄時分,空氣清新,群山時有薄霧籠罩山頭,宛如披上白色面紗,雲霧輕飄慢移,
如詩如畫,彷彿置身人間仙境;或有雲層在山間追逐翻滾,
從山的另一邊越過山頭,形成雲瀑傾潟而下,歎為觀止。薄暮時分,
金色霞光映染山頭,落日餘暉為大地增添絢爛的光彩。
玄空法寺周圍的山勢雖不高,卻是氣象萬千,早晚各有不同的風貌呈現眼前。
全真上人倒駕慈航,演說「玄空般若妙法」度化眾生之因緣時機已成熟,在管理委員會積極規劃下,
克服土地變更程序及相關問題,在道場旁購得近二公頃土地,做為興建玄空法寺之建地,
提供日後眾同修修行「玄空法門」之道場。
於2002年3月起陸續完成先期工程,包括明聖亭、心經亭、金剛亭、奇石景觀造建及四大天王殿,
同年3月31日觀世音菩薩聖誕日舉行「玄空法寺」奠基動土典禮,
「玄空法寺」之興建為道場開啟了另一新的里程碑。
而同年8月2日舉行「佛心印聖石」揭幕大典,增添了「玄空法寺」獨樹一格的面貌。
「佛心印聖石」重約150噸,經三天三夜由東部花蓮運回本寺,倍極艱辛;
石上刻有大佛字及心經全文,勉勵世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心相印,功德圓滿」。
「佛心印聖石」為本寺鎮寺之寶,具有無量無邊金剛智慧之妙喻。
玄空法寺的宗旨是「以忠孝節義教化眾生,明心見性返本修原;以大慈大悲廣度有緣,傳佛法燈永歸佛乘。」
師父全真上人畢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度化眾生離一切苦,因此於民國七十九年以「慈心悲願廣度有緣」創立道場,
教化信眾改變自己不正確的思想及行為,轉惡緣為善緣,希望能集結善緣,成就善事。
龍崎文衡殿
地址: 臺南市龍崎區中坑里中坑3之2號
電話: 06-5940050
主祀神明: 關聖帝君
創立起始年: 1991
府城後甲關帝殿文聖帝君分靈
龍崎區中坑村內的關聖帝君文衡殿,巍峨聳立,氣度非凡,
裡頭恭奉的是文衡聖帝,與其他傳統廟宇不同的是,
它沒有冗長的歷史,卻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後甲關帝殿的信徒陳慶飛先生,25歲時怪病纏身,雙腳不良於行,
每日仰賴藥物減輕疼痛,當時他每天不間斷的到台南後甲關帝殿虔誠祝禱,風雨無阻。
民國56年10月6日午夜2點,在殿內跪拜祈禮時,突然五彩映照,霞光萬丈,
身長七尺左右關帝爺現身顯靈,十五天後,他的怪病不藥而癒,
隨後又受到聖示,投身建築事業,之後經營建築事業一帆風順,
為了傳揚神蹟,造福其他信眾,新建文衡殿以感念神恩。
文衡殿創建於民國87年,主祀 文衡聖帝,原為簡易廟堂,
由 皇龍建設公司董事長 陳慶飛先生興建,該殿是由台南東區關帝廳及前甲顯明殿分靈至此,
迄自陳慶飛先生卸任關帝殿主委乙職,深感關聖帝君神威佑庇 顯赫無邊,然老廟年代久遠,
腹地狹小,擴建不易,遂萌擇地於台南市龍崎區中坑現址,購地50公頃有餘,闢建新殿宇,
并廣植林木,建休閒設施,提供帝君信眾、遊客、鄰近縣市住居民眾茹沐神恩及休憩去處,
從初創期之篳路籃蔞,宥於資金龐大,無法一舉就的,幸蒙帝君浩翰神恩,
至今規模初具有成,得以成為南瀛之宗教中心之一。
這間位於台南龍崎的關公廟裡,不只有義薄雲天的關聖帝君,還有鋼鐵人、
綠巨人與變形金剛等虛擬英雄一起守護鄉土。除了拍照打卡的3D地景彩繪,
廟宇前方廣場假日常吸引民眾到此野炊或露營。
廟中隨處可見的雕刻藝術作品,為一般民間廟宇較為少見。
文衡殿奉玉皇上帝旨意興建,廟身是以二進式建築屋深,
分為前殿與後殿,莊嚴靜穆、巍峨聳立、氣度非凡。
前殿供奉本廟主神 祖上帝君文衡聖帝;
後殿特地奉請 南海普陀山觀音佛祖駐駕,大慈大悲、浩瀚佛光,
為眾善信消災祈福,廣佑國泰民安,庇護四時無災。
鳳娘聖母、紫雲聖母隻神衹於建廟之時,即奉玉旨於菩薩座中修行,
待功德圓滿後,與觀音佛祖共同鎮守【龍崎文衡殿】同享香火。
龍崎文衡殿佔地廣大,除了雄偉的本殿建築之外,有偌大的廣場可供停車以及舉辦活動。
廟殿兩旁綠樹成蔭,是極佳的休閒處,這裡規劃了許多休憩遊樂區域,有可觀賞龍崎風景的泡茶區、
可供烤肉煮火鍋的野炊區,並有自助投幣式卡拉OK供您歡唱。
此外,還設有販賣部提供茶點零食、飲料、伴手禮等等。
歡迎週末假日來這裡走走逛逛,適合一家大小悠閒渡過一個下午。
參考資料來源:龍崎文衡殿http://www.wenheng-temple.com/home
台南市歸仁區武當山上帝廟北極玄天上帝祖廟
台南市歸仁區武當山上帝廟北極玄天上帝祖廟
地址:台南市歸仁區武東里武東二街42巷200號
電話:06-2781687
《台灣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廟、武當山上帝公廟、
武當山真武大帝、武當山玄天上帝》
主祀玄天上帝(俗稱上帝公)的武當山廟,根據《台灣省台南縣市寺廟大觀》所記,
創立年代遠在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廟名引自中國湖北省武當山,
意旨墾拓此地開基建廟的神祈,直接從武當山紫霄殿割香分靈迎請到此地奉祀,
並以此紀念是第一座在台灣建廟命名的廟宇
二仁溪流域(舊稱二層行溪)的開拓過程,有種族的衝突、變遷、融合和戰爭。
二層行溪發源於高雄縣內門鄉,穿經台南縣境,從台南市灣裡西南邊入海,全長62公里。
根據明鄭時代的古地圖,從安平到台南之間隔著內海「台江」,
台江外圍從北至南有海翁仙、加老灣、隙仔港、一鯤鯓至七鯤鯓等十餘個外海砂汕拱圍著,
一直延續到二層行溪河口為止,河口處稱為喜樹港。
根據《台灣省台南縣市寺廟大觀》所載,
武當山玄天上帝廟建於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其後經多次修繕,其沿革如下:
乾隆元年,先民由中國大陸湖北省武當山紫霄殿上帝公分奉香火至本境建廟奉祀,
為紀念首座來台灣建廟,乃命名為台灣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廟。
清乾隆二十年曾重修一次,廟址原為帶圍汎武當山庄之中心。
廟之香境計有十三庄,信徒參拜不絕,香火隆盛,庄社亦繁榮興盛。
由於玄天上帝在此間開基,故地名為開基厝之稱,後來開基厝轉訛為刮豬厝,
光復後改為武東村。
咸豐九年己未年及光緒二十二年境民均醵金修繕之;
民國十二年境民王在壽、葉達等發起修建並主持建醮大典;
民國三十六年,由顏添、王德水、黃大鼻、劉天恩、黃吉、黃銀象、
陳崑、鄭添丁等發起修建,並隨後舉行祈安清醮。
武當山上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歸仁區武東里,主祀玄天上帝,又稱武當山廟,
過去是角帶圍13庄所共同奉祀的大廟,現在的轄境大約是歸仁的大潭、武東二里。
廟方沿革宣稱該廟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臺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
但也有人認為明中葉來臺活動的漢人不多,且大多在沿海活動,對此說法表示有待商榷。
廟之西北有一童子軍廟,廟中供奉的童子軍元帥據說是過去與玄天上帝爭地的「囝仔仙」。
根據廟中的〈武當山上帝廟沿革〉碑,該廟是分香自湖北武當山紫霄殿,
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臺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
《南瀛神明傳說誌》一書對此說法表示當時漢人來臺人數不多,
且多在沿海地區活動,此一創建年代仍有待商榷。
《臺南上帝爺信仰研究》則寫說另有說法認為該廟是創建於清乾隆廿五年(1760年),
而廟中仍有乾隆廿七年(1762年)時的古匾。
又《南瀛王船誌》一書除乾隆廿五年(1760年)之說外,也寫說有建於明鄭時期的說法。
而傳說當年玄天上帝看中此寶地要建廟時,有一在此成仙的牧童與之爭地,
經大崗山觀音菩薩調停,才替牧童在上帝廟後方的「牛奶堀(窟)」蓋童子軍廟供奉。
武當山上帝廟所在的地方在明鄭時期是崇德里角帶圍,隨著人口漸多,
雍正二年(1724年)左右崇德里分成崇德東里與崇德西里。
角帶圍一地有13個聚落,分別是大潭、過潭仔、富爺(府衙)、林仔邊、
溝仔尾、公館仔、林墘、大苓、窩仔底、榕仔腳、刣豬厝(上帝廟所在地)、
圍仔內、埤仔口,上帝廟即是這13庄共同祭祀的大廟。
但是到了現代,這些聚落大多敗庄消失,現在只剩大潭、刣豬厝、林仔邊、
窩仔底4庄存在。該廟在乾隆年間重修過一次,之後在咸豐九年(1859年)
與日明治廿八年(1896年)也重修過。
而當前廟況是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改建後的樣子,建築風格仍有古味。
相傳過去武當山上帝廟有舉辦王醮的習俗,
但在某次要將王船運到二贊行溪(二仁溪)火化(一說是要放流)時,
在埤仔口被一個乞丐(一說是該名乞丐俗稱「狀元公」,另一說是這名乞丐來自「狀元府」)擋住路。
群眾看乞丐擋住心生不滿,竟將乞丐打死,結果據說王船突然變重搬不走,
群眾權宜之下只好在埤仔口火化王船。
另一說是該名乞丐在王醮時入庄與居民發生衝突而被打死,
導致與他有「兄弟」之稱的「客王」(巡狩王爺)不滿,結果王船在運往溪邊時,
在埤仔口停下且自行發火。據說埤仔口此後諸事不寧,因而敗庄,
而後角帶圍各庄也被波及,接連敗庄,最後只剩下4庄。
而對於角帶圍各庄衰敗的原因,除民間傳說是遭逢惡運之外,
有學者認為應該是發生瘟疫之故。而在此之後武當山上帝廟也沒有再舉辦王醮。
童子軍廟位在臺灣臺南市歸仁區,主祀的「童子軍」(大童子君)
與附近的武當山上帝廟玄天上帝有一段爭地的故事。
該廟原本是一小祠,後來因玄天上帝指示而重建,
並題上「道教發源地」五字,有相互護持道教道統之意。
童子軍廟相傳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但此說有學者認為仍待商榷。
主神大童子君據說是當地牧童,本名賴安邦,明正統四年(1439年)生。
據說他相當聰明,與其他牧童遊戲都能取勝,且能像行軍佈陣一般地指揮牛羊。
後來在16歲時去世,葬於今武當山上帝廟一帶,得到風水寶地之助而成仙,
經過修練之後,附近小廟皆聽其號令。
某日玄天上帝經過,也看上同塊風水寶地,結果雙方發生衝突。
後來經過大崗山觀音菩薩調停,該地由玄天上帝蓋廟,但另擇廟後「牛奶堀(窟)」,
蓋廟奉祀牧童,是為童子軍廟。
觀音並指示牧童再修行百年之後受封為先鋒主帥,歸玄天上帝統轄。
童子軍廟建立後,信徒在到武當山上帝廟參拜後,
也常順便到童子軍廟參拜,使兩廟共享香火。
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武當山上帝廟玄天上帝指示要重建童子軍廟,
兩年後(2009年)落成安座。
童子軍廟內除了與玄天上帝爭地的大童子君外,另外還供奉二童子君、三童子君。
二童子君據說來自沙崙農場內某一小廟之神,三童子君則是二仁溪上游(高雄市境內)
山中某小廟之神,都與大童子君是結拜兄弟,後來也都歸玄天上帝管轄。
臺南東山崁頭山孚佑宮仙公廟
崁頭山孚佑宮仙公廟
地址: 臺南市東山區南勢里1鄰大洋14號
電話: 06-6861502
東山孚佑宮又名仙公廟,位於崁頭山麓,海拔約580公尺。
坐擁高山之靈,海疆之氣,乃天、地、人三才匯聚之所。
主祀唐朝呂喦,字洞賓,號純陽子,
神號「玉清內相金闕選仙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興行妙道天尊」
創立起始年: 1946
孚佑宮主祀孚佑帝君,當地人亦稱為仙公廟,
據《臺南縣市孝廟大觀》之記載,孚佑宮創立於民國35年(1946),
戰後,由於民間信仰興盛,呂仙祖南臨新營降鸞示意,欲返南部祖基興香開教,
是時有善信張東明發起鳩資在石厝之房建一草庵,以振香煙,
日久,信仰者日眾,後來東山人士頗為仰慕呂仙祖之聖德,
遂在時任鄉長洪添龍暨地方士紳之協助下,從崎嶇之山徑開通道路,
使該處之交通日趨方便,嚮往者漸增。
至民國51年(1962),新營有志黃水等人士倡起籌建孚佑宮,
乃發動十方信徒樂捐緣金,始建孚佑宮。
於同年興工,至同年底,後殿已先竣工,
爾後續建中殿、前殿、客室及兩旁廟廂,而成今日巍峨之廟貌。
位於台南市東山區南勢里的仙公廟孚佑宮,是全省仙公孚佑帝君的祖廟,
是一處人間仙境,風景秀麗,山勢雄偉,遠離塵囂,
是靜心、休憩健行之聖地,更有全國唯一奉祀齊全的八仙勝會。
俗稱「仙公廟」的東山崁頭山「孚佑宮」,主祀孚佑帝君,
俗稱呂名瓊,字伯玉,一名紹先,
雖然有「妙道真人」「純陽天子」「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大羅天仙」等稱號,
台灣名間多以孚佑帝君、仙公祖、呂仙祖等尊稱。
東山孚佑宮是東山咖啡公路沿線周邊相當重要的景點,
因廟內主祀的是八仙中的呂洞賓,也俗稱為仙公廟,是全台灣的仙公祖廟,
二樓更有著全台唯一奉祀齊全的八仙神像。
孚佑宮前是眺望整個嘉南平原的絕佳地點,每天一早就有許多遊客前來登山賞景,
由廟後方種植許多櫻花樹的登山口進入,爬上海拔884公尺的崁頭山頂端俯瞰,
沿途還會經過石蟾蜍與情人石,天候狀況好時也可遠眺枕頭山,
原路來回大約2個多小時,回來後就可進入孚佑宮內享用豐盛的素齋,費用隨喜,
吃飽後就可以在宮內的咖啡館來杯咖啡靜靜地欣賞山中的雲霧飄渺,
非常愜意,到了夜間這裡也頗熱鬧,
許多攝影師常在天候晴朗時前來此處捕捉嘉南平原的壯麗夜景。
崁頭山孚佑宮因往昔鄉民到此朝拜必須行經青山,故又有【青山仙公廟】之名。
廟宇草創於1946年,由越嶺來此的先民所設,主祀神孚佑帝君呂洞賓,為全台呂仙公之祖廟。
新潁的廟體採華北式廟構,精彩的木雕、陶瓷、石雕裝飾,讓殿貌氣宇軒昂。
廟方並保留民國51年募建的木造水泥廟身,改為【文物陳列室】陳設廟宇資料與老照片。
每年農曆4月14日孚佑帝君聖誕前後,大批善男信女來此朝拜,熱鬧滾滾。
孚佑宮是全台仙公祖廟,地位高崇,風景秀麗、山勢雄偉,遠離塵囂更添仙氣,
因地勢較高,佇立該宮向四周瞭望,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天氣晴朗時更可將嘉南平原夜景盡收眼底,難怪孚佑帝君呂洞賓雲遊至此,渡化眾生。
孚佑宮殿氣勢宏偉,聳然醒目,階梯疊立,步步高升,參訪孚佑宮可順道暢遊該宮12景、18洞,
孚佑宮旁左側有塊酷似蟾蜍的奇石,當地人稱之「蟾蜍公」,有一則美麗的傳奇,
來到這裡,別忘了探尋一下祂的故事。
最戓紀錄崁頭山孚佑宮的資料是民國52年謝石城、陳清誥《臺南縣市寺廟大觀》
載孚佑宮(仙公廟)地址東山鄉南勢村大洋14號(崁頭山)奉祀神位孚佑帝君
創立年付民國35年1月 祭典日期農曆4月14日、8月8日 管理人黃水 沿陏光復後信伖繁盛,
呂仙祖南臨新營降鸞示意,欲返南部祖基興香開教,
是時善亯張東明發貣鳩資在石厝之房建一草庵,重振香煙,信伖者日多,
後來東山人士頗為伖慕呂仚祖之聖德,乃鄉長洪添龍暨地方士紳之協助,
從崎嶇之山徑開通道路,使該處之交通日趨方亲,嚮往者漸增。
至民國51年1月,新營戙志黃水等人士倡貣籌建孚佑宮,
乃常務委員黃水、蘇聰益、黃知江、張却明、黃飯卑等發動十方亯徒樂捐緣金,從事建設孚佑宮。
却年3月26日破土興工,由於興建委員們之熱心暨十方亯士之襄助,工程進行極為順利,
至却年底,堂皇之後殿已先竣事,中殿、前殿、客室及兩旁廟廂,持續進行。
本廟位在東山前大埔進去之高縱崁頭山峰,
擁戙雙龍塔、龍頭穴、風動石、白猴洞、冷風洞、熱風洞、石鏡、石仚公等八景名勝匯合而戎,
風光綺麗,地理奇觀,氣候溫和,為避暑佳地。
峰上瞭覽四周,五景八彩畫入眼簾。為本省孝廟名剎之一。
興建的宮殿,採華北式廟構,大殿的建築特色為,
三川步口簷下網目斗栱下的橫樑,拕棄傳統的石險、木險或是彩繪,
改採磁繪及陶瓷裝飾,左右外牆盡是大幅的「木險」作品,光釆奪目,險飾精巧。
新建的仚公廟占地廣大,規模宏偉,設置十二景、十八洞,二樓東側外租為咖啡館。
下圖為2003年2月2日出土之石筊與石劍,
印證該宮的始建年代.
石蟾蜍位於孚佑宮左後方,為步道勝景之一,此一天然巨石,
外形酷似蟾蜍,當地人謂之「蟾蜍公」。
南鯤鯓代天府
南鯤鯓代天府
地址:臺南市北門區鯤江村蚵寮976號
電話: 06-7863711-3
創建/起源年代:明永曆16年(公元1662年)
鯤鯓代天府是原臺南縣重要的廟宇,同時又有泉州匠師王益順負責工程製作,
以及臺南剪黏名匠葉鬃的作品,極具藝術保存價值。
南鯤鯓代天府是全臺灣王爺信仰的大本營,與澎湖王爺信仰之間有深厚關係。
從代天府繁衍而出的廟宇遍及海內外,由此可見代天府在民間信仰中深厚的影響力,
極具文化保存價值。
南鯤鯓代天府位於今臺南市北門地區,廟宇位居於槺榔山之虎峰。
主祀代天巡狩之李、池、吳、朱、范府千歲,民間尊稱鯤鯓王,
為臺灣最具有規模的廟宇建築之一、最古老的五府千歲的全國信仰中心,
更有臺灣王爺總廟之尊稱。
王爺一稱實為官職,因對人類社會有功而受到上天冊封,
職司「代天巡狩」之任務,也就是代替上天出巡並維持人間秩序,
因此祭拜王爺的廟宇多稱為「代天府」,而南鯤鯓代天府與保西代天府、
佳里金唐殿,並稱南瀛三大代天府。
話說明朝末年的一個晚上,數十名漁民正在南鯤鯓沙汕上捕魚,
忽然從海上飄來一陣鐘鼓管弦的樂聲,並且出現一艘三檣的大帆船,
緩緩駛進南鯤鯓灣。隔天,這些漁民一齊到港口看個究竟,
結果只看到一艘破舊的小船停在岸邊,裡面載著六尊神像,
分別寫著:「 大王李府千歲、二王池府千歲、三王吳府千歲、
四王朱府千歲、五王范府千歲、中軍府」,以及一支神木和「代天巡狩」的旌旗。
漁民於是將這些神像供奉在草寮內,早晚焚香膜拜,結果從那天起,
漁民只要出海捕魚,一定滿載而歸。從此神威廣播,信徒也越來越多。
後來有人提議建廟來供奉神明,但是因為財力不夠,只好祈求五王另外找尋吉地。
在隆重祭祀之後,漁民們恭送王船出港。想不到出港不到一佪時辰,
王船竟然又逆流返航,而且停靠在原來的地方。漁民驚訝不已,
並認為五王打算長駐在這裡,所以再次恭迎上岸,安奉在草廟中祭拜。
王船逆流返航的神蹟遠近轟動,朝聖謁拜的人絡繹不絕,
居民的生活也因為漁獲豐富,而日漸改善。
後來沿海居民感受到神恩浩蕩,再度提議為五王建廟,於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建廟工程正式展開。這時三王吳府千歲親自起駕,選定吉地在南鯤鯓的南邊,
大王李府千歲也大顯神通,將金紙變成白銀,並且化成漁民遠渡福州買杉、
泉州購石、漳州沽磚瓦,又租船將這些建材運回南鯤鯓,隨後展開建廟工程。
神廟建築期間,泉州名雕刻師「媽福師」受五王託夢,隻身來台雕刻神像,
原王船內的神木劃有六段,媽福師依指示取前五段雕刻成五王金身,
第六段雕刻成中軍府,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開基正身」神像神像完成後,
五王選擇吉時於四月二十六日午時開光點眼,由高功法師主持,
點睛後神像鏗然有聲,振動不已,其中三王振動最為激烈,足足有半個時辰之久。
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之下,終於在康熙元年(西元1662年)完工,稱為「南鯤鯓廟」
因為是開台首廟,所以也叫做「開山廟」,而五府千歲也因此被尊為「南鯤鯓王」。
五王建廟所在的南鯤鯓沙汕,在地理風水上屬於「浮水金獅活穴」。
這裡有三件寶物:
一、白 榔樹:相傳急水溪是一條盲龍,無法自行向流。
而白糠榔樹生於廟後,是浮水金獅的尾巴,急水溪就是靠獅尾的招示,左沖右轉,
九九八十一轉後才能到達海面,也因此鯤鯓山才能免除山洪的侵襲。
二、白馬鞍藤頭:這件寶物生在海底,根藤密佈纏繞,具有保持水土和轉海水為淡水的功用。
三、烏金石:位於「石井崙」的井邊,是漁民汲水時的踏板,相傳可以避水氣,
更可以防止海水倒灌。鯤鯓三寶的地靈顯赫,使得「鯤鯓王爺」的神威更加遠播。
不料,有一天來了一個和尚,這個和尚曾因破戒,遭受過五王的譴責,
因而懷恨在心,知道五王在這裡建廟,特地前來報復。
他利用夜深人靜的時候,砍倒白康榔樹,並挖出樹心而去。
後來,荷蘭人(昔稱紅毛番)又盜走烏金石,並且掘取白馬鞍藤頭,
於是南鯤鯓的地理風水盡遭破壞,不久,山崩海嘯、山洪暴發,
南鯤鯓海汕就這樣慢慢被海水吞沒了。自從南鯤鯓海汕被破壞沈埋後,
五王就開始重新尋找吉地,準備遷建,以便執行「代天巡狩」的職責。
有一天,三王吳府千歲親自起駕,直奔 榔山,並卜得「虎穴」吉地,
打算當作第二次建廟的地點。
康榔山的地權原本是屬於鹽水港茄苳腳吳公烈先生所有,山中有一塊直徑二尺的圓形地,
四季不沾露水,大雨不濕其地,就是「虎穴 」。
吳公烈多次請地理師尋找,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得知三王爺起駕勘得「虎穴」,
驚嘆之餘,便將該地恭獻出來做為建廟的用地。康榔山向來為「囝仔公」所佔領,
囝仔公生前是一個牧童,死後葬在這裡,因得到靈氣而成神。
囝仔公知道五王要在這裡建廟,馬上提出抗議,
說:「這塊地是我生前所有,埋有銅針為證」。
五王反駁說:「我們早在渡海來台時,就已經看中此地,並埋有銅錢為記 」。
雙方會同土地公相驗,結果:「銅針」插在「錢」孔之中,無法公斷。
雙方由爭吵轉為武鬥,囝仔公召集陰兵陰將和五王展開一場「神鬼大戰」。
後來,赤山嚴佛祖知道這件事,就請天上聖母和保生大帝出面協調,
雙方訂下契約:
一、五王代囝仔公建小廟。
二、大廟來進香,小廟必有敬。
三、有福同享,光大南鯤鯓香火。
現在三王吳府千歲的神像額頭有一道傷痕,就是當年那場大戰所留下來的英勇標幟,
廟方曾經多次請工匠來修補,都無法成功。戰火停息,
建廟工程於嘉慶二十二(西元1817年)丁丑二月晦日正式動工。
但是工程浩大,建材物資相當缺乏,幸好有麻豆民婦郭鳳,受五王托夢,
乘坐烏轎前來,捐獻白銀一千兩,使得工程能夠順利進行。
道光二(1822)年六月六日完工,取名為「南鯤鯓代天府」,
整個建廟工程先後歷時五年又四個多月。後來又在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
增建後殿「青山寺」,崇祀觀音佛祖,以紀念當年調停的功勞。
日據時期,廟後的急水溪常常氾濫成災,嚴重影響到廟地的安危,
並使得廟和北 榔山幾乎隔離斷絕,往來只能依靠排筏。
沒多久 ,「囝仔公」首當其衝被洪水沖垮,後來只好遷徙到代天府東北處暫住。
民國六年,廟宇距離支流僅十來步,南鯤鯓廟岌岌可危。
這時,五王起駕,畫了七張「犁頭符」,然後命人購買犁頭七個、大鑼二面,
前往祭溪。作法完後,廟南尖地逐漸浮復。隔年,廟方奉五王指示,
發動善信二萬餘人築堤護廟,不出數月,堤防築成,稱之為「五王堤」。
五王堤完成後,南鯤鯓已沒有後顧之憂,「囝仔公」於是遷回原地重建小廟,
廟稱「萬善堂」,神稱「萬善爺」,並雕造金身和鎮殿金身各一尊。
民國九年(西元1920年),北門庄王謀等人,看見廟宇年久失修,
於是提議擴建,經過三年的募款,一共募得三十萬元的經費,
於民國十二年(西元1923年)二月一日興工,並遵照神明的指示
:不動爐位,增高增寬。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四月二十六日舉行入廟大典,
但是整體擴建的工程一直到民國二十六年(西元1937年)二月才全部完工,
前後一共十五年。除了正殿的修繕之外,還增建了中軍府、城隍衙、青山寺、
天公壇、娘媽殿等,也就是今天所看到的廟貌。
南鯤鯓代天府與北港朝天宮並列為日治時期的廟宇代表作,
是1座九開間三進兩廂的建築,由三川殿、正殿及後殿組成。
但除了古蹟本體,整座廟尚包含民國60年代之後陸續修建的頭門拜亭、
萬善走廊、香客大樓、凌霄寶殿及大鯤園,面積總佔340坪,
佔地廣闊且附近建築不高,入廟之處立有民國82年(公元1993年)新建的山門,
為溪底派大師王錦木的傑作,同時也是亞洲地區最大的五門式木作牌樓,
棟架採用二通三瓜式,上覆琉璃瓦,氣派非凡,更突顯其雄偉的氣勢。
代天府廟宇古蹟本體正面看似3座廟宇的組合,今日建築風格上多為日治時期修建的手法,
因為由泉州匠師王益順(1861-1931)於日治時期統合了整體重建工程,
在風格上仍保有許多泉州建築特色,如山牆的金形鵝頭墜、紅磚底塑白灰與剪黏的山花。
三川殿的大木架構採取3座四垂頂並立的佈局,正面連成1線,但屋頂線條中高旁低、
主從有別;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四間,屋頂為歇山重簷的四垂頂,
內部使用三通五瓜式的大木構架:後殿與三川、正殿連為一氣,同樣為三開間,
因此採光較暗,符合王爺陰神喜暗的特質。前後拜亭夾在三川、正殿與後殿間,
拜亭中2座蜘蛛結網的藻井可說是王益順匠師代表作。
前拜亭藻井為圓形,象徵「天圓地方」,以弧形斗拱層層上升、出挑7層,
形似花辦;後拜亭藻井是八角形,分成上下兩層,上井有16支斗栱、下井出24支斗栱,
象徵八卦鎮廟、驅邪納祥。2座藻井皆為王益順匠師的職業生涯中,獨一無二的代表作。
三川殿步口石雕是南鯤鯓代天府的另一個建築藝術上的重要表現,
為大正3年(公元1928年)惠安名匠蔣馨(1873-1933)等人的傑作,巧妙運用圓雕、
透雕等不同雕刻技法,從櫃檯角、裙堵到腰堵、身堵再到頂堵、水車堵,
皆雕滿各色人物、祥鳥瑞獸、祈安圖案。例如三川步口左右廊牆的「身堵」部位,
有「武將持旗(祈) ,童子提球 (求)在左方,另有「武將握戟 (吉) ,隨從帶磬 (慶)」在右
,以物的諧音來隱喻「祈求吉慶」,除了石雕本身的藝術價值,更增添了祈福的意涵。
三川門前的1對「龍柱」是南鯤鯓廟的精神標幟之一,青斗石材在石雕師傅的細心雕琢下,
使得整根「龍柱」顯得蒼勁有力,圖案和柱身緊密相連,結構結實。
另外,左右兩殿墻堵上,保留清代進士鄭板橋的石雕竹書,相當珍貴。
正殿的建築細緻華美,屋頂以人物、花鳥、禽鳥為題材的剪黏裝飾,栩栩如生。
代天府的剪黏作品大致可分為3個時期所做:第1期為昭和10年(公元1935年)的對場作,
當時的施作匠師分別為臺南陳清山、嘉義梅青雲、新港林萬有、新港施金合。
第2期為民國39至41年(公元1950-1952年),由府城剪黏「葉仔師」-
葉鬃(1902-1971)主持廟頂修繕工程。
第3期為民國60年代由臺南葉進祿匠師以菜色玻璃局部修復的工作。
這些名師留下諸多剪黏傑作,尤以正殿外牆和屋脊由葉鬃之所留下的傑作,
特別是垂脊底部的剪黏人物,神態活靈活現,最為可觀、也最為珍貴。
屋簷下大片的雕飾按金,層層疊飾,金碧輝煌。
正殿後壁利用澎湖的硓咕石切割拼成八卦龜錦紋,象徵「迎財納福」,
也表明南鯤鯓與澎湖兩地間王爺信仰的親密關係。 代天府中亦保存有諸多知名彩繪匠師的作品,
例如前拜亭虎邊木構架上可見陳玉峰(1900-1964)落款的水墨畫及擂金畫、
後殿龍虎邊有潘春源(1891-1972)與天山畫室合作的磁磚彩繪、
三川殿的淡彩水墨畫以及左右護龍的部分為潘麗水(1914-1995)的作品、
後面明間神龕上則有陳壽彝的灰壁畫作,雖然因為經年累月處於香煙裊繞的環境下,
彩繪作品有不少已難以看出原本的風貌,但代天府歷經多次整建與修復工程,
彩繪作品仍有固定清潔、重繪,是訪客一大觀賞重點。 除了古蹟本體,
代天府內占地最廣的則為「大鯤園」,是面積達6公頃的自然式山水園林造景,
特色為仿江南園林所設計,歷經20多年的雕琢有如明朝大觀園再現,主建築為五王總廟文化館。
全園樓閣內部對南鯤鯓代天府之史料、文物的展示,更有針對彩繪、大木結構、石雕、
剪黏等建築、裝飾藝術均有詳盡的介紹,讓參訪者能更貼近瞭解代天府身為古蹟的文化藝術價值。
《詩經》上有云:「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球民之瘼。」
代天府五府千歲自興基以來,屢次降諭指示應建凌霄寶殿,
以祀奉玉皇上帝暨諸天上神聖,並親擇地於虎苑之巔,本府管理委員會乃積極從事,
多方鑽研,多次徵圖,醞釀達半世紀的凌霄寶殿,已於民國八十二年四月十七日卯時動工,
現正進行第三期結構體新建工程。興建中的凌霄寶殿採用南方神殿式建築,殿宇居高臨下,
主殿奉祀玉皇上帝,偏殿配祀先天上神,其下為朝天闕暨祈福殿,為供信徒朝拜之處,
祈福殿兩旁配置廡房,全廟區銜接迴廊以接代天府,使代天府與凌霄寶殿呵成一氣,
亦使之成為完整的代天巡狩宮殿。
台南三官廟
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40號
開基三官廟,又名三官堂,
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三官大帝廟。
三官廟創建於乾隆四十三年,據殿上懸一大匾額、
署乾隆丙午年桐月(西元一七八六年)係官人所題贈者,
兼有蔣元樞先生之祿位牌及修廟總理葉履仲先生之祿位牌得考知係蔣公子之手創立,
又據臺灣縣志云係知府蔣元樞之別墅,而後献為祠廟,供民奉祀神位。
正龕奉祀三官大帝,左右兩龕奉祀天醫真人及財神爺神像,
臺民敬仰虔誠,香煙隆盛,迨嘉慶年間,山西省大僧尚來居此廟渡眾生,
其後年久月深,風雨剝蝕,乏人管顧,荒廢一時,
至咸豐四年歲次甲寅(西元一八五四年)西蜀之人袁明高,
渡臺懸壼濟世,頗出人望,當時巡撫徐公眷屬奇疾,被治痊癒,
乃命伊至本廟主持,自袁氏在廟主持奉香,兼行醫濟世後引而信徒激增,
香火漸盛,捐出緣金者踴躍,積金貳仟多元,於咸豐十年重建全部廟貌。
至日本治台後,因久年失修,前殿傾潰,廟貌全非,
不得已暫築短墻圍之,以分內外,正殿充為幼稚園教室,
繼為將諸神像遷往文昌祠,將該廟租與漢藥組合,
改造門戶變廟為屋,殊失觀瞻,時為太平洋戰爭烽起,
文昌祠被盟機炸壞,殿後傾殁,而遷往神像也遭暴炸損毀,
迨臺灣光復重歸祖國,本街民眾虔心信仰,乃由本街善士王天恩發起,
邀集董旺、羅祈福、陳清吉、葉媽意等有志人士倡議重修三官堂,
向該廟管理人要求請神像回堂,承蒙陳鴻鳴、
石秀芳二位先生金諾願將本廟献出為街眾掌理合祀,
民國卅七年由管理陳鴻鳴、石秀芳、董事王天恩等發起勸募金修建為美輪美奐,
金碧輝煌之廟宇,民國四十八年彫太子爺神像合祀,
民國五十一年七月十五日由王天恩、唐天財、潘麗水、
林煥彩等新倡建三廟前面之牌樓一座。
民國七十六年動工重建,歷經十年全部落成,
並於民國八十五年舉行丙子年慶成祈安三朝建醮大典。
三官廟左鄰為鄭氏大宗祠。原處為蔣元樞祠,
如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
「邑有是堂,蓋自乾隆四十三年建,舊為知府蔣元樞祠。」
嘉慶年間,因年久失修,一時荒廢,
直到咸豐年間由袁明高來臺主持奉香兼行醫濟世,
信徒激增,香火漸盛,遂重建廟宇。
《臺灣府志》記載此廟曾有一位藝僧作住持,寫:
「釋蓮芳,號藕船,住持三官堂,好吟詩,工書畫,
究醫術,所著有《浣花吟集》。」
三官廟進入日治時期後,三官廟年久失修,廟貌全非。
1903年,臺南天足會於此廟設立會本部,反對臺灣女性纏足。
1909年,潘麗水父親潘春源在此廟的對面開設名為「春源畫室」的裱畫店,
起初裱畫、賣宗教畫、製作祖宗肖像。
後來畫室搬到海安路,其後裔潘岳雄曾幫此廟作彩繪。
1915年調查,廟址為五帝廟街丙163番地;
1920到1945年調查,地址為白金町一丁目13番地。
1935年左右,此廟已設有幼稚園,由黃欣等主持的共勵會所投資,
石萬壽推測名稱應該當為「明照幼稚園」。
戰末時,兼為國語講習所,尋被徵收為漢藥製藥所。
三官廟除三官大帝,廟內還有蔣元樞祿位牌及修廟者葉履仲的祿位牌,
另祀中壇元帥、天醫真人、聚寶真君、日與月神。
北門三寮灣東隆宮
北門區東隆宮
地址:臺南市北門區三光里127號之3
電話: 06 785 0135
三寮灣東隆宮,是臺灣臺南市北門區的一間廟宇,
其位置行政區在於北門區的三光里。
在傳統學甲十三莊中的三寮灣莊頭中,
屬於學甲慈濟宮代表選舉的北門選區,
同時亦是三寮灣聚落中的角頭廟,
因此也慈濟宮上白礁與刈香的基本參加廟宇之一。
開基李府千歲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四年,
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
先民自中國渡海來臺時,為保佑航海平安,
特奉請故鄉神明李府千歲金身隨船。
登陸此地定居初期因神明金身無處安座,
先民將其奉於工具籃中。後來因王爺神威顯赫,
先民於數年後蓋草寮奉祀,供善信參拜。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莊民集資興建公厝型廟宇,
並將廟名取為「慈安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廟宇重建,
同時東港東隆宮溫府二千歲奉旨鎮駐,
為答謝溫府二千歲前往輔助,
遂將廟名「慈安宮」改為「東隆宮」,
成為全臺第二開基東隆宮。
自此李、溫二千歲相輔相成,廟宇香火鼎盛,
也先後在臺灣各地分靈建宮、設壇。
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
因建築有部分毀損,因此將廟宇整修,
完工後於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啟建三朝清醮。
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廟宇重建,經八年後,
於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竣工,
成為現時廟宇樣貌。
民國112年,獲台南市政府績優宗教團體表揚。
三寮灣東隆宮,距離海邊只有不到兩公里的距離。
信仰的起源是明朝永曆19年(1665)來臺的先民,
為保佑航海平安,特奉請故鄉神明「李府千歲」隨船保護,
落腳此處後先在草寮中安頓神像,到日治時期才正式建廟奉祀。
現在所見到的廟貌是民國67年(1978)所重建,
為傳統閩南式廟宇建築。從建築結構到裝飾藝術,
廟方遴聘的匠師皆是一時之選,
大木作是泉州溪底派王錦木所設計,
是他自言「一生中最滿意的作品」;
門神和樑枋彩繪為潘麗水和李漢卿作品;
石雕為大稻埕的陳氏家族與張木成、
聶祥生的對場作品;木雕則是蘇水欽負責,
皆是曾獲薪傳獎或名重一時的藝師。
東隆宮位於台南縣北門鄉三光村三寮灣。
是濱海的一個小漁村。
在三百三十八年前,先民由大陸渡海來台時,
為保佑航海平安,
特奉請故鄉神明 李府千歲金尊隨船保護渡台。
來台後落腳於此,初搭建三間草寮安身,
因三間草寮之間,道路彎曲,
因而有「三寮灣」之稱而沿用至今。
先民們初來乍到,生活困苦,
其奉請來台的 李府千歲金身,
無處安座,只好置於工具籃中。爾後,
因王爺神威顯赫,屢求必應,
於數年後蓋草寮奉祀,供善信參拜。
從此,神威更顯,護佑生民,消災改厄,香火日盛。
後來善信們為崇功報德,乃集資於民前十年(1902年)
興建公厝型廟宇──慈安宮奉祀,
此為「三寮灣東隆宮」的前身。
民國卅年,日人為箝制台胞思想,
推行「皇民化運動」,嚴禁人民奉祀神佛,
且大肆拆除寺廟,焚毀神像,
當時全省各地被拆廟宇及焚毀神像不計其數。
但日本警察目睹本官 李府千歲神功卓著,
正氣昭彰,特法外相待,不敢造次,
因此, 李府千歲金身得以保存至今。
民國卅四年初,東港東隆宮溫府二千歲,
奉旨鎮駐本宮濟世,從此,李、溫二府千歲,
相輔相成,大展神威,南巡北狩,
受惠善信遍及全省各地,廟譽日隆,香火更盛,
外地善信感恩之餘,又為方便就近奉祀參拜、
庇佑,乃先後分靈建宮、設壇者有,台北、中和、
板橋、高雄、五甲、鳳山等地。
民國卅四年,拆除公厝式舊廟重建,
為答謝東港東隆宮溫府二千歲輔助之恩,
隨將廟額「慈安宮」易為「東隆宮」,
成為本省第二開基東隆宮。
民國五十四年,因重建後已十餘年,
部分建物略有損壞,丹青剝落,經全面整修後,
廟貌煥然一新,金碧堂皇,為答謝上蒼、神佛之恩,
於五十五年啟建三朝清醮。
民國五十九年,本宮為崇功報德,
答謝神庥而崇體制,於十月再拆除廟宇重建,
經八年後,於六十七年十月竣工慶成,是為今之廟貌。
三寮灣東隆宮有著三年一度的「王船醮」儀式,儀式的最末,
是恭送「溫王爺」乘船代天巡狩,祈福保平安。
1978年廟宇改建時,信眾感念溫府千歲庇蔭,
也鑄造了一艘「永祀溫王船」在廟中供信徒奉祀參拜。
這艘全國唯一的銅鑄王船,為泉州式古帆船,
船上有木雕船舍、水手和馬匹,有的人在調整風帆,
有的在餵食馬匹,有的手執令牌,
每一個人物都在船上忙碌著,儼然是在做出巡的準備。
資料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