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福建媽祖廟

 

福建省泉州市

 

泉州天后宮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JPG - 中國媽祖廟

 

泉州天后宮

地址: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1号 

電話: +86 595 2220 3731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1.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3.JPG - 中國媽祖廟

 

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年),初名「順濟廟」。

明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奏請重修順濟廟,

永樂十三年(1415年)再次重修,並更名「天妃宮」。清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感念媽祖有助清兵攻取台灣,更廟名為「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是海內外建築規格最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台灣和東南亞的許多媽祖廟都是從這裡分靈的,有溫陵天后祖廟之稱。

它也是中國大陸媽祖廟中第一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4.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5.JPG - 中國媽祖廟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

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该宫是我国东南沿海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庙宇中现存较早、

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

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天后路,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较高、

规模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

也是大陆妈祖庙中少数几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6.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7.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8.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国古代祭祀海神庙宇建筑。在福建省泉州市南门天后路。

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庙祀海神莆田湄洲林氏女,亦称妈祖。

是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及南洋一带现存最早、最大的妈祖庙。

庙址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香火旺盛。

明永乐十三年(1415),钦差太监郑和出使西洋,途经泉州,

曾到庙行香,经奏请奉旨重修。

清康熙十九年 (1680) 庙号由“天妃”晋为“天后”。现存大殿、后殿等,

尚保存清初修建时的原貌。

大殿为木构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面积 525平方米。

1985年国家拨款重修大殿。1987年整个建筑群收归文物部门保护管理。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修复山门。现辟为泉州市闽台关系史博物馆。

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

也是大陆妈祖庙中唯一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期以来,由于妈祖故里莆田隶属于历史上的泉州管辖,

也由于泉州一度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随着泉州民众不断地向东南亚各国及台湾地区移民和进行海交贸易活动,

妈祖信仰经由泉州向这些国家与地区广泛传播。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9.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10.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11.JPG - 中國媽祖廟

 

史料记载,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

传说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

实当浯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

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当时建的这座妈祖宫规模已经很大,

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以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赐额“顺济”,称为顺济宫。

“顺济”者,即顺风以济之意。宋元时期,泉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贸易商港之一,与亚洲五十八年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同时,泉州的造船业也著称于世,国家出海贸易的船舶“多广州、泉州所造。

”宋代,泉州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祈风”、“祭海”仪式,

祈求风浪平青静,航海平安,以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最初祭海在晋江边的真武庙,

祈风仪式在南安县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未年,取而代之的是顺济宫的祭仪。

宋元明历朝经常遣官致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钦定春秋两祭,

此后,顺济宫官祭便成定例。 泉州顺济宫建后十五年,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于笋江下流造石桥,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桥”。

石桥位于顺济宫前,横跨晋江,全长一百五十余丈,宽一点五丈,

桥上有石栏杆、塔幢,桥头有威武的石将军、桥堡,横匾上书“雄镇天南”四字,

桥中石刻“顺济桥”三字。中外商船泊于岸边江中,

首先看见的就是顺济宫和顺济桥这两座雄伟的建筑,“顺济”、“妈祖”之名随之四海传扬。

元代,泉州港更为繁盛,和海外通商的国家多达九十多个,

海上巨船入港有时多达三百多艘。元代帝王为了漕运、海运的顺利,

也多次诏封妈祖,以祈求妈祖的庇祐。

《元史》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元世祖下诏“制封泉州神女,

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元世祖称妈祖为“泉州神女”,

并封其为天妃,妈祖的神格骤然提高。

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再次下诏,

“遣正奉大夫宣德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司提举蒲师文册尔为护国明著天妃”,

特地指派泉州的蒲师文(其父蒲寿庚,仕宋尝为泉州市舶司提举,

入元累官至福建行中书省中书左丞,擅蕃利者三十年)为册封大臣,

在泉州天妃宫举办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礼。

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十日,元文宗下诏书,“加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

”诏文中直呼妈祖为“泉州海神”。妈祖的海神职位进一步明确。

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又命翰林院拟定祭文遣官赍香诣宫致祭。

祭文曰:“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飞升腾玉辇,变现蔼天香。海外风涛静,

寰中麟凤翔。民生资保赐,帝室借匡襄。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 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图册 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

其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进入明代,泉州港仍然是全国的一个重要港口。

洪武三年(1370年),泉州复设市舶司,专通琉球。

此后,又“以诸番贡使益多”,在天妃宫附近的车桥村设置“来远驿”,

专门接待琉球等国的外宾。为了帮助琉球开发经济文化,洪武二十二年(1392年),

明太祖“敕赐闽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这三十六姓中,泉州人占了相当一部分,

如南安的蔡氏,晋江的李氏、翁氏等,他们在琉球担任通事(翻译),

传授操舟技术和文化知识。当时明政府规定,凡是封舟必须安放天妃神像,

开洋前正副使必须先到出口发港的天妃宫祭拜。封舟到达目的地,

正副使必须恭奉船内的妈祖神龛上岸,安放于所在国的天妃宫,借以朝夕膜拜。

当时,福建开洋至琉球,必经沧水,过黑水,古称“沧溟”,又称“东溟”,

是一条深达两千多米的大海沟,波涛汹涌,航海者经常在此遇难。

这样,妈祖就被“闽人三十六姓”恭奉于船中,伴随他们从泉州出发,披波斩浪,

顺利到达琉球。“闽人三十六姓”来到琉球后,

分别在琉球首府那霸和他们聚居的久米村建起了上、下两座天妃宫,宫成之后,

琉球当地地方官也作了规定:“自贡船开船之日起至第七日,上至大夫下至年轻秀才,

都必须参拜两天妃宫”,“自第七日至贡船回归本国为止,

每日大夫以下的年轻秀士与乡官士们都要轮流诣庙参拜。

”由此,随着中琉两国交流的不断密切,天妃信仰在琉球逐渐深入人心。

永乐五年(1407年),三保太监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时途经泉州,遣使祭拜妈祖,

因天妃宫“历岁既久,寝以倾颓”,五年特奏请“令福建守镇宫重新其庙。

”永乐十三年(1415年),郑和部属“少监张谦使渤泥(今北加里曼丹岛)得乎州,

发自浯江(泉州),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

”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再次途经泉州,在依制祭拜妈祖之后,

又去灵山伊斯兰圣墓行香,祈求祖先灵圣庇佑。郑和行香所立碑石至今尚在,

文曰:“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公干。

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护。

镇抚蒲和日记立。”嘉靖十九年(1540年)郡人徐毓集资大修,先修正殿五间,

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两厢三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

二十三年(1544年)落成。 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图册 清代,

靖海侯施琅奉旨东征台湾,统一祖国。他分兵三路出击,其中一路在泉州十五都围头,

《泉州府志》载:“国朝将军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有助顺功。

”平定台湾后,施琅感念涌潮济师之神恩,在自己的同乡、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题请未准,

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历数妈祖助顺神迹。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将军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

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自此,泉州天妃宫改称天后宫。施琅将军为报答神恩,对天后宫进行重修和扩建。

嘉庆二十一年(1916年)署泉州府事徐汝澜以栋宇漶漫,非复旧观,倡捐再次重修。

道光年间(1830—1850年)清文宗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泉州天后宫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清代,私商贸易和向东南亚各国及台湾的移民热潮在泉州港进一步兴起,

妈祖信仰也随着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

史料记载,泉州商人“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棠翡翠,无所不有;

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在国内,有广东的番禺、琼州、崖州、濠镜、

海南、东莞、徐闻、香山溴、潮州、雷州、惠州、高州、迈州等;江浙的宁波、

双屿、温州、杭州、舟山、苏州、南京、台州、临清等,广西的南宁、梧州、

罗定、郁州等,台湾的鸡笼、淡水、鹿港等,还有京师、济宁、包头、

徽州等城市,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陕西、山东等省份;

省内则有福州、厦门、月港、漳州、建宁等。在国外,有吕宋、暹罗、

巴达维亚、勃泥、爪哇、占城、占城、交趾、柬埔寨、巨港、长崎、琉球、高丽等。

泉州商人每到一处,必当建造会馆,并从家乡请来妈祖祀奉。

泉州天后宫内原本就设有苏、宁、福、寮郊等许多商郊,附近还有鹿港郊公堂。

天后宫每次修建,各大商郊会馆都倾力资助,以表虔诚。

据统计,台湾现有八百多座妈祖庙,妈祖的信徒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

堪称妈祖信仰的极盛之地。

从台湾妈祖庙宇的级别来看,无不属于“分灵”。

一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神符或香火到台湾奉祀,称为“分香”,

二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的神像到台湾奉祀,称为“分身”。

台湾的妈祖基本上可分为湄洲妈、温陵(泉州)妈、银同(同安)妈三大类别,

即分别为湄洲妈祖、泉州妈祖、同安妈祖的分灵。

其源盖出于明清时期福建向台湾大规模的移民。

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图册 资料表明,泉州最早向台湾移民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

据记载,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民屯秒戍澎湖,

编管台湾户籍。”到了元代,著名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浮海到澎湖,

他在《岛夷志略》一书中写道:“澎湖分三十六岛,巨细相间,坡垄相望”,

“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泉人结茅屋居之,各遂生育。”其时澎称为“泉州外府。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澎湖建起了一座妈祖庙,称为娘妈宫,

位于澎湖本岛马公市长安里正义街上,今为澎湖县马公镇的提标馆。

这是台湾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妈祖庙。在这之后,

泉州人又分别随海上武装集团颜思齐、郑芝龙,民族英雄郑成功,

随平定台湾的靖海侯施琅向台湾本岛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

雍正十年(1732年)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两次开放海禁。

许多泉州人乘机东渡。由此,祖籍泉州的台湾居民占了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点八。

历史上,泉州移民一直是开发台湾的主力军。台湾的开发是由南至北,从西而东的,

台湾的“盖庙风”也是如此。这样,随毒害时间的推移和台湾本岛的不断开发,

属于“温陵妈”的妈祖庙在台湾本岛也纷纷建立起来,

诸如:从正式名称上自称为“温陵妈祖庙”的有台南温陵妈祖庙、

台南鹿耳门圣母庙、鹿港天后宫、靖海侯施琅倡建的台南天后宫、

云林县刺桐乡的福天宫、泉州人吴洛开发台中所建的朝天宫,

泉州人许友仪开发新港所建的奏天宫,以及淡水的福祐宫、台西的安海宫等。

此外,从台湾妈祖庙的修建年代也可以推算该地的开发时间,

如:1720年泉州人林列开发新竹的时间与新竹长和宫的修建年代相近;

1709年泉州人陈赖章开发台北的时间与台北天后宫的修建年代接近,

道光年间泉州曾氏开发桃园与当地仁海宫的修建几乎同时┅┅。

令人注目的是,这些庙宇的殿堂、山门、龙柱、石壁、

石楣以及上面雕绘的人物、花卉、鸟兽等,尽是泉州能工功匠的杰作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12.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13.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14.JPG - 中國媽祖廟

 泉州天后宮坐北朝南,占地1.8畝,是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

中軸線上為照壁、山門、正殿、寢殿、梳妝樓等主體建築,

中軸兩側分布著東西闕(鐘鼓樓)、東西廊、東西軒、涼亭、齋館等建築。

其中寢殿、東廊和涼亭為明代建築,正殿、石刻為清代物件,山門於1990年重修。

正殿面闊五間24.6米,進深五間23米,為重檐歇山頂,屋脊裝飾華麗。

寢殿面闊七間35.1米,進深五間19.8米,單檐懸山頂。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15.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16.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17.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18.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19.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20.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21.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22.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23.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24.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25.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26.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27.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28.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天后宮29.JPG - 中國媽祖廟
南宋妈祖木雕神像,距今800多年.jpg - 中國媽祖廟

 

福建省莆田市

中國福建省莆田市文峰天后宫

 莆田文峰天后宮.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福建省莆田市文峰天后宫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步行街文峰天后宫

         (福建莆田荔城區文獻東路172號)

电话:0594-229 5610

 

莆田文峰天后宮2.JPG - 中國媽祖廟

 

文峰天后宫位于莆田市中心城区文献路东段步行街繁华地段。

西距旧兴化府衙,今荔城区人民政府治所,近百步之遥;

南与文峰新殿相映生辉;北同大路古街巷接壤;

东侧径往324国道,康庄坦夷,交通便捷,地理位置显要,

香火鼎盛,代代传承,为历史上朝廷认可的妈祖官祭宫庙。

文峰天后宫前身白湖顺济庙,古与湄洲妈祖祖庙、天津天后宫并称为“南宋三大天妃宫”。

顺济庙初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9年),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

迁址城内善俗铺原水陆院山门地,迄今已有六百六十个春秋。

因西对文峰岭,故称文峰宫,成为“郡县春秋致祭之所”;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时任安察副使的陈应魁,对其重新修葺;

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兴化府知府宫兆麟主持扩建主殿。

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兴化府知府马陛改北堂的“报功祠”为“三代祠”。

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兴化府协镇徐庆超,与辖下宫兵捐俸,

集资扩建“三代祠”,现存《文峰天后宫三代祠碑记》一通;公元1929年,

莆田林姓族人春声等呈请福建省民政厅上报时国民政府批准,

改文峰天后宫为“林孝女祠”,对其加以保护。公元1936年,增建妈祖梳妆楼一座。

公元1947年元宵之夜,文峰天后宫前街发生火灾,延烧商店、民居百余家,

唯文峰天后宫及附属建筑完好无损,巍然屹立。妈祖灵应,时人称奇。

建国初期,原莆田县人民政府把文峰天后宫列为重点保护的宗教活动场所。

1953年以后,一度被挪为百货商店。八十年代末期,文峰天后宫逢春焕发,恢复重光。

1993年6月,莆田市人民政府把“三代祠”和“梳妆楼”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把其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9月3日,农历八月初六日吉旦,扩建之新殿落成,金碧辉煌,巍峨壮观。

文峰天后宫是研究和传播妈祖文化的主要庙宇之一,

在妈祖信仰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地位显要。

其妈祖礼俗活动内容丰富,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与湄洲妈祖祖庙一脉相承,

具有传承性、可操作性、规范性、观赏性的特征。

2009年5月,其《妈祖信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

《妈祖三献礼》、《妈祖供品》、《妈祖诵经》、《妈祖元宵》

先后被列入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中的妈祖供品是传统的敬神献礼食品造型艺术,俗称“妈祖筵桌”。

2007年5月,首届莆台妈祖活动周期间,展出各类造型奇特的妈祖供品上千件,

观众8万人次以上,盛赞无愧为“中华一大绝活”。

2008年10月31日,文峰天后宫参与协办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

开创了妈祖信众朝圣进香这一礼俗文化活动的先河。

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妈祖宫庙的信众在文峰天后宫拈香礼拜,

使进香活动达到高潮。2013年元月15日,

台南大天后宫等台湾南部20余个妈祖宫庙400余人专程来此进行妈祖文化交流活动,

并与文峰天后宫联袂开展巡安布福活动。

文峰天后宫现存南宋妈祖木雕神像一尊,距今800多年。

神像高72厘米,身着霞披凤袍,腰系玉带,头梳高髻,脸部丰盈,慈祥端庄,

衣纹线条简洁,艺术手法与上海博物馆的宋代木雕菩萨属同时期典型雕塑,价值难以估量。

1994年和2005年,分别两次东渡台湾巡展,受到数以万计台湾妈祖信众的膜拜;

保存的清嘉庆年间的《天后圣母三代列圣殿宇肇建碑记》和《天后宫三代祠碑记》石刻二件,

妈祖銮舆、金绣龙袍、银圭和清光绪辛丑年荔夏,

“蒲城桃洞来真书院”敬刊的《敕封天上圣母真经》版本十七章,

以及记述中朝民间文化交流的实物,题款为“丙午岁桂月”、

“三韩弟子郭文鹏敬刊”的木版刊印“百枝签诗”等文物,弥足珍贵。

出版的《天后显圣录》注译,约28万字,分十五章七十八小节以及附录十四篇,

为我国第一部妈祖录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展现妈祖文化的深刻内涵,

传承千年信俗的丰厚底蕴,由陈鹭玲主委与台湾中华现代国画研究学会理事长陈铭显共襄发起,

组织台湾八家书画团体的72位书画名家,历时二载,

绘制的第三个版本《妈祖圣迹图》六十九幅工笔彩绘墨宝,惠赠文峰天后宫珍藏。

并于2012年6月16日上午,作为第四届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的重要内容,

举行“两岸妈祖圣迹书画暨妈祖供品联展”。

2013年6月,还隆重举行《妈祖圣迹图》画册出版首发式。

这是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和民间艺术交流的一大盛事,

对推动两岸人文的双向流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文峰天后宫是政府民族与宗教事务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

功能设置齐整,组织机构健全,管理科学规范、人员分工明确,工作高效有序,富有团队精神。

2007年6月,被莆田市道教协会列为全市“规范管理示范点”。

文峰天后宫根据自身的地位和特点,发挥优势,利用资源,注重社会服务,

搭建文化平台,关爱民生福祉,致力慈善事业。组建妈祖曲艺团,

创作排演以弘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主题的文艺节目,

参加省、市级各类文艺汇演和专题广场艺术演出,并获多批次重奖。

2010年11月11日和2013年12月31日晚,

分别与台北莆仙同乡会联袂在古谯楼前和新殿广场举办《妈祖缘•两岸情》联谊交流大型文艺晚会。

海峡两岸妈祖信众心连心,手挽手,同台放歌,表达了两岸同胞同谒妈祖,共谋福祉的心声。

同时,积极开展“扶贫助困”、“助教助学”和“献爱心、送温暖”等社会公益事业。

近年来,计向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台湾地震、

贵州旱灾等灾区捐资30余万元,支援灾区人民建设。

曾被莆田市民族事务与宗教局评为“莆田市宗教界为汶川大地震捐款先进单位”。

2010年5月,被授予“莆田市第一批创建和谐寺院教堂示范点”。

灵应妈祖祈神台,源溯湄洲青史载;广结善缘朝圣地,拈香植福文峰来。

神奇的文峰天后宫,妈祖灵光辉耀,展示着崭新的风采!

 

莆田文峰天后宮3.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文峰天后宮4.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文峰天后宮5.JPG - 中國媽祖廟

 

南宋妈祖木雕神像,距今800多年

(資料來源:文峰天后宮)

 

莆田文峰天后宮6.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文峰天后宮7.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文峰天后宮8.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文峰天后宮9.JPG - 中國媽祖廟

新廟

 

莆田文峰天后宮10.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文峰天后宮11.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文峰天后宮13.JPG - 中國媽祖廟

 福建莆田城廂區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

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JPG - 中國媽祖廟

 

福建莆田城廂區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

 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东岩山

 话:0594—2398130 2282625(林黄宝珍

林龍江先生紀念館旁 地址: 中國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胜利北街

 

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1.JPG - 中國媽祖廟
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2.JPG - 中國媽祖廟

 

妈祖行宫,俗称东岩山妈祖宫,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镇海街道办英龙街东岩山南麓,

即东山报恩寺南侧,信众涉及附近4个自然村及其城区周围许多地方,约3000人。

宫前东山祖祠,后座为东山报恩寺,左侧为禹门亭,右侧为报恩寺果树地。

宫始建于宋代,历史上未遭到破坏,1991年由林通、林光宏、林德嘉、

黄宝珍倡议重建,形成现在规模。

现存建筑群依次为禹门、戏台、建山堂、梳妆楼、行宫主殿。行宫主殿坐北朝南,

面阔5间,单进,重檐歇山顶抬梁土木结构,建筑面积580平方米,

占地总面积1500平方米,主殿长19.20米,宽29米,加上中军殿建筑面积25平方米,

合计总建筑面积605平方米。附属建筑有戏台一座。

 

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3.JPG - 中國媽祖廟
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4.JPG - 中國媽祖廟
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5.JPG - 中國媽祖廟

 

東山湄洲媽祖行宮主祀妈祖,妈祖神像共3尊。存有宋代樟木雕刻妈祖神像两尊,

其中一尊经文物专家肖一平先生鉴定为公元1187年所雕,自阔口顺济庙分灵而来。

宋代妈祖神像曾于1993年由国家文物局组团赴台湾展览,轰动台湾岛,

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赠匾鼓励,

匾书“莆田东岩山湄洲妈祖行宫文物参加妈祖民俗文物赴台展览纪念”。

台湾妈祖信众多次到这里朝拜,是研究妈祖文化的重要实物。

湄洲妈祖巡安兴化府曾驻跸东山妈祖行宫。其它重要匾额有:

宫正中挂着“胜迹重光”,宫内左边“永锡鸿庥”, 宫右边 “显迹威灵”。

 

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6.JPG - 中國媽祖廟
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7.JPG - 中國媽祖廟

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8.JPG - 中國媽祖廟
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9.JPG - 中國媽祖廟
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10.JPG - 中國媽祖廟
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11.JPG - 中國媽祖廟
東岩山湄洲媽祖行宮12.jpg - 中國媽祖廟

 

 

福建莆田秀嶼區忠門鎮莆禧所城莆禧天妃宮

 莆禧天后宮.JPG - 中國媽祖廟

 

福建莆田秀嶼區忠門鎮莆禧所城莆禧天妃宮

 地址:莆田市秀屿区山亭乡莆禧村境内,亦即莆禧城之北门下

 

莆禧天后宮2.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禧天后宮3.JPG - 中國媽祖廟

 

天妃宫宫庙创建于宋代,1990年重修。2010年,由省文物局拨款,

区、镇配套拨款以及村内外信众捐款重 建。1996年获省级文保单位,

重要文物有:妈祖神像、匾额、柱联等。

宫庙坐东朝西,主殿面宽5间,主殿进深双进,砖木结构。

建筑面积416平方米,长度28.7米,宽度14.5米。占地总面积 1000平方米。

宫外有口妈祖井,水质可口,现仍为附近居民生活给水。

 

莆禧天后宮4.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禧天后宮5.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禧天妃宫位于莆田市秀屿区山亭乡莆禧村境内,

亦即莆禧城之北门下,建于宋代,为莆田较早建造妈祖宫之一。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造莆禧所城时,庙宇被圈入城内。

现存的莆禧天妃宫建筑物为明代所建。

宫内珍藏的明、清时代的古匾额和一尊艺术较高的妈祖木雕神像。

1996年莆禧城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城内的天妃宫及城隍庙亦一并列入保护范围。

当地民众对莆禧天妃宫妈祖极为尊崇与敬仰。每年除了与贤良港祖祠和湄洲祖庙一样,

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生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

按历史贯例或敕封的春秋谕祭举行极其隆重的庆典活动外,

还有农历正月十七至十九日,举行别开生面的妈祖元宵节庙会活动。

妈祖金身塑像出宫巡游,城内城外热闹非凡,好戏连台,烟火冲天,鞭炮如雷。

成为莆禧独特的传统文化——莆禧天妃宫祭祀妈祖活动,

表达了当地善男信女对天妃宫妈祖的特殊敬仰。追溯历史,莆田天妃宫妈祖古称“崇福夫人”。

这一美名乃为宋代对妈祖较早,也是较高的一种敬称。当时莆禧属崇福乡新安里,

地方政府和所在民众为了表达对妈祖护国庇民恩德的谢意,敬称天妃宫妈祖为“崇福夫人”。

据考,历史上用地名命封妈祖称号的,至目前只有旧莆禧半岛(含妈祖诞生地贤良港)。

可见,莆禧民众对莆禧天妃宫妈祖的敬仰程度。

其然,庶民对妈祖的敬仰,不仅是莆禧、港里、湄洲民众,

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居住地都建有妈祖宫庙加以奉祀,

且各个朝代对妈祖都有褒封赐号、赐匾或题签。

民间文人学士题诗、祠、赋、曲等。其规格、档次以及文化品位也是一代更比一代高。

自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987年)妈祖升天成为女神后,

最早在湄洲岛建有神女祠,敬称妈祖为“通贤灵女”。之后,

从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至清道光十九年(1829年)的700多年间,

各朝代对妈祖的褒封赐号计达38次之多。其中宋、清两朝为最,还有民间的种种敬称雅号。

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今朝鲜)途中遇风暴袭击。

他遥瞻神祠致祷,得至妈祖庇护,平安而归,后启奏神灵,皇上奉旨赐额“顺济庙”。

这也是宋代对妈祖庙最早的封号,南宋高宗昭兴二十六年(1156年)

至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先后四次对妈祖分别封为:吴惠夫人、昭应夫人、

崇福夫人、善利夫人。自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至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

先后10次分别封妈祖为“妃”。如:灵应妃、灵惠助顺妃、显卫妃、英列妃、

慈济妃、善庆妃等。这是当时褒封最多的一位民间神祗。

元代,自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至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间,

有五次褒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护国显佑明著天妃、护国辅圣庇民佑明著天妃、

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明著天妃、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福惠徽烈明著天妃。

元代的这五次褒封赐号。由宋代“夫人”和“妃”发展为“天妃”,

使妈祖成为统管海域的神祗,因此在民间中也被敬称为“海上女神”。

明对妈祖的褒封有二次。即: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

封妈祖“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

敕封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

为此,从元代到明代,各地诸多妈祖庙也随之相继改为“天妃宫”。

即莆禧“天妃宫”就是明代改额的。清代,朝廷对妈祖褒封赐号最从,

先后计有15次。每次声势和规格都大大超过宋、元、明三朝代。

即由明时的“天妃”升为“天上圣母”和“天后”。在妈祖褒封赐号中,最高为“天后”。

从此,各地的妈祖宫(庙)都命名为“朝天宫”或“天后宫”(武夷山称为“天上宫”)。

民间对妈祖的信仰遂起高潮。 到了1934年,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所谓的“新生活运动”,

禁止一切神庙香火。诚然,根据妈祖生前“寻兄救父”的行孝仁慈精神,

符合当时“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宗旨,

则把全国的“天后宫”皆改为“林孝女祠”。并敬称改妈祖为“孝女”。

允许妈祖信仰在民间继续存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地民间仍恢复和保持明、

清时代对妈祖最高封号的“天后宫”、“朝天宫”和“天妃宫”等,予以敬祀。

莆禧天妃宫得到恢复和保留。 解放后,莆禧天妃宫被改用为学校。20世纪80年代之初,

妈祖得到海峡两岸民众的共同敬仰,莆禧天妃宫恢复重生,重塑妈祖金身坐像,

香火渐旺。两岸民众以及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妈祖文化交流为桥梁与纽带,

彼此进行密切往来,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出特殊的贡献。

为此,妈祖又被海峡两岸民众和各地华人敬称为“和平女神”和“海峡女神”。

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时代的使然。

莆禧天妃宫妈祖护国庇民传说产生最早的地方之一,

有宋代瑞明殿学士洪迈在其《夷坚志》中记载: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

福州航海商人郑立之,船自广东番禺来,停泊在浮曦(今莆禧)澳内。

翌日早上要起航,乡人转告海面发现有六艘贼船翔集洪波间。

郑氏得知后,惊惶失措。便到天妃宫烧香卜封,祈求妈祖保佑,

而后起航出海。航船不久,果有六艘贼船翔集洪波间。其中有二艘正迫近郑船。

郑氏窘迫,遥祝瞻神祠致祷。突然间,天空云雾勃起,风雨欲来,惊波驾山,

对面不相睹识,全如深夜。郑氏大惊,待雨霁雾开后,方知船已离此船数十里,

贼船则偷偷地朝东南方向逃去。而郑氏安然无恙,感谢妈祖之所赐。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夏秋之交的一个夜晚,

数百人倭冠从莆禧城之北水涵洞偷偷地爬进城内,胡作非为,杀人掠物,惨无人道。

此时,城内民众不知原委,误以为是天降“魔兵鬼卒”,一时惊惶失措,哗然一片。

后来才得知是一群钻洞而来的残倭。全城军民便立即组织起来奋力抗击,

关上城门,狠打来犯之敌。其时,有的民众到天妃宫祈求妈祖“助威助战”,

驱逐倭寇。据传:妈祖显灵,派“千里眼、万里耳”,召集所在“山神、土地神”等,

手执兵械,埋伏水涵口,配合民众抗击倭寇。吓得倭寇个个屁滚尿流,抱头鼠窜。

除少数急先钻洞潜逃外,其余全部被歼。

后来,古人就在这个水涵洞口竖起数根长短不一、奇形怪状的石柱,

以示妈祖指派的山神、土地神在此守洞护城。此石柱至今还保存一部分,

为明代文物古迹。 莆禧天妃宫,清初截界时无迁。

康熙二十年(1681年)沿海复界,庙宇和妈祖神像保存完好。民国初年,乡民募资修建。

1951年设立小学,1982年再次重修。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莆禧城的重要附属文物之一。

现在的莆禧天妃宫为前后二进,中设天井,天井中间有一棵古老的树木。

据说,山树龄与天妃宫为同年龄,成为庙宇内的一项宝贵的文物。庙宇外埕右角,

有一口古井,井旁置有一口石槽,也是原始之物。城北外不远处,

有一口八卦井,直径约3.5米,用青石砌成,分九格,每一格长约一米,

中以30厘米见方的石柱相隔。其中石柱出土部分,离地面约80厘米。

每格中的石板出土部分,离地面约56厘米。每格石板按文王后天八卦卦位排列,

即:东,第一格“震卦”;东南,第二格“巽卦”;南,第三格“离卦”;

西南,第四格“坤卦”;西,第五格“兑卦”;西北,第六格“乾卦”;

北,第七格“坎卦”;东北,第八格“艮卦”,卦号为“阴雕”,卦形为26厘米×23厘米。

据学者考证,此井系属明代建筑物。 按八卦方位,只要八格即可,

为山何井要排九格,其中第二格又无卦号呢?据传统“八卦”是个神圣之物,

人们打水时不分男女,双脚要踩在卦位上,为避免招来如缺水、干旱等灾难,

所以第二格无卦。可见当时莆禧民众对这个井的珍视与崇拜之程度。

至于为什么这个井要设在山处,观察一下古城所在的位置,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城坐落在一个小山丘上,东、西均为坡地,南为大海,北为低洼小平原。

城中原有东、西、南、北城门近处分别置井,以供饮食,但势高常断水,

所以有必要在城外寻找一个有丰富的水源的地方凿一口井,供城中缺水之用,

为城外农田灌溉之需。那么此井当天于何处?

由于东、西系小丘坡地,即使凿了井,水源少,且咸味;南为大海,无井可凿,

而符合凿井条件的,唯有北端。再依“城”之方位论,

城北属后天八卦方位中心的《坎》位,“坎为水”,

所以取“坎”位开井,其水源自然十分丰富了。

据说,大旱之年,其他各井干枯无水,唯有山井泉水源源不绝,清甜可口,

不但供饮城中人,在四邻八乡的民众亦赖以生存。确是一个不受污染的“天然泉水”。

群众誉之为“救民井”。再说,“井”居“坎位”,而“城在离位”,

以五行学说而论,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城中有人居住,自然就怕失火。

这样,城外之北凿了井,正取其“以水济火”之意。

据说,历年来,城中尚未发生过大火灾。一个小小的“八卦井”,

却隐藏着深邃的“易”学卦理。 八卦井与北城门之间,

矗立着一尊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石雕像,像底座刻有“还我山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雕像威武庄严,蕴涵着“御外、忧内”的高超谋略和气派,为莆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样的话,天妃宫、莆禧城、八卦井及戚继光石雕像,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同时又包蕴着爱国主义思想。据史书记载:

嘉靖壬戌(1562年)之秋,倭寇犯境,烧杀劫掠。兴化府城和平海卫城相继失陷,

而莆禧所城也被倭寇围困不解。由于城中民众团结协和,奋力抗击。

倭寇屡攻不进,便采取“困城”战术。当城被倭寇围困50多天时,

城内1200人抗倭将士和百姓饥渴而躺倒不起,大大削弱了战斗力。

就在这关键时刻,老天爷帮了一忙。有个夜晚,突然天降大雾,城内外茫茫一片,

伸手不见五指。军民们趁雾夜之际,组织了一批壮年勇士,

从城北水涵洞爬行出去,冒着生命危险,潜到倭寇严守的八卦井取水进城。

守城将士和百姓,饮到了八卦井清甜爽口的泉水后,个个精神抖擞,士气大振。

坚持扼守古城直至戚继光二度入莆。倭寇闻风丧胆,狼狈逃跑。

因此,八卦井又被众人誉为“爱国井”。 莆禧八卦井与附近的西沙村有历史渊源关系。

据传,该村民众最为信仰的是一尊“法主妈”神祗。

明嘉靖年间,西沙村被倭寇烧毁后,有的民众连夜逃居西前(俗称西沙村),

把“法主妈”神像也移迁西前村灵慈庙,后因该庙倒塌又移到永靖宫与妈祖同宫并祀。

历代民众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悲剧,在每年农历正月廿二日至廿六日元宵节期间,

举行隆重而盛大的庙会活动。“法主妈”神像巡游到八卦井,以示怀念故乡。

这就是历史上所传诵的“莆禧八卦井、西沙法主妈”俗称。

 

莆禧天后宮6.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禧天后宮7.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禧天后宮8.JPG - 中國媽祖廟

 

宫内存有印2枚,用于印符、架马等。 殿内遗留古时对联两对:

其一,主殿柱联“水之湄女圣千秋风迹,墀以下沙河一带奇观”;

其二,主殿妈祖联“自神禹后一人盛德在水,由大宋来千古宗祀配天”。

大门对联(近作):“凤山临宝殿,鲤水抢朱宫。”大门匾文“天妃宫”;

宫内匾文“四海回澜”,右款“太岁乙丑年玉春立”,左款“弟子章春淳敬奉”。

 

莆禧天后宮9.JPG - 中國媽祖廟

 

海都訊 莆禧古城是莆田唯一、中國少有的抗倭古城遺存,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城內有一座千年天妃宮,宮內的媽祖木雕像關節靈動、栩栩如生,

是中國宋代南派木雕的代表作。

宮內天井有一棵樹,被當地人稱為「千年靈檜」,

它經歷戰火和雷擊的雙重磨難而不倒,枝幹雖已斑駁,

但枝葉仍然繁茂,是世上存活時間最長的媽祖廟樹。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46gek5q.html

 

莆禧天后宮10.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禧天妃宫妈祖灵验故事,最早发生在宋代。

宋代古称天妃宫为“崇福夫人庙”,据宋代端明殿学士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

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有福州航海商郑立,船自广东来到莆禧港口,

准备次日早上起航。忽有乡人前来转告:

发现海面有六艘贼船。郑氏得知后,惊慌失措。便亲自到“崇福夫人庙”烧香卜卦,

祈求妈祖保佑平安。而后便扬帆启程。

航之不久,发现果有六艘贼船集结海面上,其中二艘已迫近郑船。

此时,郑氏窘迫,便致神祠祷告妈祖保佑。

忽间,天空乌云浓雾突起,风雨即至,惊涛骇浪冲岸,对面而不相认识,全如深夜一般。

郑氏大惊。待云开雾散,风平浪静之际,方知船已北航数十里而贼船已向东南去了。

郑氏安然无恙。感谢妈祖灵验解救,留下佳话。

也形成了莆禧天妃宫继港里祖祠、湄洲祖庙之后,成为第三大闻名于世的妈祖宫庙。

在抗击倭寇年代,天妃宫妈祖的灵验故事也至今流传。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秋夏间的一天夜晚,数百人倭寇偷偷地从城北“涵洞”

(莆禧城通向城外的排水暗道)爬进城内,杀人掠物。

此时城内民众不知原委,以为是天降“魔兵鬼卒”一时惊惶失措。

后来才得知倭寇钻“涵洞”进城侵犯。全城民众便立即组织起来奋力抗击,关洞口打“狗”。

有的民众到天妃宫祈求妈祖助战。据传,妈祖显灵,派出“千里眼、万里耳”召集山神、土地神等,

执兵械,埋伏水口,配合民众抗击倭寇。吓得倭寇个个屁滚尿流,抱头鼠窜。

除少数钻洞逃出外,大部分被歼灭。后来古人就在这个水涵洞口竖起数要长短不一、

奇形怪状的石柱,以示妈祖指派的山神、土地神在此守护城池。

此石柱至今还保存完整,为明代文物古迹。莆禧天妃宫妈祖灵验故事,在新近也广为流传。

莆禧后红矿山,系莆田爱尔爱司石材有限公司开采荒料进行出口。

董事长为福建省五矿进出口公司的黄启新,仙游人氏。

黄董事长对莆禧天妃宫妈祖灵验故事早有所闻,所以十分倍仰,

每年三月廿三日妈祖生日都出资演戏1天,意在祈求妈祖保佑矿山出产安全。

十几年来,有几次在开采矿石的过程中都化危为安。

最为灵验的一次是在2008年夏季的一天上午,

因矿区开采十几年造成深度达40多米深。这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工人们30多人在底下作业,当时黄董事长也在场。

忽然,听到周围有响动声,黄董事长即叫工人们注意安全,抬头观看。

即刻间,平时当作路的石阶有120多级,因含石缝,不够牢固,导致山石自坡上而往下直滑。

此时,黄董事长即喊:“妈祖快救啊!”大家都闭上眼睛,顺其自然。

滚石落下100多块,尘土满天飞扬,深渊中一片迷茫。过会,能见度可观时,老

板及工人们发现石头就落在他们脚前几十公分地方。

此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今天是妈祖救咱们来了。

”回家午饭时,还有许多工人吃不下饭。过了几天,

老板拿出1万元人民币送到莆禧天妃宫,交代董事会代为请法师摆道场,

感谢天妃宫妈祖恩典。如今,这故事早已妇孺皆知。

 

莆禧天后宮11.JPG - 中國媽祖廟

福建莆田昊曦宫

 莆田昊曦宮.JPG - 中國媽祖廟

 

福建莆田昊曦宫

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山亭镇港里村

 

莆田昊曦宮2.JPG - 中國媽祖廟

 

昊曦宫,又称贤良港昊曦宫,俗称吴祖宫、吴祖社,

位于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山亭镇港里村,

古时请神称谓“兴化府新安里后厝境吴祖社昊曦宫”,属宫社合一。

信众8个自然村,信众大概总数13000人。宫庙前为天后祖祠广场和大海,

后为洞山坡地,左为“敕封天后宗祠”,右为天后祖祠迎宾客、会客厅。

宫庙创建于元代,因蚁食破漏,大清嘉庆二年重修;1973年因年久失修,

由林大财、林金添、林阳春倡修,1996年再度重修。

宫庙坐北朝南,主殿面宽3间,主殿进深为2进。建筑面积252平方米,

长度21米,宽度12米,属砖木结构。占地总面积372平方米。

 

莆田昊曦宮3.JPG - 中國媽祖廟

 

昊曦宫主祀妈祖,主要配祀都天元帅、尊主明王、田公元帅、司马圣王。

一尊神像称“大妈”,在倭寇作怪时被偷后送回,

另一尊称“小妈”神像是大妈被盗后再塑的奉祀金身。

 

莆田昊曦宮4.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昊曦宮5.JPG - 中國媽祖廟

 

正殿前对联:“祖社久馨香圣德极天明宝岛,松榆长载道母仪终右仰湄洲。

”正殿前另一对联为梁启超句:“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

”大门顶匾额匾文“昊曦宫天上圣母”,右款“仲秋桂月”,左款“岁次乙酉年”;

大殿顶匾额匾文“百谷神宗”,右款“中华岁次乙酉桂月立”,

左款“大清嘉庆二年重修”。主殿顶匾文“天海圣育”,

右款“公元一九九六年三月廿三日”,左款“炉下弟子林庆发、林庆昌敬题并书”。

 

莆田昊曦宮6.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昊曦宮7.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昊曦宮8.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昊曦宮9.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昊曦宮10.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昊曦宮11.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昊曦宮12.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昊曦宮13.JPG - 中國媽祖廟

福建莆田秀嶼區忠門鎮賢良港天后祖祠

 賢良港祖祠.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1.JPG - 中國媽祖廟

福建莆田秀嶼區忠門鎮賢良港天后祖祠

地址:中国大陆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山亭镇港里村

 

賢良港祖祠1-1.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2.JPG - 中國媽祖廟

 

贤良港天后祖祠(敕封天后祠),

位于中国大陆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山亭镇港里村,

为第三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贤良港天后祖祠分灵证书前往湄洲岛朝圣的途中一定会路过贤良港天后祖祠,

贤良港天后祖祠里头还保留乾隆帝所敕封的“敕封天后志”以彰显其官方正统地位,

祠内供奉著宋雕软身妈祖金身与圣父母(妈祖的双亲);

妈祖回娘家谒祖进香时,信徒必先恭请妈祖銮驾在贤良港天后祖祠举行谒祖仪式后,

才从贤良港码头渡海到湄洲祖庙去“刈火”,这是学习妈祖躬行孝道的传统美德。

 

 賢良港祖祠3.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天后祖祠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區東南約四十公里的忠門半島南端,

與湄洲島隔海相望,現為莆田市湄洲灣北岸開發區山亭鎮港里村(原屬莆田縣忠門鎮)。

媽祖姓林名默,是唐九牧林蘊的七世孫女。

宋建隆元年(960)林默誕生於賢良港林家大院,

宋雍熙四年(987)在對面的湄洲嶼羽化升天。

天后祖祠坐北朝南,始建於宋,原為林氏祖祠,由照壁、山門、拜亭、

正殿、後殿五大建築組成,整體風格古樸、典雅、自然,額稱「敕封天后祠」。

正殿供奉媽祖坐像,木雕,軟身,據《敕封天后志》載:「世傳祠內寶像,

系異入妝塑,各處供奉之像,皆不能及」;

後殿照壁上刻有明代太子少保刑部尚書林俊撰寫的《族范》,

可以看出林姓子孫「忠孝」家風和仁慈博愛的胸襟;後殿供奉媽祖父母像及其先代牌位,

額稱「林氏祖祠」,世人尊稱「天后祖祠」。

 

賢良港祖祠4.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5.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6.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誕生地-賢良港】莆田市山亭鄉港里村,宋代稱為賢良港,又名黃螺港,

位于湄洲灣北岸莆禧半島南端,與湄洲島遙遙相對。

媽祖姓林,名默,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在賢良港上厝。

她生前多行善事,常飛渡大海拯溺救難,年二十八,白日渡海上湄峰〞飛昇〞,

被尊奉為海上保護神。

歷代帝王曾不斷地給予褒封,由〞夫人〞、〞妃〞而晉為〞天妃〞、

〞天后〞、〞天上聖母〞,列入祀典,香火廣泛流播於人間。

在賢良港海濱山岩上,立有座雄偉壯觀的天后祖祠,

坐北朝南,依山面海。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

祠壞,地方官奏聞,朝廷欽命太覽整修致祭。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以對抗明鄭軍事活動,沿海截界清野,

港里村人及祖祠神主、寶像,內遷涵江。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復界,

祠已盡毀,裔侄孫麟火昌發起重建,向涵江迎回列祖神主、祖姑寶像,

涵江人要留下寶像不肯送回,雙方因請茭卜,得九十九聖茭,涵江人遂具船禮送寶像返港。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聖旨諭天后本籍祠宗令地方官春秋二祭,

皆由官府折銀付給該村子百姓在本祠進行。

天后祖祠于1984年整修,現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舊時,民間有〞媽祖回娘家〞謁祖的傳統習俗,各地進香團往湄洲進香,

必先奉媽祖鑾駕在賢良港祖祠舉行謁祖儀式後,才從賢良港碼頭渡海去湄洲祖廟〞請火〞。

臺灣開放大陸探親以來,到賢良港謁祖朝聖的臺胞進香團絡繹不絕,逐年增多,

自一九八七年以來,已接待臺灣各宮廟信徒六十萬人多次。

八九年五月五日,臺灣宜蘭縣南天宮率二十艘漁船、二百多名香客直航湄洲。

先後來到港里祖祠和湄洲祖廟進香朝聖,轟動整個臺灣島。

由臺中縣大甲鎮瀾宮組織的二千多人灣信徒於八九年農歷九月初九前來祖祠奉請媽祖聖父母雕像渡臺,

臺灣電視臺隨團錄影在臺連月播映,引起極大反應。

【 媽祖誕生地落成典禮 】 【 媽祖故居竣工慶典儀式 】 前來謁祖、考察的還有來自美國、法國、

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信徒和專家記者。

賢良港不僅是媽祖進香聖地,也以她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珍貴的文物古跡吸引了許許多多旅遊者。

祖祠前殿(正殿)中供奉著一尊宋雕媽祖寶像,據《敕封天后志》記載:

〞世傳祠內寶像,係專人妝塑,各地供奉之像,皆不能及。

〞雕像端莊、秀麗、高雅、慈祥、具有較高的觀賞和藝術價值。

祖祠後為林氏宗祠,供奉著林氏列祖列宗牌位和媽祖聖父母的座像以及兄姐的神主牌。

殿前照壁上有巴人明代太子少保、刑部尚書林俊撰寫的《族範》全文。在祖祠外,

有臺胞捐建的石碑坊、迎賓閣、鐘鼓樓、復建的媽祖故居等,

還有原有建造的靈慈東宮、靈慈西宮、五帝廟、吳祖社、新興宮、

接水亭和宋塔等建築物,環繞四周,猶如眾星拱月,蔚為壯觀。

媽祖故居由於年久失修。應廣大人信徒的強烈要求,在臺灣省大甲鎮瀾宮的熱情關心下,

創建臺灣省媽祖聯誼會,由臺灣十八家媽祖宮廟共同復建媽祖故居。

2001年6月開工,2002年六月竣工,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

莆田傳統,宋代風格,古樸優雅。按莆田傳統習俗,長子洪毅結婚住正厝東正房,

5個女兒都出嫁了,家裏祇有〞矢志不嫁〞的〞媽祖〞就住在西正房,

其毗連的西小廳為淨室,東小廳則依傳統舊例,兒子成家居住正厝房,老一代住居小廳。

東西廂房則分別為儲藏農具、漁具、和礱、碓、磨等生活用具以及紡織操作地方。

當年故居除宗第大廳堂外,其他附屬房配套齊全,

到明末清初還留有〞書亭〞、〞梳妝樓〞等遺址。

在祖祠東北面有一座規模頗大的靈慈東宮,門前尚存一對宋代連礎瓜楞形的石柱。

宮後面有一口宋代古井,井沿石板刻有八卦,村人叫〞八卦井〞。

在祖祠的東南,有一座福慧寺,俗稱〞港寺〞。在港寺西南角,有一方形的航標塔,

塔身嵌著一塊四面浮雕佛的宋代石雕,所刻的佛像面貌,依稀可辨。

有一處崖刻〞拱極〞二個大字,可惜小字已經風化,不可復識,也不知是何時所刻的。

在祖祠東側約70米處,港里小學的北面有一口宋代石井,是林默幼年〞窺井得符〞的受符井。

井旁有一石刻著南宋〞咸淳丙寅(1266年)八月庚辰石匠游進〞十二個字。

井邊還有一塊大石頭,凹陷處宛似臉盆,是媽姐洗衣服的地方。

如今,受符井旁邊立大石碑,臺胞捐建了彩亭和〞符井軒〞。

遊人到此,一定要去窺井和品嘗井水,還有不少人用〞聖水瓶〞裝著帶回去,

與親友分享這〞聖水〞。在祖祠前的港潭裏碼頭東側,有三塊巨大的礁石,

豎立在海水中,浪濤拍打,水氣蒸騰,猶如裊裊香煙,村人呼為〞三炷香〞。

賢良港,她將配合隔海對望的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的開發,

以媽祖誕生地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物古跡,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朝拜者和旅遊者。

 

賢良港祖祠7.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8.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9.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11.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12.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13.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14.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15.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16.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17.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18.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19.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20.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21.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22.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23.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24.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25.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26.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27.JPG - 中國媽祖廟
賢良港祖祠28.JPG - 中國媽祖廟

天后聖殿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JPG - 中國媽祖廟

 

天后聖殿位於天后祖祠和媽祖故居之間,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

建築面積約990平方米,由印尼華僑黃秀卿女士夢中受媽祖所示,

要她與其妹妹,妹夫在媽祖誕生地賢良港捐資倡建天后聖殿。

開挖地基時,一千多平方米範圍內驚現色彩繽紛的五色土,

進一步佐證史籍記載媽祖誕生時「地變而紫」現象。

這種舉世罕見的現象經各類媒體報導後,引起巨大反響。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1.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2.JPG - 中國媽祖廟

 

天后圣殿位于天后祖祠和妈祖故居之间,在筹建过程中,

各地妈祖信众纷纷慷慨解囊,据贤良港天后祖祠董事会董事长林自弟介绍,

天后圣殿建成后,妈祖故里将形成天后祖祠、天后圣殿、妈祖故居“三位一体”、

风格独特的妈祖文化建筑群,进一步弘扬妈祖文化。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3.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4.JPG - 中國媽祖廟

 

2012年6月19日,規劃中的「天后聖殿」在莆田市山亭鎮賢良港動工開挖地基。

一千平方米範圍的基坑,竟然是色彩斑斕的五色土!

其顏色分別為磚紅、鵝黃、玉白、虹紫、栗褐,尤以紫色與紅色居多,

在場之人無不眥目驚詫。五色土是多種不同物質的共生物,歷來被視為珍稀。

《漢書·禹貢》記載,「徐州厥貢惟五色土」,系九州貢品中特有,專奉朝廷之用。

2007年1月,徐州西郊楚王山千佛洞發現五色土,佐證了史乘所記。

有關媽祖誕降的傳說記載甚多。宋代莆田人李丑父的《靈惠妃廟記》,

明確指出媽祖誕生在莆田賢良港,其地有顯著地貌特徵——土壤呈紫色。

明初翰林學士張翥奉旨南下福建代祀媽祖,他在《天妃廟序》中也有類似記述。

春秋輪迴,穿越千年,今日大片五色土再現「天后祖祠」(建於宋代)

西邊的「天后聖殿」基坑,不僅清鑒了前人所言,更增添了媽祖故里的神奇色彩。

就土壤學知識而言,五色土出在濕潤的熱帶與亞熱帶,

由紫色砂岩經過上萬年風化發育形成,含有雲母類、高錳、高鐵、鋁等礦物質。

作為廣袤陸地的一部分,「祖祠」所在地賢良港正橫亘於上述地域,

蘊藏五色土乃順理成章之事。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4-1.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4-2.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5.JPG - 中國媽祖廟

2015年12月31日上午,

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活動暨賢良港天后聖殿竣工慶典儀式在莆田賢良港隆重舉行,

來自新加坡、印尼、台灣等地500多家宮廟3000多名信眾齊聚賢良港,

開展媽祖文化交流,共慶媽祖故里民俗盛事,同祈兩岸和平繁榮。

上午十時,聖殿竣工剪彩、祭祀朝拜大典等活動隆重舉行。

祭祀朝拜大典本著古樸莊嚴、遵循禮制的原則,

展現媽祖故鄉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祈願千年海絲古港再次揚帆。

中化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林國良、

台灣媽祖文化聯誼會會長鄭銘坤、兩岸媽祖宮廟代表參加等祭祀活動。

台灣星雲法師弟子、台灣佛光寺副主持慧倫法師親臨活動現場,

參加星雲大師手寫的「天后聖殿」匾額揭匾儀式。

活動當天,遵循民俗古制,將為天后聖殿供奉的媽祖聖像舉行開光點眼儀式。

這尊由國家級莆籍雕刻大師方文桃設計雕刻的金絲楠木天后聖像高6.06米,

頭戴冕旒,端坐九龍椅上,雙手秉持玉圭,神情慈祥和悅中透露著威儀肅穆,

散發出特有的古典神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全木媽祖像。

當天,27尊自來台灣大甲鎮瀾宮、新港奉天宮、

鹿耳門天后宮等台灣媽祖宮廟的分靈媽祖神像將進駐天后聖殿,

共享祖地香火,進一步彰顯 「人同根、血同脈、神同源」的兩岸媽祖情懷。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6.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7.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8.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9.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10.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11.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12.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13.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14.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15.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里天后聖殿16.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

 媽祖故居3.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2.JPG - 中國媽祖廟

 

妈祖故居,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山亭乡港里村(原属莆田县忠门镇),

故居为莆田传统宅第结构,格局为院落式,分为一进(即三间厢),二进(即五间厢)、

东西廊、门房、围墙等。妈祖生前与其父母、兄嫂居住、生活在这里。

宋、元、明时妈祖故居多次修建,清初清政府推行“截界”政策,

妈祖故居和莆田“界外”民居一起被焚烧,复界后一直也未复建。

现存建筑为公元2001年6月15日(农历闰四月二十五日)由台灣妈祖联谊会18家妈祖庙集资重建,

复建后的妈祖故居仿宋式,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形成保持妈祖故居古朴风格及宋代南建特色。

与贤良港天后祖祠一起成为世界各地妈祖庙谒祖、分灵、妈祖信众朝拜诉求平安的圣地。

妈祖故居现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贤良港天后祖祠左侧,

故居布置复原妈祖生前起居室,包括妈祖卧室,兄嫂卧房、织布机房、

制药房等,成为妈祖故里港里村又一旅游景点。

 

媽祖故居4.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5.JPG - 中國媽祖廟

 

莆田市山亭鄉港里村,宋代稱為賢良港,又名黃螺港,

位于湄洲灣北岸莆禧半島南端,與湄洲島遙遙相對。

媽祖姓林,名默,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在賢良港上厝。

她生前多行善事,常飛渡大海拯溺救難,年二十八,白日渡海上湄峰〞飛昇〞,

被尊奉為海上保護神。歷代帝王曾不斷地給予褒封,由〞夫人〞、

〞妃〞而晉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列入祀典,香火廣泛流播於人間。

在賢良港海濱山岩上,立有座雄偉壯觀的天后祖祠,坐北朝南,依山面海。

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祠壞,地方官奏聞,朝廷欽命太覽整修致祭。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以對抗明鄭軍事活動,沿海截界清野,

港里村人及祖祠神主、寶像,內遷涵江。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復界,祠已盡毀,裔侄孫麟火昌發起重建,

向涵江迎回列祖神主、祖姑寶像,涵江人要留下寶像不肯送回,雙方因請茭卜,

得九十九聖茭,涵江人遂具船禮送寶像返港。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聖旨諭天后本籍祠宗令地方官春秋二祭,

皆由官府折銀付給該村子百姓在本祠進行。

天后祖祠于1984年整修,現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舊時,民間有〞媽祖回娘家〞謁祖的傳統習俗,各地進香團往湄洲進香,

必先奉媽祖鑾駕在賢良港祖祠舉行謁祖儀式後,才從賢良港碼頭渡海去湄洲祖廟〞請火〞。

臺灣開放大陸探親以來,到賢良港謁祖朝聖的臺胞進香團絡繹不絕,逐年增多

,自一九八七年以來,已接待臺灣各宮廟信徒六十萬人多次。

八九年五月五日,臺灣宜蘭縣南天宮率二十艘漁船、二百多名香客直航湄洲。

先後來到港里祖祠和湄洲祖廟進香朝聖,轟動整個臺灣島。

由臺中縣大甲鎮瀾宮組織的二千多人台灣信徒,

於八九年農歷九月初九前來祖祠奉請媽祖聖父母雕像渡臺,

臺灣電視臺隨團錄影在臺連月播映,引起極大反應。

【 媽祖誕生地落成典禮 】 【 媽祖故居竣工慶典儀式 】 前來謁祖、

考察的還有來自美國、法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

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信徒和專家記者。賢良港不僅是媽祖進香聖地,

也以她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珍貴的文物古跡吸引了許許多多旅遊者。

祖祠前殿(正殿)中供奉著一尊宋雕媽祖寶像,據《敕封天后志》記載:

〞世傳祠內寶像,係專人妝塑,各地供奉之像,皆不能及。

〞雕像端莊、秀麗、高雅、慈祥、具有較高的觀賞和藝術價值。

祖祠後為林氏宗祠,供奉著林氏列祖列宗牌位和媽祖聖父母的座像以及兄姐的神主牌。

殿前照壁上有巴人明代太子少保、刑部尚書林俊撰寫的《族範》全文。

在祖祠外,有臺胞捐建的石碑坊、迎賓閣、鐘鼓樓、復建的媽祖故居等,

還有原有建造的靈慈東宮、靈慈西宮、五帝廟、吳祖社、新興宮、

接水亭和宋塔等建築物,環繞四周,猶如眾星拱月,蔚為壯觀。

媽祖故居由於年久失修。應廣大人信徒的強烈要求,在臺灣省大甲鎮瀾宮的熱情關心下,

創建臺灣省媽祖聯誼會,由臺灣十八家媽祖宮廟共同復建媽祖故居。

2001年6月開工,2002年六月竣工,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

莆田傳統,宋代風格,古樸優雅。按莆田傳統習俗,長子洪毅結婚住正厝東正房,

5個女兒都出嫁了,家裏祇有〞矢志不嫁〞的〞媽祖〞就住在西正房,

其毗連的西小廳為淨室,東小廳則依傳統舊例,兒子成家居住正厝房,老一代住居小廳。

東西廂房則分別為儲藏農具、漁具、和礱、碓、磨等生活用具以及紡織操作地方。

當年故居除宗第大廳堂外,其他附屬房配套齊全,到明末清初還留有〞書亭〞、〞梳妝樓〞等遺址。

在祖祠東北面有一座規模頗大的靈慈東宮,門前尚存一對宋代連礎瓜楞形的石柱。

宮後面有一口宋代古井,井沿石板刻有八卦,村人叫〞八卦井〞。

在祖祠的東南,有一座福慧寺,俗稱〞港寺〞。在港寺西南角,

有一方形的航標塔,塔身嵌著一塊四面浮雕佛的宋代石雕,所刻的佛像面貌,

依稀可辨。有一處崖刻〞拱極〞二個大字,可惜小字已經風化,不可復識,也不知是何時所刻的。

在祖祠東側約70米處,港里小學的北面有一口宋代石井,是林默幼年〞窺井得符〞的受符井。

井旁有一石刻著南宋〞咸淳丙寅(1266年)八月庚辰石匠游進〞十二個字。

井邊還有一塊大石頭,凹陷處宛似臉盆,是媽姐洗衣服的地方。

如今,受符井旁邊立大石碑,臺胞捐建了彩亭和〞符井軒〞。

遊人到此,一定要去窺井和品嘗井水,還有不少人用〞聖水瓶〞裝著帶回去,

與親友分享這〞聖水〞。在祖祠前的港潭裏碼頭東側,有三塊巨大的礁石,

豎立在海水中,浪濤拍打,水氣蒸騰,猶如裊裊香煙,村人呼為〞三炷香〞。

賢良港,她將配合隔海對望的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的開發,

以媽祖誕生地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物古跡,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朝拜者和旅遊者。

 

媽祖故居6.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7.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8.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9.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10.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11.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12.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13.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14.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15.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16.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17.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18.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19.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20.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21.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22.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23.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24.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25.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26.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27.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28.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29.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30.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31.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32.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33.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34.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35.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36.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37.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38.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39.JPG - 中國媽祖廟
媽祖故居40.JPG - 中國媽祖廟

 地標性建築青年媽祖石雕像,這尊石雕像高15.13米,

屹立在祖祠山公園之巔,俯視湄洲島,凝望媽祖城。

整座石雕像由96塊潔白無瑕的花崗岩組成,象徵媽祖品質聖潔高貴。

其座為正方型,上部邊長960厘米,寓意媽祖生於960年,底部周長987厘米,

象徵媽祖於987年羽化升天。其中底座高3.23米,寓意媽祖三月廿三誕生。

像高9.9米,寓意媽祖於九月初九升天。石雕媽祖像頭頂髮髻,身穿長裙,

外著披肩,衣紋條理細膩生動,面部表情刻畫細緻入微,雙目平視遠方,

面露微笑,豐滿圓潤,端莊秀麗,品性高貴。

賢良港這尊「林默——媽祖」石雕像像右手托舉一顆直徑為25厘米水晶體「夜明珠」,

即使在夜間,這顆「夜明珠」在射燈下也能閃閃發光,寓意給人以光明和希望。

 

 

媽祖故居41.jpg - 中國媽祖廟

 

福建莆田湄洲島媽祖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JPG - 中國媽祖廟

福建莆田湄洲島媽祖祖廟

地址: 中國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北大道988

電話: +86 594 509 4688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2.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3.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3-1.JPG - 中國媽祖廟

 

湄洲媽祖祖廟,即湄洲天后宮,原始廟名「神女祠」,

位於中國大陸福建莆田市的湄洲島,主祀媽祖女神,為世界各媽祖廟的祖廟。

北宋987年建立,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全毀,1989年重建完成。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4.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5.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6.JPG - 中國媽祖廟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廿三,媽祖林默生於福建莆田市湄洲島。

媽祖是福建望族林氏後裔。傳說中湄洲島是媽祖的家鄉,也是祂羽化升天之地。

興化府莆田湄洲島湄洲媽祖廟(原名「神女祠」)始建於北宋雍熙四年(987年),

原始小廟位於祖廟寢殿後方,是世界上最早的媽祖廟。

天聖年間(1023年)開始擴建,此時的祖廟已初具規模。

元朝時,媽祖祖廟得到進一步的擴建。

洪希文在《題聖墩妃宮》詩中,描寫了「粉牆丹住輝掩映,華表茸突過飛巒」的景象,

反映出媽祖廟的建築情況。在明朝時,媽祖祖廟又得到進—步擴展。

洪武七年(1274年)泉州街指揮周坐主持重建寢殿、香亭、鼓樓、山門。

永樂初年(1403年),鄭和下西洋時,因媽祖庇佑有功,奉旨遣官修整祠廟。

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之前,親自與地方官員備辦木石,再次修整祖廟。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遷界令撤銷後重修。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總督姚啟聖重建鐘鼓樓和山門,

又把朝天閣改為正殿,後因姚啟聖獲媽祖保佑屢次建功,

被皇帝封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所以人們也稱正殿為太子殿。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增建梳妝樓、朝天閣、佛殿、僧房,

按石祖廟又建觀音殿、中殿、土地廟等,當時有五組建築群,殿堂樓閣十六座,

客房齋堂等建築九十九間,規模宏大。湄洲祖廟惜已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全毀。

1980年代以來,海內外信徒捐資對湄洲祖廟進行重建,臺灣信徒捐獻為最多,

現有建築基本都是文革後所重建的廟貌。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7.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7-1.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7-2.JPG - 中國媽祖廟

 

湄洲祖廟為長323米、寬99米的五進仿宋建築群,由大牌坊、宮門、鐘鼓樓、

順濟殿、天后廣場、正殿、靈慈殿、媽祖文化園組成,媽祖廟後的岩石上刻有「升天古蹟」、

「觀瀾」等石刻,在祖廟山頂有14米高的巨型媽祖石雕塑像。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7-3.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8.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9.JPG - 中國媽祖廟

 「太子殿」原為「朝天閣」,因清康熙時,太子太保姚啟聖以羅盤估算,

認為風水不當,故構工將此閣改為正殿。但信徒並不領情, 依然以寢殿為「正殿」,

故稱此殿為「太子太保殿」。後逕稱「太子殿」。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10.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11.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12.JPG - 中國媽祖廟

 

本殿原為「正殿」。太子太保姚啟聖遷徙正殿,以此殿作為「寢殿」,

但善信皆稱此殿為「正殿」。有清雍正帝御筆匾額「神昭海表」,故又稱「神昭殿」。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13.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14.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15.JPG - 中國媽祖廟

 太子太保姚啟聖將「朝天閣」改為「太子殿」後,「朝天閣」不復在。

靖海侯施琅又新建了朝天閣。

本閣至今還保存臺灣鹿港天后宮乾隆丁未年(1787年)湄洲進香文物。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16.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17.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18.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19.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20.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21.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22.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23.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24.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25.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26.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27.JPG - 中國媽祖廟

中國莆田湄洲祖廟28.JPG - 中國媽祖廟 

 

 

 

相傳此處是媽祖升天之處。明代住持僧「照乘」在崖上刻「升天古蹟」四字,以紀念媽祖。

 

 

 

相傳媽祖在世時日日禮佛誦經,故靖海侯施琅捐建了佛祖殿,

奉祀釋迦三尊,即釋迦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此殿毀於「文化大革命」,1989年重建。

 

 

 

 

 

 未完,資料努力更新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乾清宮 的頭像
    乾清宮

    乾清宮

    乾清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