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勢街【西羅殿】保安廣澤尊王

 

 

IMG_562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西羅殿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和平街90號

電話: 06 228 5354

 

 

 

 

 

西羅殿,全稱臺南南勢街西羅殿,古稱鳳山寺、聖王公舘,

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為主祀廣澤尊王、配祀十三太保等神祇的廟宇,

鄰近風神廟與接官亭,也是臺灣廣澤尊王信仰中心。

 

 

 

西羅殿所供奉的廣澤尊王(郭聖王),

是從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來的郭姓家族所隨身恭請來臺,故初時廟貌不大。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草創之初因為沿用泉州南安鳳山寺之名,

亦稱鳳山寺,此外又稱「聖王公舘」,附近也因而稱作「聖王舘口」。

廟名約在日治時期的大正五年(1916年)左右更改,

據說是因為當時的臺南府城已有東嶽殿、北極殿、南極殿(位於法華寺中),

尚欠一以西為名的殿,遂改稱西羅殿。

2016年9月23日,舉行重修動土大典,2018年6月18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當天還有至舊運河碼頭迎接太王太妃,30年未曾出門的鎮殿六太保也前往運河接駕。

2018年12月14日至2019年2月9日啟建戊戌年三朝金籙慶成祈安建醮大典。

 

 

 

 

臺灣廣澤尊王分靈眾多,其中以西羅殿為臺灣廣澤尊王信仰中心,

知名分靈西字頭如:西羅殿尊敬堂、西羅殿尊應堂、西羅殿廣玉堂、西羅殿廣明堂、

西羅殿鳳山堂、西羅殿尊王堂、西羅殿聖王堂、西羅殿聖意堂、西羅殿永興堂、

西羅殿靈堡堂、西羅殿尊興堂、西羅殿廣濟堂、西羅殿一明堂、西羅殿廣意堂、

西羅殿尊誠堂、西羅殿廣德堂、西羅殿真誠堂、西羅殿保安堂、西羅殿守一堂、

西羅殿廣和堂、西羅殿聖王會、西羅殿應誠堂、西羅殿功程堂、西羅殿尊意堂、

西羅殿靈勅堂、西羅殿廣澤堂、西羅殿廣和堂、西羅殿靈寶堂、西羅殿忠慶堂、

西羅殿狩義堂、西羅殿保靈堂、西羅殿敬意堂、西羅殿保意堂、西羅殿福安堂、

西羅殿敬和堂、西羅殿汾陽堂、西羅殿汾陽會、西羅殿澤意堂、西羅殿敬聖堂、

西羅殿郭安堂、西羅殿郭聖公舘等,及從西羅殿分靈不計其數的子舘,

目前依西羅殿內部登記資料分靈最多的區域為台南市,其中以中西區和安南區、

西港區及善化區分靈最為興旺再來是高雄、屏東、嘉義、

新北:新北澤鑫堂、北都西羅堂、保安郭山堂西羅殿分靈遍布各地,

除了臺灣離島的金門、馬祖、澎湖、小琉球外,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

馬來西亞等國亦有,西羅殿也奠定在台灣廣澤尊王總廟的地位。

 

 

IMG_563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IMG_563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西羅殿主祀廣澤尊王,配祀有尊王夫人妙應仙妃、十三太保、顯佑尊侯、

崇德尊侯、玄天上帝、關聖帝君、濟公禪師、中壇元帥、福德正神、將軍府等神明。

 

 

 

西羅殿十三太保行舘

西羅殿永興堂:主祀大太保:玉勅代天巡狩二代欽差;其職為帶父工作,監督之職行。

西羅殿致誠堂:主祀二太保:金闕順天尊王;其職為管上界及下界之事,又守聖王之祖墳。

西羅殿尊敬堂:主祀三太保:五常軍東方武士;神力強盛,專司驅邪,犯陰之事。

西羅殿誠敬堂:主祀四太保:南北巡總指揮;其職為負責連絡,大事皆由其連絡、處理。

西羅殿靈寶堂:主祀五太保:代天行醫;其職為精於醫術,常常行醫。

西羅殿保敬堂:主祀六太保:雙忠尊王;其職為主持公道,處理民眾之控訴。

西羅殿敬意堂:主祀七太保:東天王;其職為主持公道,處理民眾之控訴。

西羅殿真誠堂:主祀八太保:武燕王;其職為監督,在十三太保之間察巡。

西羅殿狩義堂:主祀九太保:五常軍元帥;專司驅邪,犯陰之事。

西羅殿守一堂:主祀十太保:查巡天下;其職為負責察巡天下。

西羅殿靈敕堂:主祀十一太保:金封秀士;其職為文士,專辦文字之事。

西羅殿保靈堂:主祀十二太保:童月王;其職為天下巡狩,到處雲遊察巡。

西羅殿保安堂:主祀十三太保:天下總代巡;其職為可以上天庭,到地獄,

                    亦可管人間,配有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

 

 

 

 

台南風神廟

 

風神廟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143巷8號

電話: 06 227 7540

 

 

風神廟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直轄市定古蹟,

是全臺灣現存唯一一間主祀風神的廟宇,

也是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

在其對面有同為直轄市定古蹟的接官亭。

 

 

 

 

該廟是在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臺灣道巡道鄂善所建立,

就設在臺灣府大西門外面南河港的河道右側、安瀾橋的旁邊。

當時的風神廟是一棟四進的建築,其第一進是大門,第二進是官廳,

第三進便是風神殿,而第四進是大士殿。

是在把原設在赤崁街大井頭的接官亭移到此處後興建,以保佑往來舟楫的行旅安全。

而在這之後臺灣府知府蔣允焄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對風神廟進行了第一次的整修,

而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時的知府蔣元樞則又再次進行整修。

這一次除了對原有建築整修之外,蔣元樞還在廟的東側建置公館以讓來臺的官員暫居,

並建設石坊以光大這座進出臺灣的門扉。

而在日治時期,由於日本在大正七年(1918年)進行的市區改正計畫,

而導致原本後半部所有的殿舍以及旁邊的公館遭到拆毀,神像移到原本的官廳。

後來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時,當地的士紳集資在原官廳地點之上重建,而成今之風神廟。

而在那之後仍進行了幾次整修,如民國81年(1992年)時。

2016年2月6日的高雄美濃地震,造成日治時期建的石造鐘樓(後考證為峴石亭)倒塌,

鼓樓(後考證為棠蔭亭)結構也有受損,為該次地震中臺南古蹟受創最嚴重者。

之後經過相關考據,於2017年9月18日舉行風神廟修復工程的開工祭拜儀式,

2019年6月14日竣工,在7月25日完成驗收。

同年(2019年)10月5日舉行入火安座儀式。

 

 

 

 

現今之風神廟,為面寬僅五開間之三合院格局,其中,正殿寬三開間,附有拜亭,

左右廂房各一開間,具備東西兩廡。

建築結構皆為硬山屋頂,鋪設紅色板瓦,沒有裝飾瓦當、滴水,屋脊皆為馬背收尾,

屋椽盡處有封檐板,可以看出濃厚閩南建築風格。

廟宇主祀風神,在其左側神龕原先陪祀知府蔣元樞,然而如今神像已經失竊,改祀武財神爺;

右側神龕陪祀佛祖。此外,在廟裡面,還有祭祀著雷公與電母。

門上屋樑懸掛著「和以被物」匾,是在日治時期由信徒捐贈的文物。

 

 

 

 

風神廟前的石造建物原被認為是鐘鼓樓,後經考證為碑亭「峴石亭」與「棠蔭亭」。

兩座碑亭原本樣式不同,位置也不對稱。

棠蔭亭在1947年因地震倒塌後,部分石材被放到大南門附近,另一部份則被埋在地下。

1993年修廟途中發現地下的石材,但並未利用這些石材重建棠蔭亭,而是仿造峴石亭新造一座石亭。

後來峴石亭也因為開闢道路移動位置,兩座石亭因而更為對稱,後來被誤認為是鐘鼓樓。

2017年到2019年的風神廟修建工程中,兩座碑亭的歷史被考據出來,

而後相關單位決定以2016年地震倒塌前的形式為依據重建,原有石材則盡可能組裝回去,

不堪使用者則存放在文資銀行。

此外將棠蔭亭重建於舊址,並將存放在鄭成功文物館的「峴石」碑重新裝在峴石亭上。

 

 

 

三協境

由南沙宮、金華府及藥王廟所共同聯防之區域,並以風神廟為主廟,

防禦區域是在城外五條港之南河港和南勢港。

臺南南沙宮臺南金華府臺南藥王廟

 

 

 

 

小南天土地公廟

小南天福德爺祠.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番薯崎小南天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58巷27號

電話: 06 221 1386

 

 

小南天福德爺祠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番薯崎小南天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是主祀福德正神的廟宇。

該廟名稱由來據說是明寧靖王朱術桂遊覽番薯崎一帶,

見風景優美微南天勝境,故而將此祠命名為小南天,

並題字懸額,但該匾已不存。

 


小南天福德爺祠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相傳明永曆廿年(1666年)明寧靖王到蕃薯崎一帶遊覽,

見風景優美,為南天勝境,故而將廟名取做「小南天」。

此外據說寧靖王還手書「小南天」匾額,但該匾現已不存,

目前的「小南天」匾額是嘉慶廿四年(1819年)之作,出自林朝英之手。

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重建。雍正初年,巡道吳昌祚修建此廟。

乾隆五十八年(1792年)巡道金溶與地方人士再修,

而後嘉慶十九年(1814年)信徒們再次修廟並於嘉慶廿三年(1818年)獻匾「德厚聿隆」。

日大正三年(1914年)董事曾敏卿、許拔臣又發起重修。

二次大戰後,民國45年(1956年)董事白惠文、蕭魁等人募款重修,

並迎開基武廟關帝爺合祀。

民國74年(1985年)再修,於民國76年(1987年)安座,

民國78年(1989)舉行落成大典。

民國105年(2016年)左右再次整修。

民國106年(2017年)舉行「丁酉年三朝慶成祈安建醮」儀式。

 

 

小南天福德爺祠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小南天牆壁上掛有「二十八星宿籤詩板」,是嘉慶廿五年(1820年)的文物。

而小南天求取籤詩的方式有別於其他廟宇,不是先抽籤再擲筊,而是直接連擲三筊,

在根據結果去找對應的籤詩。

另外據說清同治年間,臺灣鎮總兵曾元福在府城太平街建公館,

所以該廟的土地公因有中央級高官在之故而「加官進爵」,戴官帽,披官袍。

 


小南天福德爺祠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小南天福德爺祠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小南天福德爺祠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小南天福德爺祠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小南天福德爺祠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小南天福德爺祠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小南天福德爺祠1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市中西區萬福庵

 

 

 

首貮境萬福庵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317巷5號

電話: 06 220 0508

主神: 齊天大聖

 

 

 

 

首貮境萬福庵,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齊天大聖廟。

其前身為明朝英義伯阮駿之夫人來臺孀居之所,在萬福庵二樓左側廂房仍供奉著阮駿與其夫人之牌位。

由於現在的廟宇是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才改建而成的,故只有廟前保留古貌的照壁列為古蹟。

 

 

 

萬福庵的前身是鄭成功部將阮駿之夫人孀居的宅邸。

明永曆十年八月廿六日(1656年10月13日),清軍共大小戰艦四百餘艘進攻舟山群島,

當時駐守島上的阮駿與其他將領與之對戰。

第一天阮駿率五十艘戰艦得勝,但隔日交戰時中計遭到包圍,最後因無力再戰而引爆船上火藥殉死。

該年重陽時,居於廈門的阮夫人方知道阮駿之死訊,之後遷入「育冑館」受鄭軍照顧以養育獨子。

但永曆十七年(1663年)時,清朝與荷蘭聯軍進攻金廈,雙方於金門烏沙頭大戰,

雖然鄭軍暫時得勝,然而金廈依然局勢緊迫,故包括阮夫人一家在內的當地軍民紛紛逃離,

最後阮夫人一家幸運撤到鄭經所在的銅山島,躲過了之後耿繼茂在金廈地區進行的屠城。

而到了隔年,因該地難守,鄭經接受洪旭建議自銅山島率七千多軍民撤退來臺,而阮夫人與其子亦在其中。

鄭經延續鄭成功對阮家的禮遇,便在承天府鎮北坊明寧靖王宅邸「一元子園亭」後方建宅邸供其居住。

然而來臺不久後其獨子便病逝了,經歷了喪夫喪子之痛的阮夫人便因而在宅邸內吃齋守節,獨自孀居著。

而在施琅滅了明鄭後,據說阮夫人因不滿施琅入住已照寧靖王遺命改建為「東寧天妃宮」的王府(今大天后宮),

便改變房子原本坐北朝南的格局,將屋子大門改朝向西方,即對著大天后宮的方向,故意用風水格局來剋施琅。

施琅得知後,便在阮夫人宅前蓋了座照壁來阻隔煞氣,也就是現在的萬福庵照壁。在阮夫人去世後,

附近居民便將阮夫人的宅邸改作寺廟,稱「阮夫人寺」,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時改名為「萬福庵」。

今天兩層樓的樣式則是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改建後的結果。當時只有照壁保留古貌,

但民國八十年(1991年)時亦予以重修。而關於萬福庵從原本的寺庵變成「全臺開基齊天大聖廟」的原因,

一說是因為庵中尼姑在嘉慶年間救恤孤寡,收留孤兒,但嬰孩多有哭鬧冥頑之現象,

故在庵內供奉齊天大聖,以祈求小孩子乖馴健康,結果後來就變成了齊天大聖廟]。

另一說則是因為庵前有一奇樹,外型彷彿有猴子在爬樹,因而有人祭拜並說是齊天大聖顯靈,

結果萬福庵便成了間齊天大聖廟。

而直到今天,仍然有信徒到這裡祈求齊天大聖,或讓小孩做大聖爺的契子,

希望自己的小孩能聽話懂事並平安長大。

 

 

 

 

萬福庵照壁為磚造,外面抹以白泥。其頂為雙重脊形式,中央比兩側高,均有燕尾,而屋簷下則用藍底紋樣裝飾。

 

 

 

萬福庵歷史價值:

1.創建於明鄭之古庵。

2.係鄭氏部將遺孀信佛守節之地。

3.配祀齊天大聖,為本省祀齋天大聖之嚆矢及本山。

4.有「明英義伯阮公季友牌位」,為現存最古牌位之一。

5.有林朝英書「萬福庵」、「小西天」、「三寶殿」匾額。

 

 

 

 

臺南北極殿

 2021.3.26台南北極殿.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北極殿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89號

電話: 06 226 8875

 


2021.3.26台南北極殿.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臺南北極殿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主祀玄天上帝,是一間明鄭時期就已建立的古廟。

過去稱為「上帝廟」、「台南上帝公廟」、「真武廟」、「元帝廟」,

其別名「大上帝廟」是與位於赤崁樓附近的「小上帝廟」開基靈祐宮相對而來。

於1979年公告為二級古蹟,現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

 


2021.3.26台南北極殿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北極殿又稱大上帝廟、為全台首建奉祀玄天上帝之官廟、歷史悠久、現為國定古蹟、

奉祀由鄭成功大軍隨帳之神玄天上帝軟身聖像、廟內特色古樸、清幽莊嚴。

 


2021.3.26台南北極殿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北極殿為荷蘭時代所建之醫館、西元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四月一日黃昏、

鄭成功大軍登陸禾寮港[今忠義路北段]、即占領此處、充作救護站、

同年年底、荷蘭人退出台灣、次年鄭成功去世、隔年改建為廟並正式迎請玄天上帝金身入廟鎮殿。

當時所奉祀之神格僅次於 玉皇上帝 、統領北方諸神星宿、也是大明朝國祀之神靈、玄天上帝、

並命名為[大上帝廟]、成為明鄭時代所建[以為此邦之鎮]的各個上帝廟之中規模最大、創建最早之官建廟宇、

由於所建之處是府城[台南]地勢最高之處的[鷲嶺]、也因此在地古時有俗諺[上帝廟坅墘,水仙宮簷前]、

意思是說大上帝廟的中門門檻正與水仙宮的屋簷平行、以此來比喻大上帝廟位處高處。

清康熙年間、北極殿分別由官民發動兩次重修、清乾隆末年起、

來自福建福寧的桐山營班兵開始以大上帝廟為戌台登陸的或離台待渡之據點。

在西元1804年[清嘉慶九年]由里民與桐山營共同捐資、於廟後建立[桐山營公寓]供營兵居住、

即現今後殿及兩廂之處。 當時為避免營兵長期佔住或據為私有、

西元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桐山營頭目與廟方董事、里民街眾共同簽署了一份公約、以防止爭端、

並立碑為證、兩方古碑現展示於展示室保存完好。

西元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重修供奉觀世音菩薩、西元1854年[清咸豐四年]、陳友裕等人重修、

並更名為北極殿迄今。 日治時期為拓寬道路、拆除了廟埕及前殿部分屋宇、

台灣光復後民國五十三年亦因道路增建又拆除了大半前殿、成了今日北極殿鄰近道路建有騎樓之貌。

 


2021.3.26台南北極殿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玄天上帝是明朝的重要信仰,受大明朝歷代皇帝所敬奉。鄭成功的部隊登臺後,興建了多所玄天上帝廟宇。

而臺南北極殿所在的安東坊鷲嶺,則是承天府四坊(清臺灣府城一帶)地勢最高之處。

據說北極殿所在地在荷蘭時期曾是一間漢醫館,鄭軍攻臺時佔有此處以醫治傷兵,後來即將此醫館改建成北極殿。

臺南北極殿確切的建立年代不詳,清代方志多用「偽時建」一詞帶過。但因為有寧靖王匾的落款年份,

所以可知在永曆廿三年(1669年)以前北極殿已經存在。

 

 

2021.3.26台南北極殿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進入清朝之後,玄天上帝信仰的地位受到影響,據說清朝更刻意推廣媽祖與關聖帝君信仰,

並編造屠宰業之神話故事加以打壓。不過首任臺灣府知府蔣毓英仍在康熙廿四年(1685年)捐俸整修,

之後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當地居民重建。此時廟宇周邊有寬廣的空地,且廟宇左邊是車路要道。

但後來有林天生、楊養兩人佔地興建店屋,後來官府判決兩人每年要給廟方地租番銀四兩,

而上帝廟周邊20間店屋也要每年繳地租,為此於雍正八年(1729年)三月立碑(〈上帝廟店屋地租碑記〉)公告。

而後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鄉賓黃世景重修,但過程有些狀況,三年後(1788年)由知府楊廷理續成,

並追討遭到侵佔的廟地。然而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有廟後居民馬梓增築房屋侵佔廟地,

當時的值年爐主郭友等人乃向當時的知縣仇賦苹提出控告,最後判罰番銀40元,且每年要繳地租。

次年(1791年)七月,應郭友等人的請求,官方同意立「大上帝廟示禁碑」將此事公告,以示警惕。

嘉慶九年(1804年),當地居民方相、林慶雲、蔡光準等人再次修廟,

且在廟後興建公館(又稱桐山營公寓)供桐山營班兵暫住。道光十五年(1835年),因廟宇倒塌多年,再次重修,

桐山營班兵也有參與此次工程。這次重修也有順便整修公館,且為怕後人不知來歷,有官兵長期占住或占為己有,

乃立約要如何管理,以〈大上帝廟四條街桐山營公眾合約與〈大上帝廟桐山營四條街公眾合約〉二碑為證明。

咸豐四年(1854年)再修,而也是在此時「北極殿」取代了「上帝廟」知名出現在石碑上。

於同治二年(1863年)北極殿再次重修,是清朝最後的整修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日治時期,因為明治四十年(1907年)拓寬竹子街(今民權路)成9公尺道路,拆毀了北極殿前殿,

遂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暫為修繕。而後北極殿在大正九年(1920年)重修,次年(1921年)正殿落成,

大正十二年(1923年)修後殿,昭和二年(1927年)完工。

二次大戰後,北極殿在民國卅六年(1947年)二月到九月重修,之後在民國四十七年再修(1958年),

國五十一年(1962年)又有小修。但在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因為將民權路拓寬到15公尺,又拆毀了前殿,

遂在民國五十八年到六十年(1969年─1971年)重修,而成今天廟宇緊鄰街道的景象。

而後在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與民國七十年(1981年),北極殿又有稍作修繕。

另外在北極殿斜對面的福德祠,原屬北極殿的廟產,一百年前開始租賃他人,原本只有亭仔腳有人擺攤,

後來整座祠成為店面。北極殿一度將土地公迎回供奉在後殿東廂,並向店家追討回福德祠的地。

原本店家不願搬走,但後來據說有天半夜屋頂垮下來,店家遂連夜搬走,土地因而順利要回。

而後北極殿將舊有建築拆除改建回福德祠,工程於2013年年底完工,2014年1月7日進行入火安座。

 


2021.3.26台南北極殿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1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1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1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正殿中有大明寧靖王朱術桂在永曆二十三年(1669年)所敬獻之「威靈赫奕」匾,是全臺唯一明代傳世匾額,

亦是歷史最悠久的古匾,日治時期結束時一度差點遭日本人帶走。

此外廟中尚有還有清康熙52年(西元1713年)臺廈道陳濱的「辰居星拱」匾、後殿拜亭「鷲嶺」匾、

道光年間府城的大鹽商吳尚新(臺南公會堂前身─吳園創建者)遠至姑蘇鑄造的古鐘(今已耗損停用)、

石香爐、道光十八年《大上帝廟四條街桐山營公眾合約》等數通古碑以及府城名匠潘麗水的彩繪。

 


2021.3.26台南北極殿1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1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1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1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1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1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1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2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2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2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2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2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21.3.26台南北極殿2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開基武廟

 2021.311台南開基關帝廟.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開基武廟原正殿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新美街114號

電話: 06 221 4671

 


2021.311台南開基關帝廟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開基武廟,俗稱小關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是一間供奉關聖帝君的廟宇。

該廟的前殿(原本的正殿)被公告為臺南的直轄市市定古蹟,登錄名稱為開基武廟原正殿。

 


2021.311台南開基關帝廟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開基武廟位於臺灣府城大西門內關帝港,為1669年全台灣首座興建的關帝廟,故名為「開基武廟」。

又因該廟與祀典武廟同樣祭祀關公但且面積較小,因此一般人都稱此廟為小關帝廟。

該廟不但面積較祀典武廟小,19世紀前也為民間所興建、管理,因此維護上不若祀典武廟。

此外經多次整建後,該廟古建築僅剩下當初的正殿部分,因此內政部於1985年指定該建物為古蹟時,

登錄名稱為「開基武廟原正殿」。

1945年二戰時該廟受盟軍轟炸幾乎全毀,戰後經地方仕紳籌款才於原址重建。

其後雖然經過幾次興修(特別是1976年新建後殿),

不過正殿部分仍依稀可見以往風貌,所留存的匾額等文物也頗為豐富。

 


2021.311台南開基關帝廟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開基武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位於當時府治的西定坊關帝港口附近。因規模體制比祀典武廟小,俗稱「小關帝廟」。

因為信奉關帝爺的民眾很踴躍,每日來廟膜拜參祀、抽籤求神的絡繹不絕,所以將廟前街道稱做抽籤巷,

就連當地的文武官員逢到每月的朔望日也曾蒞廟頂禮拜祀,可見關公信仰的普遍與份量了。

開基武廟創建至今,迭經多次重修,所需經費幾乎都由舖紳商家籌措,直到民國六十五年,

決議購買廟後土地另建新廟,而將舊廟留存,以做為歷史見證。

 


2021.311台南開基關帝廟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交誼境

米街廣安宮、首貮境萬福庵、南勢街西羅殿、玉泉文衡殿、

六興境帆寮慈蔭亭、開基共善堂、外關帝港厲王宮、祀典武廟、大武街聖帝殿

 


2021.311台南開基關帝廟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市普濟殿

台南普濟殿.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四聯境普濟殿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普濟街79號

電話: 06 226 8774

 


台南普濟殿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普濟殿創建於明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迄今已三百餘年歷史,

經文化部國家資料庫記載為【臺灣最早的王爺廟】。

普濟殿創建之初,原為木造觀音佛寺,取「慈航普渡眾生」之意,故命名「普濟寺」,

主神為觀音佛祖,為坐南朝北之單殿式建築。

明末,當時台南府城門禁甚嚴,本殿因位於府城大西門外側,當時兼有「會館」性質,

時常有商賈旅人因為錯失進城時間而寄宿。

有一同安人渡海來台,借住普濟殿僧舍,旅人隨身奉有池府千歲神像一尊,

因故留祀於本殿之內,池王爺入祀後,因神明威靈顯赫而香火日盛、信眾漸多,

遂逐漸成為寺廟主神,使「普濟寺」改稱為「普濟廟」。

約在清初,由當地郊商鳩資擴建,成為台南市內第一座王爺廟,明寧靖王朱術桂常駕此廟遊賞,

故而賜名為「普濟殿」之名,由於感受到池府王爺的靈感,特敕封為「威靈王」、

因此本殿池府千歲成為台灣唯一受封池府千歲,故為【首台威靈王祖廟】。

 


台南普濟殿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普濟殿,舊名普濟寺、普濟廟,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臺南府城最早的王爺廟,主祀威靈王池府千歲。

此外聖君廟與粗糠崎土地公廟的神像(張公法主和福德正神等)在原廟被廢之後合祀於普濟殿內,

2018年後兩神遷入普濟殿前新建的聖君廟中。

 


台南普濟殿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建廟傳說創建於臺灣明鄭時期永曆年間,當時稱「普濟寺」,原主祀觀音菩薩,原為佛教寺廟兼會館使用。

傳聞曾有同安人借宿時將池府千歲神像因故留祀寺內,之後香火日盛,池府千歲成為寺廟主神,

使「普濟寺」改稱為「普濟廟」,後改為「普濟殿」。

風水傳說此殿附近街道四通八達,呈現八卦網狀,此殿位置因而稱為「蜘蛛結網穴」,

可網住別稱「鳳凰城」的台南城。

 


台南普濟殿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普濟殿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原稱「普濟廟」,為坐南朝北之單殿式建築。

傳聞南明寧靖王朱術桂經常遊憩本廟,故而賜名為「普濟殿」。

普濟殿座落於府城西北,臨近五條港地區,自古以來商旅雲集、人文薈萃。

盛傳昔日本地區街道四通八達,呈現為「八卦網」狀,普濟殿正座落於八卦中心,為「蜘蛛結網穴」。

台南府城在地形上,恰好有如鳳凰向北飛騰之形狀。以本殿為中心之八卦網,正好網住鳳凰頭部,

使其不得展翅去,府城因此得以興盛繁榮。然而近年隨著巷道拓寬、改建,已經失去其原有之街道樣貌了。

南明亡後,康熙二十五年(1686)初次重建落成,方向改為坐北朝南,

乾隆十一年(1746)石文耀等人曾發起重修。嘉慶二十二年歲次丁丑(1817)石克纘等人再度發起重修,

當時住持僧邇蓮禪師出錢購得本殿右側土地加蓋偏殿,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落成,

奠定普濟殿往後之一本殿一偏殿的基本規模。此後又於咸豐五年(1855)、同治四年(1865)、

光緒九年(1883)、日明治三十二年(1899)、大正十二年(1923)數度重修。

日治末期盟軍轟炸,廟前拜亭損毀,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於當年十月中旬經過商議再次發起重修。

民國六十三年(1974)又再度重修,民國九十三年重修並重建佛祖廳為座南朝北建築,是為現貌。

 

 

台南普濟殿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據1973年該廟印行之《池府千歲略歷暨普濟殿沿革》一書,紀錄池王爺俗名陳文魁,為泉州府同安縣馬巷村人,

在池邊見瘟疫神降毒於池塘,恐鄉里飲用,乃自殉以救鄉人,被奉為神祇。

又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的〈赤崁筆談〉載即暗示的陳永華升天後,出任鎮守天門之元帥池王爺。

石萬壽因而主張此廟的池府千歲實際上是亦為同安人的陳永華 ,為當時民間暗自供奉。

龕前供奉的掌排爺塑像,雕以穿錯腳、左鞋沒穿好、右鞋破洞,露出腳大拇指,

模仿衙役們趁長官出門時偷睡覺,長官有事折回,臨時集合的狀況,讓人莞爾。

 


台南普濟殿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普濟殿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台南普濟殿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普濟殿創建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是台灣最早的王爺廟。

原位於八卦網街道的中心,即俗稱的蜘蛛結網穴位,

如今鄰近老街紛紛拓寬,已看不出此八卦陣容了。

 


台南普濟殿1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明代首建 開基靈祐宮

 

IMG_680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開基靈祐宮

 

地址: 700台南市中西區赤崁東街86號

電話: 06 228 6476

 

IMG_681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開基靈祐宮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

廟內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因建廟最早,故冠有「開基」二字。

 


IMG_681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靈祐宮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因建廟最早,故宮名冠有「開基」二字。

由前明遺臣王忠孝所倡建,約於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前後建成。

是明鄭時期的軍民合建廟宇,各次重修也有官員出資,

學者石萬壽認為本廟具有半官方性質,張溪南、

黃明漢等則認為本廟與北極殿(大上帝廟)同為官廟,

且建廟更早於北極殿。

本廟位於明鄭時期承天府,清代時謙稱為「小上帝廟」。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年),總鎮張玉麒來台,

在洋遭遇風暴,「夢神披髮跣足,自檣而降」,

安平浪淨後安抵岸邊,為感念神恩,而重修本廟。

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及咸豐年間,均曾加以修繕。

嘉慶二年丁巳重修,獻石爐奉祀玄天上帝,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三月,由陳炳極主倡再次重修,

懸「赫聲濯靈」匾,咸豐六年丙辰(1856年)

九月總理詹廷貴倡議重新修繕,書「天樞北極」匾。

昭和七年(1932年),因近臨的明治公學校(即今成功國小)

為了擴充校舍,將正殿反向遷移於三川門前,改建於今址,

形成今日坐東朝西之格局。

後又於民國三十四年乙丑(1945年)太平洋戰爭期間,

廟宇屋頂受轟炸而毀損,士紳吳險、郭啟、

黃汝南等人於民國三十七年戊子重修,翌年完成。

四十七年(1958年)、六十一年(1971年),數度重修。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重建,進行大規模整修,

工程歷經六年完成,重建成今日之主要廟貌規模。

尚保存清嘉慶二年古香爐,道光年間匾聯等古物。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IMG_681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臺南開基靈祐宮又稱小上帝廟,

依據日治時期寺廟臺帳記載創建於清康熙10年(西元1671年),

清代廟宇建築為三落,後殿供奉臺灣知府蔣毓英,日治初期後殿傾倒,

日治昭和7年(西元1932年)因為明治公學校擴充校舍的緣故,

靈祐宮將三川門改作為正殿,

今日的靈祐宮平面布局屬於兩落兩廊帶拜亭之建築格局。

主祀神為北極玄天上帝,玄天上帝信仰源自北極星崇拜,

因為主祀神的緣故,在漢文化五行觀念裡北方屬水,水色尚黑,

使得建築的油漆採取「黑柱紅樑」的作法,

有別於其他廟宇常見以紅色為主要顏色而形成特色。

民國93年(西元2004年)

古蹟修復工程在三川門牆體發現原本正殿的清水磚框、

垂花、短柱遺跡,目前遺跡被保留,具體展示靈祐宮更改座向的歷史。

 


IMG_681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靈祐宮為明鄭時所建,建於當時承天府署(今赤崁樓)背面,

屬府治鎮北坊。而關於建廟的年代,

清代舊志皆以「偽時建」或「鄭氏所建」帶過,

而日治時期的寺廟台帳記載則為明永曆廿五年(1671年)。

廟方出版的沿革則曾寫說在明永曆年間(1665年─1671年),

不過後來已更改為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

而學者陳在正考證明代遺臣王忠孝所撰〈東寧上帝序〉一文,

認為該廟是明鄭時期鎮將林陞及其部下黃某,

奉請真武大帝神像到東寧府治鎮北坊建廟崇祀,

囑託王忠孝為主倡者。

而該廟即是開基靈祐宮,後來鄭氏再建大上帝廟。

因王忠孝於永曆十八年(1664年)四月渡台,十九年冬末病,

二十年四月廿八日(1666年5月31日)病歿,

故認為該廟約於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前後建成,

並且早於北極殿(大上帝廟)。

陳在正遂據此認為創建於明永曆廿五年(1671年)之說有誤

 

 

IMG_682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臺南開基靈祐宮主祀北極玄天上帝,玄天上帝俗稱為上帝公,

為了有別於同是主祀北極玄天上帝的北極殿,

而稱靈祐宮為小上帝廟,北極殿為大上帝廟。

關於靈祐宮的創建,康熙59年(西元1720年)

陳文達(生卒年不詳)的《臺灣縣志》:

「小上帝廟,偽時建.總鎮張玉麒調臺,中流震風,

夢神散髮跣足降於檣,波恬浪靜抵岸;因重新帝廟焉.

其後為郡侯蔣公毓英祠;時江西觀察命下,

士民不忍其去,故立祠祀之。」

內文說到創建年代在明鄭時期,

而在日治時期的寺廟臺帳則記載創建於康熙10年(西元1671年)。

依據《臺灣縣志》的紀載,清康熙30年(西元1691年)

在廟後增建蔣公祠祭祀蔣毓英(生卒年不詳),

康熙37年(西元1698年)總鎮張玉麒(生卒年不詳)重修靈祐宮,

當時的建築是三落帶護龍的格局,廟前有照壁。

清乾隆15年(西元1750年)臺灣縣署考量右有城守營、

前有鎮標右營,在噪音與吉凶考量下將縣署遷到赤崁樓右側,

並整理赤崁樓提供民眾遊玩,使得位在赤崁樓附近的靈祐宮香火興盛,

之後靈祐宮分別在清嘉慶2年(西元1797年)、

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清咸豐6年(西元1856年)

有過修繕紀錄。清代靈祐宮的經營主要仰賴清朝官員及吏卒出資,

在信徒的組成部分一般庶民較少,致使日治時期靈祐宮的香火大減,

後殿蔣公祠更因無人維護而撤除,直到日治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

由廖東(生卒年不詳)等人倡議重修,大正3年(西元1914年)竣工,

但在日治昭和7年(西元1932年)因為明治公學校擴充校舍的緣故,

使得靈祐宮改為坐東朝西的方位,即原本的三川門改作為正殿。

靈祐宮的屋頂在二戰期間受到轟炸而損毀,

民國37年(西元1948年)進行整修,翌年竣工,

之後在民國47年(西元1958年)、

民國61年(西元1972年)亦有重修,

民國73年(西元1984年)進行大規模整修,

臺南市政府在民國93年(西元2004年)進行古蹟修復工程,翌年竣工。

 


IMG_682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進入清朝之後,開基靈祐宮增建後殿,

供奉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之祿位牌。

而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時,

總鎮張玉麒調任來臺時遭遇風浪,

夢見神明披髮跣足自檣而降,後風浪才平靜下來,

上岸後至該廟祭拜,見神袍猶濕,

認為是該廟主神顯靈救他便將該廟予以整修,

重建後之廟宇格局為「立祠三進,前置三川門以分內外,

中建正殿以奉聖神,末設後殿以祀蔣侯,左右護龍圍繞以為廟室。

鑿池沼於中庭,養玄龜以示北極,立照牆於前埕,映朱霞以煥廟堂」。

而該廟的信徒以文武吏卒為主,乾隆十五年(1750年)

由於東安坊的臺灣縣署右有城守營,前有鎮標右營,

每日槍砲演習,噪音不斷且連續七任知縣均在任內去世,

臺灣縣知縣魯鼎梅認為縣署不祥且過於狹隘,

將縣衙遷到赤崁樓右側(今臺南市成功國小)並整修赤崁樓供人遊玩,

使該廟香火大盛,但信徒裡的一般士民仍較少,

故之後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臺灣縣知縣陳炳極主倡再次重修、

咸豐六年(1856年)總理詹廷貴倡議重新修繕主要由官方及吏卒出資。

而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文武吏卒的撤離,導致該廟香火不濟,

而有了上帝典當冠冕之諷,但大正三年(1914年)時該廟仍有重修過,

山牆上有士紳合捐銀錢的「重修靈祐宮碑記」。

而在昭和七年(1932年)由於要擴建明治公學校(今成功國小),

所以拆除了位於校地裡的部分,而信徒則將整座廟宇移到三川門前重建。

而在重建時,將廟宇原本的方位做了180°的轉向,

從座西朝東改成座東向西以繼續使用原有的三川門。

二次大戰時,該廟屋頂受到轟炸而毀損,

遂於民國37年(1948年)重修,於隔年完工。

之後民國61年(1972年)、73年(1984年)亦有修建。

於民國93、94年(2004、2005年)再次修復,並在本次修復過程中,

在前殿後步口發現原為日治時間前步口的清水磚框、垂花、

短柱目前已填塞磚塊之遺跡,是該廟於日治時期建築轉向的有力證據,

這些歷史證據保留在現地進行展示。

 

 

IMG_682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靈祐宮正殿明間神龕主祀北極玄天上帝,

鎮殿神像為泥塑製作,坐姿,肌膚金色以顯示出神格崇高,

雙手還抱於腹前呈現「抱壽體」,雙足跣足而不踏龜蛇,

展現明代玄天上帝神像遺風,神龕兩旁分別為站姿溫元帥與康元帥,

臺灣民間信仰常以溫元帥與康元帥作為玄天上帝的脅侍神,

神像皆作武將打扮,康元帥膚色紅手持長劍、

趙元帥膚色黑手持金鞭。左次間神龕供奉註生娘娘、

右次間神龕供奉福德正神,

靈祐宮還配祀有王靈天君與馬府千歲等祀神。

 

 

 

IMG_682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IMG_682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IMG_682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IMG_682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IMG_683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IMG_683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楠西區玄空法寺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楠西區玄空法寺

地址: 台南市楠西區中華路270號

電話: 06 575 1455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民國77年農曆3月初,有善信大德至台北行天宮請求關聖恩主分靈至楠西供奉,

在今金朝陽宮之原址搭建木屋三間,設置佛堂,

供奉金佛字匾一幅、關聖恩主、觀世音菩薩,關聖恩主聖示名為「金朝陽宮」。

民國79年農曆4月17日,奉聖示天公爐安座,成立管理委員會。

並旨令開始辦事、為信徒消災解厄,自此,金朝陽宮成為十方眾生共修及救世度生的道場。

爾後,金朝陽宮信徒不斷增加,原有佛堂不敷使用,

民國80年農曆4月3日,關聖恩主聖示:

『三山繞宮前,五嶽左右分,朝陽集聖靈,轉性來完命,共修極樂行,有事宮前稟,可比奏天庭。』

對於本寺之地理、位置、任務、定位有明確的聖示,金朝陽宮的委員遂決議重建,

民國81年農曆2月6日舉行新建佛堂安座大典。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全真上人有感於師祖關聖帝君倒駕慈航,演說「玄空般若妙法」度化眾生之因緣時機已成熟,

在管理委員會規劃下,積極籌建「玄空法寺」,作為日後信眾修行「玄空法門」之道場。

自91年3月起陸續完成先期工程,包括明聖亭、心經亭、金剛亭、景觀造建及四大天王殿,

同年3月31日觀世音菩薩聖誕日舉行「玄空法寺」奠基動土典禮,

於伽藍菩薩聖誕日舉行「佛心印聖石」揭幕大典,「佛心印聖石」重約150噸,

倍極艱辛由東部花蓮運回玄空法寺,上刻有大「佛」字及心經全文,

勉勵世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心相印,功德圓滿」,

據傳為目前全台寺廟最大塊的石頭,亦為玄空法寺鎮寺之寶。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玄空法寺位於台南市楠西區曾文水庫附近,曾文溪傍在玄空法寺外圍,山川圍繞,鍾靈毓秀,景色宜人,

誠如全真上人所開示的「朝氣蓬勃迎向人生,陽光普照萬物生靈」。

晨靄時分,空氣清新,群山時有薄霧籠罩山頭,宛如披上白色面紗,雲霧輕飄慢移,

如詩如畫,彷彿置身人間仙境;或有雲層在山間追逐翻滾,

從山的另一邊越過山頭,形成雲瀑傾潟而下,歎為觀止。薄暮時分,

金色霞光映染山頭,落日餘暉為大地增添絢爛的光彩。

玄空法寺周圍的山勢雖不高,卻是氣象萬千,早晚各有不同的風貌呈現眼前。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全真上人倒駕慈航,演說「玄空般若妙法」度化眾生之因緣時機已成熟,在管理委員會積極規劃下,

克服土地變更程序及相關問題,在道場旁購得近二公頃土地,做為興建玄空法寺之建地,

提供日後眾同修修行「玄空法門」之道場。

於2002年3月起陸續完成先期工程,包括明聖亭、心經亭、金剛亭、奇石景觀造建及四大天王殿,

同年3月31日觀世音菩薩聖誕日舉行「玄空法寺」奠基動土典禮,

「玄空法寺」之興建為道場開啟了另一新的里程碑。

而同年8月2日舉行「佛心印聖石」揭幕大典,增添了「玄空法寺」獨樹一格的面貌。

「佛心印聖石」重約150噸,經三天三夜由東部花蓮運回本寺,倍極艱辛;

石上刻有大佛字及心經全文,勉勵世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心相印,功德圓滿」。

「佛心印聖石」為本寺鎮寺之寶,具有無量無邊金剛智慧之妙喻。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玄空法寺的宗旨是「以忠孝節義教化眾生,明心見性返本修原;以大慈大悲廣度有緣,傳佛法燈永歸佛乘。」

師父全真上人畢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度化眾生離一切苦,因此於民國七十九年以「慈心悲願廣度有緣」創立道場,

教化信眾改變自己不正確的思想及行為,轉惡緣為善緣,希望能集結善緣,成就善事。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1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1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1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1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1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1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1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1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1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1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2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2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2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2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2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2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2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2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2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2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3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3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3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3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3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3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3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3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3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3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4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4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4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4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4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4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4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4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4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2014台南楠西玄空法寺4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

  


龍崎文衡殿.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地址: 臺南市龍崎區中坑里中坑3之2號

電話: 06-5940050

主祀神明: 關聖帝君

創立起始年: 1991

府城後甲關帝殿文聖帝君分靈

 

 

龍崎文衡殿2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區中坑村內的關聖帝君文衡殿,巍峨聳立,氣度非凡,

裡頭恭奉的是文衡聖帝,與其他傳統廟宇不同的是,

它沒有冗長的歷史,卻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後甲關帝殿的信徒陳慶飛先生,25歲時怪病纏身,雙腳不良於行,

每日仰賴藥物減輕疼痛,當時他每天不間斷的到台南後甲關帝殿虔誠祝禱,風雨無阻。

民國56年10月6日午夜2點,在殿內跪拜祈禮時,突然五彩映照,霞光萬丈,

身長七尺左右關帝爺現身顯靈,十五天後,他的怪病不藥而癒,

隨後又受到聖示,投身建築事業,之後經營建築事業一帆風順,

為了傳揚神蹟,造福其他信眾,新建文衡殿以感念神恩。

文衡殿創建於民國87年,主祀 文衡聖帝,原為簡易廟堂,

由 皇龍建設公司董事長 陳慶飛先生興建,該殿是由台南東區關帝廳及前甲顯明殿分靈至此,

迄自陳慶飛先生卸任關帝殿主委乙職,深感關聖帝君神威佑庇 顯赫無邊,然老廟年代久遠,

腹地狹小,擴建不易,遂萌擇地於台南市龍崎區中坑現址,購地50公頃有餘,闢建新殿宇,

并廣植林木,建休閒設施,提供帝君信眾、遊客、鄰近縣市住居民眾茹沐神恩及休憩去處,

從初創期之篳路籃蔞,宥於資金龐大,無法一舉就的,幸蒙帝君浩翰神恩,

至今規模初具有成,得以成為南瀛之宗教中心之一。

 

 

龍崎文衡殿2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這間位於台南龍崎的關公廟裡,不只有義薄雲天的關聖帝君,還有鋼鐵人、

綠巨人與變形金剛等虛擬英雄一起守護鄉土。除了拍照打卡的3D地景彩繪,

廟宇前方廣場假日常吸引民眾到此野炊或露營。

 

 

龍崎文衡殿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廟中隨處可見的雕刻藝術作品,為一般民間廟宇較為少見。

 

 

龍崎文衡殿1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1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1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13.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14.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1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1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17.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18.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文衡殿奉玉皇上帝旨意興建,廟身是以二進式建築屋深,

分為前殿與後殿,莊嚴靜穆、巍峨聳立、氣度非凡。

前殿供奉本廟主神 祖上帝君文衡聖帝;

後殿特地奉請 南海普陀山觀音佛祖駐駕,大慈大悲、浩瀚佛光,

為眾善信消災祈福,廣佑國泰民安,庇護四時無災。

鳳娘聖母、紫雲聖母隻神衹於建廟之時,即奉玉旨於菩薩座中修行,

待功德圓滿後,與觀音佛祖共同鎮守【龍崎文衡殿】同享香火。

 

 

龍崎文衡殿19.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20.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佔地廣大,除了雄偉的本殿建築之外,有偌大的廣場可供停車以及舉辦活動。

廟殿兩旁綠樹成蔭,是極佳的休閒處,這裡規劃了許多休憩遊樂區域,有可觀賞龍崎風景的泡茶區、

可供烤肉煮火鍋的野炊區,並有自助投幣式卡拉OK供您歡唱。

此外,還設有販賣部提供茶點零食、飲料、伴手禮等等。

歡迎週末假日來這裡走走逛逛,適合一家大小悠閒渡過一個下午。

 

龍崎文衡殿21.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22.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25.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龍崎文衡殿26.JPG - 台灣寺廟參訪記錄

 

參考資料來源:龍崎文衡殿http://www.wenheng-temple.com/home

 

 

台南市歸仁區武當山上帝廟北極玄天上帝祖廟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JPG

 

台南市歸仁區武當山上帝廟北極玄天上帝祖廟

地址:台南市歸仁區武東里武東二街42巷200號

電話:06-2781687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2.JPG

 

 

《台灣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廟、武當山上帝公廟、

武當山真武大帝、武當山玄天上帝》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3.JPG

 

主祀玄天上帝(俗稱上帝公)的武當山廟,根據《台灣省台南縣市寺廟大觀》所記,

創立年代遠在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廟名引自中國湖北省武當山,

意旨墾拓此地開基建廟的神祈,直接從武當山紫霄殿割香分靈迎請到此地奉祀,

並以此紀念是第一座在台灣建廟命名的廟宇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4.JPG

 

 

二仁溪流域(舊稱二層行溪)的開拓過程,有種族的衝突、變遷、融合和戰爭。

二層行溪發源於高雄縣內門鄉,穿經台南縣境,從台南市灣裡西南邊入海,全長62公里。

根據明鄭時代的古地圖,從安平到台南之間隔著內海「台江」,

台江外圍從北至南有海翁仙、加老灣、隙仔港、一鯤鯓至七鯤鯓等十餘個外海砂汕拱圍著,

一直延續到二層行溪河口為止,河口處稱為喜樹港。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5.JPG

 

根據《台灣省台南縣市寺廟大觀》所載,

武當山玄天上帝廟建於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其後經多次修繕,其沿革如下:

乾隆元年,先民由中國大陸湖北省武當山紫霄殿上帝公分奉香火至本境建廟奉祀,

為紀念首座來台灣建廟,乃命名為台灣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廟。

清乾隆二十年曾重修一次,廟址原為帶圍汎武當山庄之中心。

廟之香境計有十三庄,信徒參拜不絕,香火隆盛,庄社亦繁榮興盛。

由於玄天上帝在此間開基,故地名為開基厝之稱,後來開基厝轉訛為刮豬厝,

光復後改為武東村。

咸豐九年己未年及光緒二十二年境民均醵金修繕之;

民國十二年境民王在壽、葉達等發起修建並主持建醮大典;

民國三十六年,由顏添、王德水、黃大鼻、劉天恩、黃吉、黃銀象、

陳崑、鄭添丁等發起修建,並隨後舉行祈安清醮。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6.JPG

 

 

武當山上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歸仁區武東里,主祀玄天上帝,又稱武當山廟,

過去是角帶圍13庄所共同奉祀的大廟,現在的轄境大約是歸仁的大潭、武東二里。

廟方沿革宣稱該廟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臺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

但也有人認為明中葉來臺活動的漢人不多,且大多在沿海活動,對此說法表示有待商榷。

廟之西北有一童子軍廟,廟中供奉的童子軍元帥據說是過去與玄天上帝爭地的「囝仔仙」。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7.JPG

 

 

根據廟中的〈武當山上帝廟沿革〉碑,該廟是分香自湖北武當山紫霄殿,

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臺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

《南瀛神明傳說誌》一書對此說法表示當時漢人來臺人數不多,

且多在沿海地區活動,此一創建年代仍有待商榷。

《臺南上帝爺信仰研究》則寫說另有說法認為該廟是創建於清乾隆廿五年(1760年),

而廟中仍有乾隆廿七年(1762年)時的古匾。

又《南瀛王船誌》一書除乾隆廿五年(1760年)之說外,也寫說有建於明鄭時期的說法。

而傳說當年玄天上帝看中此寶地要建廟時,有一在此成仙的牧童與之爭地,

經大崗山觀音菩薩調停,才替牧童在上帝廟後方的「牛奶堀(窟)」蓋童子軍廟供奉。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8.JPG

 

 

武當山上帝廟所在的地方在明鄭時期是崇德里角帶圍,隨著人口漸多,

雍正二年(1724年)左右崇德里分成崇德東里與崇德西里。

角帶圍一地有13個聚落,分別是大潭、過潭仔、富爺(府衙)、林仔邊、

溝仔尾、公館仔、林墘、大苓、窩仔底、榕仔腳、刣豬厝(上帝廟所在地)、

圍仔內、埤仔口,上帝廟即是這13庄共同祭祀的大廟。

但是到了現代,這些聚落大多敗庄消失,現在只剩大潭、刣豬厝、林仔邊、

窩仔底4庄存在。該廟在乾隆年間重修過一次,之後在咸豐九年(1859年)

與日明治廿八年(1896年)也重修過。

而當前廟況是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改建後的樣子,建築風格仍有古味。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9.JPG

 

 

相傳過去武當山上帝廟有舉辦王醮的習俗,

但在某次要將王船運到二贊行溪(二仁溪)火化(一說是要放流)時,

在埤仔口被一個乞丐(一說是該名乞丐俗稱「狀元公」,另一說是這名乞丐來自「狀元府」)擋住路。

群眾看乞丐擋住心生不滿,竟將乞丐打死,結果據說王船突然變重搬不走,

群眾權宜之下只好在埤仔口火化王船。

另一說是該名乞丐在王醮時入庄與居民發生衝突而被打死,

導致與他有「兄弟」之稱的「客王」(巡狩王爺)不滿,結果王船在運往溪邊時,

在埤仔口停下且自行發火。據說埤仔口此後諸事不寧,因而敗庄,

而後角帶圍各庄也被波及,接連敗庄,最後只剩下4庄。

而對於角帶圍各庄衰敗的原因,除民間傳說是遭逢惡運之外,

有學者認為應該是發生瘟疫之故。而在此之後武當山上帝廟也沒有再舉辦王醮。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10.JPG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11.JPG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12.JPG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13.JPG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14.JPG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15.JPG

 

 

童子軍廟位在臺灣臺南市歸仁區,主祀的「童子軍」(大童子君)

與附近的武當山上帝廟玄天上帝有一段爭地的故事。

該廟原本是一小祠,後來因玄天上帝指示而重建,

並題上「道教發源地」五字,有相互護持道教道統之意。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16.JPG

 

 

童子軍廟相傳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但此說有學者認為仍待商榷。

主神大童子君據說是當地牧童,本名賴安邦,明正統四年(1439年)生。

據說他相當聰明,與其他牧童遊戲都能取勝,且能像行軍佈陣一般地指揮牛羊。

後來在16歲時去世,葬於今武當山上帝廟一帶,得到風水寶地之助而成仙,

經過修練之後,附近小廟皆聽其號令。

某日玄天上帝經過,也看上同塊風水寶地,結果雙方發生衝突。

後來經過大崗山觀音菩薩調停,該地由玄天上帝蓋廟,但另擇廟後「牛奶堀(窟)」,

蓋廟奉祀牧童,是為童子軍廟。

觀音並指示牧童再修行百年之後受封為先鋒主帥,歸玄天上帝統轄。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17.JPG

 

 

童子軍廟建立後,信徒在到武當山上帝廟參拜後,

也常順便到童子軍廟參拜,使兩廟共享香火。

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武當山上帝廟玄天上帝指示要重建童子軍廟,

兩年後(2009年)落成安座。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18.JPG

 

 

童子軍廟內除了與玄天上帝爭地的大童子君外,另外還供奉二童子君、三童子君。

二童子君據說來自沙崙農場內某一小廟之神,三童子君則是二仁溪上游(高雄市境內)

山中某小廟之神,都與大童子君是結拜兄弟,後來也都歸玄天上帝管轄。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19.JPG

2022.8.2歸仁武當山上帝廟20.JPG

 

 

臺南東山崁頭山孚佑宮仙公廟

2022.9.23台南孚佑宮.jpg

 

 

崁頭山孚佑宮仙公廟

地址: 臺南市東山區南勢里1鄰大洋14號

電話: 06-6861502

 

 

2022.9.23台南孚佑宮2.jpg

 

 

東山孚佑宮又名仙公廟,位於崁頭山麓,海拔約580公尺。

坐擁高山之靈,海疆之氣,乃天、地、人三才匯聚之所。

主祀唐朝呂喦,字洞賓,號純陽子,

神號「玉清內相金闕選仙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興行妙道天尊」

創立起始年: 1946

 

 

2022.9.23台南孚佑宮3.jpg

 

 

孚佑宮主祀孚佑帝君,當地人亦稱為仙公廟,

據《臺南縣市孝廟大觀》之記載,孚佑宮創立於民國35年(1946),

戰後,由於民間信仰興盛,呂仙祖南臨新營降鸞示意,欲返南部祖基興香開教,

是時有善信張東明發起鳩資在石厝之房建一草庵,以振香煙,

日久,信仰者日眾,後來東山人士頗為仰慕呂仙祖之聖德,

遂在時任鄉長洪添龍暨地方士紳之協助下,從崎嶇之山徑開通道路,

使該處之交通日趨方便,嚮往者漸增。

至民國51年(1962),新營有志黃水等人士倡起籌建孚佑宮,

乃發動十方信徒樂捐緣金,始建孚佑宮。

於同年興工,至同年底,後殿已先竣工,

爾後續建中殿、前殿、客室及兩旁廟廂,而成今日巍峨之廟貌。

 

2022.9.23台南孚佑宮4.jpg

 

 

位於台南市東山區南勢里的仙公廟孚佑宮,是全省仙公孚佑帝君的祖廟,

是一處人間仙境,風景秀麗,山勢雄偉,遠離塵囂,

是靜心、休憩健行之聖地,更有全國唯一奉祀齊全的八仙勝會。 

俗稱「仙公廟」的東山崁頭山「孚佑宮」,主祀孚佑帝君,

俗稱呂名瓊,字伯玉,一名紹先,

雖然有「妙道真人」「純陽天子」「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大羅天仙」等稱號,

台灣名間多以孚佑帝君、仙公祖、呂仙祖等尊稱。

 

2022.9.23台南孚佑宮6.jpg

 

 

東山孚佑宮是東山咖啡公路沿線周邊相當重要的景點,

因廟內主祀的是八仙中的呂洞賓,也俗稱為仙公廟,是全台灣的仙公祖廟,

二樓更有著全台唯一奉祀齊全的八仙神像。

孚佑宮前是眺望整個嘉南平原的絕佳地點,每天一早就有許多遊客前來登山賞景,

由廟後方種植許多櫻花樹的登山口進入,爬上海拔884公尺的崁頭山頂端俯瞰,

沿途還會經過石蟾蜍與情人石,天候狀況好時也可遠眺枕頭山,

原路來回大約2個多小時,回來後就可進入孚佑宮內享用豐盛的素齋,費用隨喜,

吃飽後就可以在宮內的咖啡館來杯咖啡靜靜地欣賞山中的雲霧飄渺,

非常愜意,到了夜間這裡也頗熱鬧,

許多攝影師常在天候晴朗時前來此處捕捉嘉南平原的壯麗夜景。

 

 

2022.9.23台南孚佑宮7.jpg

 

 

崁頭山孚佑宮因往昔鄉民到此朝拜必須行經青山,故又有【青山仙公廟】之名。

廟宇草創於1946年,由越嶺來此的先民所設,主祀神孚佑帝君呂洞賓,為全台呂仙公之祖廟。

新潁的廟體採華北式廟構,精彩的木雕、陶瓷、石雕裝飾,讓殿貌氣宇軒昂。

廟方並保留民國51年募建的木造水泥廟身,改為【文物陳列室】陳設廟宇資料與老照片。

每年農曆4月14日孚佑帝君聖誕前後,大批善男信女來此朝拜,熱鬧滾滾。

孚佑宮是全台仙公祖廟,地位高崇,風景秀麗、山勢雄偉,遠離塵囂更添仙氣,

因地勢較高,佇立該宮向四周瞭望,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天氣晴朗時更可將嘉南平原夜景盡收眼底,難怪孚佑帝君呂洞賓雲遊至此,渡化眾生。

孚佑宮殿氣勢宏偉,聳然醒目,階梯疊立,步步高升,參訪孚佑宮可順道暢遊該宮12景、18洞,

孚佑宮旁左側有塊酷似蟾蜍的奇石,當地人稱之「蟾蜍公」,有一則美麗的傳奇,

來到這裡,別忘了探尋一下祂的故事。

最戓紀錄崁頭山孚佑宮的資料是民國52年謝石城、陳清誥《臺南縣市寺廟大觀》

載孚佑宮(仙公廟)地址東山鄉南勢村大洋14號(崁頭山)奉祀神位孚佑帝君

創立年付民國35年1月 祭典日期農曆4月14日、8月8日 管理人黃水 沿陏光復後信伖繁盛,

呂仙祖南臨新營降鸞示意,欲返南部祖基興香開教,

是時善亯張東明發貣鳩資在石厝之房建一草庵,重振香煙,信伖者日多,

後來東山人士頗為伖慕呂仚祖之聖德,乃鄉長洪添龍暨地方士紳之協助,

從崎嶇之山徑開通道路,使該處之交通日趨方亲,嚮往者漸增。

至民國51年1月,新營戙志黃水等人士倡貣籌建孚佑宮,

乃常務委員黃水、蘇聰益、黃知江、張却明、黃飯卑等發動十方亯徒樂捐緣金,從事建設孚佑宮。

却年3月26日破土興工,由於興建委員們之熱心暨十方亯士之襄助,工程進行極為順利,

至却年底,堂皇之後殿已先竣事,中殿、前殿、客室及兩旁廟廂,持續進行。

本廟位在東山前大埔進去之高縱崁頭山峰,

擁戙雙龍塔、龍頭穴、風動石、白猴洞、冷風洞、熱風洞、石鏡、石仚公等八景名勝匯合而戎,

風光綺麗,地理奇觀,氣候溫和,為避暑佳地。

峰上瞭覽四周,五景八彩畫入眼簾。為本省孝廟名剎之一。

 

 

2022.9.23台南孚佑宮8.jpg

 

 

興建的宮殿,採華北式廟構,大殿的建築特色為,

三川步口簷下網目斗栱下的橫樑,拕棄傳統的石險、木險或是彩繪,

改採磁繪及陶瓷裝飾,左右外牆盡是大幅的「木險」作品,光釆奪目,險飾精巧。

新建的仚公廟占地廣大,規模宏偉,設置十二景、十八洞,二樓東側外租為咖啡館。

 

 

2022.9.23台南孚佑宮9.jpg

2022.9.23台南孚佑宮10.jpg

2022.9.23台南孚佑宮10-1.jpg

2022.9.23台南孚佑宮15.jpg

 

 

下圖為2003年2月2日出土之石筊與石劍,

印證該宮的始建年代.

 

 

2022.9.23台南孚佑宮10-2.jpg

2022.9.23台南孚佑宮11.jpg

2022.9.23台南孚佑宮12.jpg

2022.9.23台南孚佑宮13.jpg

2022.9.23台南孚佑宮14.jpg

 

 

2022.9.23台南孚佑宮16.jpg

 

 

石蟾蜍位於孚佑宮左後方,為步道勝景之一,此一天然巨石,

外形酷似蟾蜍,當地人謂之「蟾蜍公」。

 

 

2022.9.23台南孚佑宮17.jpg

2022.9.23台南孚佑宮18.jpg

2022.9.23台南孚佑宮19.jpg

2022.9.23台南孚佑宮20.jpg

 

資料持續更新中......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乾清宮 的頭像
    乾清宮

    乾清宮

    乾清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