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觀音(寺)廟
半天岩紫雲寺
半天岩紫雲寺
地址: 嘉義縣番路鄉民和村半天岩6號
電話: 05 259 1017
位於半山腰的 半天岩紫雲寺,
相傳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其主祀有觀世音菩薩與三寶佛。
嘉城東南祖山,有地名曰「半天」,
以高聳而謂也;建廟曰「半天巖」,
地以巖名,其名益彰歟!
從這段文字就可以知道,
半天岩的地名是由於半天岩紫雲寺這座佛寺而來,
且從乾隆
紫雲寺由來已久。
因此,紫雲寺的歷史悠久應是無誤,
只是歷來志書卻不太提及這座百年古剎。
關於創寺傳說,地方上流傳幾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
當年一位老和尚從大陸帶了一尊三媽來台灣,
經過火山、赤山,三媽都託夢告訴和尚說:「不是這裡」。
和尚就這麼四處奔波,
一直到這附近(在現在寺廟建築後方),
和尚坐在那兒休息,三媽就說:「是這裡了」。
於是和尚在那裡搭了一間簡陋的草寮,
佛祖只能放在地上,
附近的人看到有間草寮在那兒,
好奇地往裡頭一看,才知道裡面有一尊佛祖,
村裡小孩如果生病、不舒服,就向佛祖請示,
給果都非常靈驗。後來村民用竹子幫草寮擴建。
隨著三媽越來越興,
信徒們再用瓦片幫佛祖蓋屋頂。
另一個版本是:
以前有三個和尚,各揹著一尊觀音佛祖,
一同搭船渡海來台,到了台灣之後,
各自找一個地方安居,結果,
大媽找到赤山巖(台南六甲赤山龍湖巖)、
二媽找到火山岩(白河關子嶺大仙寺),
三媽就找到了半天岩。 至於文字記載的部分,
一種版本是能元與白聖所寫的沿革:
嘉義東城有鄉曰岩仔,地距縣治二十有四里,
康熙廿一年間,有梵僧七十餘歲,
遺其姓名者,路經於此,覩山明水秀,
茂林修竹,景緻幽邃,
嘆曰:此乃佛地,若築一蘭若,將來香煙必盛,
佛化亦能被全島,遂駐錫之。
乃由南海普陀山,
迎請觀世音菩隡聖像一尊到此奉祀之。
從遠處而望,山高似屆半天,
因號為半天岩,晨暮紫雲繞佈山峰,
即安名為紫雲寺。
嘉義城東有山曰岩仔,距縣治二十四里,
疇昔人跡罕至,俗塵所遠,
殆可稱為山之隱逸者也。
清康熙二十一年,有老僧經此,
覩峰巒挺秀,景物清幽,
嘆曰:此勝地也,宜為蘭若。
於是斬荊棘闢草萊,結茅其間,
復由南海普陀山,迎請觀音聖像而供奉之,
僧從遠望此境,高接雲天,遂名為半天岩。
又以山間之雲常現紫色,遶寺不散,
又名寺為紫雲。
大體上,白聖所撰寫的沿革紀要應從能元和尚所寫之沿革而來,
對於紫雲寺的創寺持同樣的說法,
都是康熙二十一年,
一位老者發現半天岩這塊地適合建寺修行,
就從普陀山將觀音菩薩的神像請來這裡供奉,
又因這裡的地勢、視野而將此寺命名為半天巖、紫雲寺。
日本人在統治台灣之後,
曾經在大正四年至大正五年之間做過一次宗教調查,
到了昭和年間,台南州又做了一次修正,
該次修正對紫雲寺的沿革做了如下的敘述:
康熙十三年左右,
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從大陸移住台灣,
看中半天岩這個地方,並建一座小祠,
將帶在身上保佑自己的神明畫像供奉在此,
早晚禮拜。不久,此老者亡故,
從大陸來的臨濟覺宗和尚住持之。
在這份日本人所作的寺廟調查中,
不僅將紫雲寺的創建時間寫成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
將當時鎮殿的佛祖神像寫成畫像,
還把紫雲寺的住持寫成覺宗和尚,
這此記載,並沒有看到其他資料佐證。
因此,現階段各種資料觀察,
紫雲寺創始應在康熙二十一年,
且與許多早期寺廟起源的說法相仿,
即有僧人將觀音菩薩的神像從大陸攜帶來台灣,
在半天岩這個地方落單、搭建草寮奉祀並在此修行,
日後,隨著觀音靈驗的傳開,
逐漸有信徒加入信奉觀音的行列。
因此地位置半山,名為半天岩,岩者,同巖,
「巖(山寺也,閩人呼山寺曰巖」,「閩人謂寺院為巖」,
因此岩字本就是在山邊佛寺之名,
半天岩即為一佛寺之名。
又以山中紫雲常繞,又名曰紫雲寺,
這兩個名字至今仍為信徒使用,甚且合併為 半天岩紫雲寺。
資料來源:http://www.ziyunsi.org.tw/
半天岩紫雲寺主祀觀音菩薩,
民間信仰又分為大、二、三觀音,
俗稱大媽、二媽、三媽。
但是內殿三座觀音後方又安奉三寶佛,
這是比較特殊的。
傳說與事蹟:http://www.ziyunsi.org.tw/
2020.4顧爐媽換新衣
紫雲寺為二進帶二護龍的格局,
面積約950平方公尺,
建築群約佔滿整個基地的三分之二,
廟宇左右二側增建餐廳,客房等附屬設施。
紫雲寺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 ( 一六八二 ) ,
歷經三百多年的歲月,
成為番路地區重要的重心所在,
記載著番路開發的歷史,
具有特殊的人文藝術價值。
資料來源:http://www.ziyunsi.org.tw/
嘉義市東區化古寺
化古寺
地址: 嘉義市東區崇文街119巷29號
電話: 05 222 4336
化古寺位於玄武宮後殿
據現今負責人陳金花女士表示,玄武宮第一任住持為陳鶯女士,
原是歌仔戲班「美芳社」之團長,專心經營團務,而沒有參與演出。
玄武宮玄天上帝即是當初跟著戲班四處奔波的守護神,在經營戲班的尾聲,
陳鶯女士不捨玄天上帝居無定所而發願建廟。
根據《嘉義市志 卷十 宗教禮俗志》所示,玄武宮建於民國53年。
玄武宮最大之特色為前殿為道教信仰,主祀玄天上帝;
後殿屬佛教信仰,主祀觀世音菩蕯,名曰化古寺。
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
普濟寺
地址: 嘉義市東區中山路144號
電話: 05 222 9469
普濟寺位於嘉義市中山路,係於清康熙四十八年歲次乙丑(公元一七○九年),
因兵丁孫大成募建,而由參將張國完成一座北朝南之觀音寺,
四年後,參將翁國禎 、阮蔡文、守備游崇功等募建關帝廟於觀音殿前。
當時本地稱內教場,四周空曠,為清代軍士操作之所,故亦有練兵場之稱。
日據初期,將關帝廟移建觀音殿右側。原作為縣署之天后宮,改建為醫院,
將天后宮遷建於觀音殿之左側,形成一佛道共存之三神廟,從此香火鼎盛。
民前五年(西元一九○六年),發生大地震,屋宇損毀,關帝廟神像則移祀溫陵媽廟二樓,
而原天后宮內神像,移祀於城隍廟內。
災後由林玉昆、劉耀良等大德倡募重建而於民前二年(西元一九一○年)竣工落成,
然寺內僅供奉觀音菩蕯聖像,定名為普濟寺。
民二十六年日人侵華,而在台灣推行「皇民化」政策,將寺廟歸納濟美會,
因之普濟寺被夷為平地,觀音聖像則由當時管理人遷於今嘉義市民權路上地藏廟中,供信眾膜拜。
迨至光復六年後,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縣內首席推事吳天雲發起,
邀集吳添丁、張草、楊興、余宗澤、黃其傳、江旺根、熊木川等鳩資,復建寺院,重燃香火,
經三十餘寒暑後,普濟寺已柱斜屋漏,時寺內管理人余宗澤偕同洪增榮、柯金竹、
盧長銘夫婦等大德延請林美(富美姑)來寺主持,且為籌募重建該寺事誼,
而於民七十六年成立管理委員會,由林美(富美姑)擔任主任委員,余宗澤為副主任委員,
總務為陳江玉霞委員兼任,盧長銘委員負責會計。
在十方信眾護持之下,普濟寺於民七十六年十月二日動工,於民七十八年十二以十四日落成,
其間經歷兩餘載,寺宇莊嚴,金碧輝煌。如此艱鉅之工程,幸賴林美(富美姑)廣結善緣,辛勞勸募,
精心策畫本寺之重建有成,主持林美(富美姑)於民七十九年台中萬佛寺受具足戒,法號常嚴,
普濟寺在信眾護持之常嚴法師領導下,必能為市內添一清境修道勝地也!
嘉義市東區頂安宮
頂安宮
地址: 嘉義市東區南興路145巷13號
電話: 05 225 9148
根據《嘉義市志 卷十 宗教禮俗志》所記載,頂安宮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
日治時期稱觀音媽公厝,由玉川町下路頭第二保保正林來義管理。
光復後則由頂寮里長擔任管理人。民國三十九年,登記為嘉邑頂安宮。
民國六十七年三月重建,信徒以角仔寮週邊為主。
諸羅城南門田仔外角竹圍,於清乾隆年間,來了於當時做燒灰窯的先賢,
於竹圍內結草茅而居,後又有各姓等人氏相繼遷居於竹圍內,因而結為庄,
在當時墾荒之地,有沼氣及魑魅魍魎之苦,為求莊舍出入人員平安順遂,
在嘉慶年間,庄內耆老提議於庄內建土地公廟,於道光元年花月完成(西元1821年),
在當時廟內尚無神明,於咸豐三年歲,雕塑一尊石塑土地公神像暨石塑香爐;
於咸豐年間,庄內正逢熱鬧之際,有一唐山人氏來到本庄廟口,
身邊籃裏有尊觀音佛祖,當此人氏要離開之時,卻挑不動籃子,
經卜問觀音佛祖,佛祖欲留本庄救世,
於是佛祖進駐廟內,成為本宮主祀,觀音佛祖之由來,發揮濟世救世之本,
當時庄內信眾稱之為「公厝」,對外尊稱為「福德祠」,
明治卅九年發生大地震(西元1906年),廟身受損嚴重,
當時地方耆老林來義發起重建,廟名改為
是日本政府清查臺灣寺(祠)廟之際,給日本政府好為辨識之故。
迨民國65年(西元1976年),因臺灣經濟剛在起飛之際,地方耆老洪雅南先生與地方士紳,
有感庄內的信仰中心破損嚴重,而發起改建委員會,出錢出力熱絡改建,
本宮現址於民國68年(西元1979年)峻工完成,自此時起,
廟務蒸蒸日上,歷千秋而不朽矣!
嘉義市東區慈龍寺
嘉義市東區慈龍寺
地址: 嘉義市嘉義市長榮街206號
電話: 05 277 4488
慈龍寺原稱慈福祠,又稱觀音亭,據廟內民國50年(公元1961年)所立的匾額「佛祖知天機」所書,
慈龍寺觀音佛祖信仰肇始於清乾隆41年(公元1776年),
由國內佛教徒迎請落伽山觀世音菩薩至當時的諸羅縣桃城外西北角新社口(《嘉義市志》記載為:
河溝北側番社口)。匾額上又書,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觀音佛祖曾賜詩曰:
「憂憂憂憂又可憂,浮名浮利莫爭求,台灣雖是東洋鎮,三三過後再回頭」,
因此讓居民避免了重大的傷亡。
據《嘉義市志 卷十 宗教禮俗志》記載,明治39年(公元1906年)嘉義發生大地震,
由葉發、黃獻等人發起原址重建。昭和13年(公元1938年),因日治時期的寺廟整理,
慈龍寺被併入城隍廟,土地歸濟美會所有。民國36年(公元1947年)由曾木、周溫等人發起重建。
嘉義市東區增光寺
增光寺
地址: 600嘉義市東區民族路51號
電話: 05 278 6170
增光寺原名「增盛佛堂」,屬金幢派齋堂,根據《嘉義市志 卷十 宗教禮俗志》的調查結果,
最早的記錄為大正4年(1915)嘉義公學校的調查;
昭和8年《臺南州祠廟名鑑》則記載增盛堂創建於清乾隆20年。
民國48年的<嘉義縣嘉義市宗教調查表>則記載其在百餘年前,由黃增盛在內教場創堂,
民國24遷至地藏王廟前,民國34年遭炸毀,民國35年由黃吳粉改建。
較詳細的記述則屬《嘉義縣市寺廟大觀》,
其記載增盛佛堂約在嘉慶年間(1796~1820)設私堂於內教場,
林嫦娥於創建後的一百二十餘年發起遷至地藏堂;民國32年嘉義大地震再遷建於現址。
民國45年7月增建拜亭修葺廟貌;民國46年、47年、52年、53年陸續增擴建。
目前二樓及後方建築皆提供空間置放信眾的祖先牌位。
嘉義縣太保市聖恩宮
聖恩宮
地址: 612嘉義縣太保市埤鄉里埤麻腳53號
電話: 05 237 3284
聖恩宮這座莊嚴殊勝的道場,是由中國大陸浙江省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主神觀世音菩薩原靈闢建,
至今已五十年。菩薩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二十七日(農曆閏七月二十八日)戌時,
親自駕臨嘉義縣太保埤麻腳。時菩薩降附庄民妙宗師父(葉旺火)身上,為游朝順孫女治病。
因為辦事濟世靈驗,信徒日多,乃於民國六十五年四月十日(農曆三月三十一日)集資建蓋聖恩宮,
並於民國六十六年一月三日(六十五年農曆十一月十四日)入火安座。
邇後菩薩於民國七十三年起陸續擴建宮前殿庭、九極蓮花池、日亭、月亭、大菩薩、
騎龍菩薩立像、北極門、南極門及週邊圍牆和殿庭傘蓋圍牆。
一切均由菩薩構思作畫。菩薩僅用一支毛筆、一把直尺,配以陰陽五行卦理,一揮即成,
不用修改,其精確巧功實令人歎為觀止!
菩薩言要把諸天勝境美景呈給世人,讓大家領略莊嚴肅穆之天機!
本宮正殿為佛道雙修道場。正中供奉主神三尊觀世音菩薩(一般稱大菩薩、二菩薩及三菩薩),
另左為不肯去觀音院中尊觀世音菩薩,右為紫竹林未來菩薩。
另外供奉湄洲天上聖母,千里眼、順風耳、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哪吒三太子。
菩薩借道宗演繹佛法,渡最難渡之人!波羅蜜講堂則為佛家淨土,供奉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外,還供奉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大行普賢菩薩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莊嚴檀場安定塵慮俗思,靜坐片刻,凡心可以靜定而為佛心!
藏經樓則為密宗建築風格。內供奉開山祖妙宗法師金尊,
並收藏菩薩歷年來各項法會活動中書寫繪製之圖像、聯詩、護法神等墨寶,
讓人感應到菩薩法力無邊之不可思議!
為解決信眾病恙、無形纏身苦、開花緣求佳偶、求子嗣後代、事業順利興財利、
驚嚇除煞化大吉、考運亨通登金榜等問題,菩薩特成立祭化組於每週日下午為信眾收驚解厄除煞。
執事人員依菩薩傳授妙法,更賴菩薩龍天護法加持,人神合力解決信眾種種病苦困擾。
真乃無私奉獻,力行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願!
資料來源:聖恩宮http://www.shengengong.org.tw/
嘉義縣太保市的聖恩宮內,供奉的是來自浙江省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
相傳是聖恩宮管理委員會當初奉三菩薩的指示,於民國78年至80年間,
三次到普陀山迎回菩薩駐宮護祐。
聖恩宮的信眾遍及海內外,就連日本的森益三先生、
夏威夷的柯文雄博士每次到台灣,都一定得先至聖恩宮朝拜。
民國76年,聖恩宮為了頌揚佛法,在宮廟右側增建了波羅密講堂,裡面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包括牆飾和地面圖案…等,其原創概念相傳都是經由菩薩指示而產生。
民國84年開始,又相繼整建了波羅密講堂的九品蓮花門庭和藏經樓,
同年6月波羅密講堂完工,至民國89年藏經樓也正式落成。聖恩宮的環境優美,
莊嚴肅穆,裡面有八卦門庭、蓮花池、日月亭、波羅蜜講經堂、圓通樓、南北極門…等等,
處處充滿了巧思及創意,和一般廟宇的建築風格頗為不同。現在每個月的初一、十五,
聖恩宮的善緣會裡都會對信眾講經說法,每年9月19日也會舉辦護國祈安禮斗法會及薦拔普渡會。
嘉義縣水上鄉下寮正興寺
下寮正興寺
地址: 嘉義縣水上鄉下寮村5鄰49號
電話: 05-2356584
正興寺主祀的觀音佛祖,相傳是乾隆年間由賴陳兩姓從大陸奉請來臺,
落腳下寮庄,初草創佛堂奉祀。
據聞清朝王得祿因患痔瘡年久未癒,忽一夜夢白衣婦女為其治療,得癒,
偶經下寮停騎參香,始知宿疾為佛祖顯化所治,立書「正興寺」匾額。
第二次重建是於光緒十六年(1890),為嘉義北門信徒李漳興等三人,發起建廟,
於現址建築平房廟宇。第三次重建在民國四十九年(1960)興建,
至民國五十年(1961)竣工,入火安座。第四次重建是民國九十五年(2006)。
正興寺主祀觀音佛祖、大媽、二媽、三媽,相傳約有叁佰餘年。清乾隆年間,
祖先從大陸奉請佛祖金尊來台,落腳於下寮庄,創佛堂奉祀,原名為「正覺寺」,
宣知佛祖,大發慈悲,香火鼎盛。
清朝年間,滿尾(太保)王得祿,為感念神恩,無處報答,
偶經下寮停騎參香,始知宿疾為佛祖顯化所治,立書「正興寺」三字感恩,
嗣後為本寺寺明之由來。
嘉義縣水上鄉水上白鶴寺
水上白鶴寺
地址: 嘉義縣水上鄉國姓村三界埔36號
電話: 05-2395903
主祀神明: 觀世音菩薩
陪祀神明: 齊天大聖 土地公
創立起始年: 1933
白鶴寺創建於昭和八年(1933),原為茅草屋。
觀音佛祖原是蘇惟的曾祖從普陀山將香灰包回雕刻佛像,後來由福建移居臺灣,先奉祀於自宅中。
昭和八年當地大旱,村民祈求觀音佛祖的庇祐,三天內果然降下甘霖,因此建寺奉祀。
後來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重建,完全是以檜木所建造,即今日所見之殿堂。
年度法會只有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紀念日,當天全村村民來拜拜、作戲和聚餐,
另外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會上供,誦普門品,由寺中的誦經團來負責誦經,
誦經團人數約六、七人。白鶴寺的組織為管理人制,委員由信徒選舉產生,
頭家、爐主則是在神明前擲筊決定,其收入完全是自由樂捐,不收丁口錢。
是屬於地方角頭廟,範圍為附近九鄰的居民。
嘉義縣水上鄉苦竹寺
苦竹寺
地址: 嘉義縣水上鄉柳子林45號
電話: 05 268 3308
創立起始年: 1750
柳子林苦竹寺座落於嘉義縣水上鄉八掌溪北畔,主祀觀音佛祖,相傳地處鯉魚吉穴,
八掌溪沿岸六個部落庄民有感神佛顯赫,
遂將先民供奉一尊來自大陸南海普陀山之觀世音菩薩佛像與善才、蓮女神像共同奉祀於寺內。
寺名源由,現已無可考,相傳有二說,佛祖顯化於寺前三尺外圍柳樹幹提詞:
「柳樹茂盛一片林 茫茫散野無人耕 苦修金色觀音竹 十多餘年護眾生」當時住僧發現後,
為感念佛祖竹林苦修,受苦受難之精神,因此取「苦竹」為寺名;
二說為乾隆年間,為修建寺廟,建材取自福建省,佛祖顯靈,
在建材無尾福杉上刻印「柳子林、苦竹」等字。
苦竹寺分為前、後二殿,前殿主祀觀音菩薩,後殿主祀三寶佛。
大殿的兩側有寮房、客廳、倉庫等,皆是平房建築。
另外,寺方還提供場地給鄉公所辦托兒所。苦竹寺的由來,
相傳是明末鄭成功來臺時有一沙彌壐祥自大陸東渡臺灣,為保渡海順利平安,
奉請善才、蓮女神像各一尊同行。來臺後在此築一草廬奉祀朝拜。
後來又將先民供奉的一尊觀音菩薩共同奉祀於寺內,壐祥師就是第一代開山創寺之祖師。
其間歷經數度改建重修,最近的一次於民國五十五年(1966)開始重建,
至六十七年(1978)全部完成重建,即是今日之規模及寺觀。
寺中現存有乾隆時代石獅一對、龍柱一對、石碑、
及咸豐二年(1852)葉王手造火獅金爐、香爐、鎮殿佛祖等交趾陶。
另外,重建時還挖出一尊底座刻有「康熙壬子年」,即康熙十一年(1672)的虎爺神像。
年度法會有過年祈安法會農曆元月一日至三日,於三日下午放焰口,
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聖誕,有誦經、遊庄活動,遊庄的範圍為柳林、柳鄉二村。
還有四月八日浴佛節。目前組織為管理委員會制,一任四年,另聘有管理員、總幹事等。
寺方在每年年底都會做救濟低收入戶的工作,其救濟範圍為鄰近的六個村庄。
苦竹寺歷史悠久,廟中寶物不勝枚舉,而其中較具歷史價值的有乾隆時代石獅一對,
龍柱一對,石碑、及咸豐二年葉王手著火獅金爐、香爐、鎮殿佛祖等交趾陶。
在民國50-60年間修建時,於大殿地下約9尺處挖出一尊底座刻有「康熙壬子年」,
及康熙11年(公元1672年)的虎爺神像,具有三百餘年歷史的虎爺神像也成了苦竹寺的「鎮寺之寶」。
廟史悠久的廟宇常有許多當地人才知道的傳說,苦竹寺當然也有!
據說,苦竹寺廟埕的兩隻石獅,到了夜晚就經常會在廟前蹓躂,有不少地方耆老都親眼目睹過,
且其中一隻因為修建時搬動石獅不小心碰撞,壞了一條腿。
苦竹寺後殿有媽祖殿[上天宮]
嘉義縣水上鄉紫華宮
紫華宮
地址: 608嘉義縣水上鄉5之2號
電話: 05 239 7522
紫華宮建立於民國六十四年(1975),廟宇組織型態採管理人制,
目前的主任委員是莊龍鬚,選任方式由原管理人指定產生。
嘉義縣朴子市內厝里龍樹亭
龍樹亭
地址: 613嘉義縣朴子市內厝路58號
電話: 05 370 2158
龍樹亭溯源為台灣邃古之剎,據傳在荷蘭據台以前,原住地屬萋萋村落,
寂寂荒偶,臨牛稠溪水患,感神護務求,蓫在現廟址編茅,
奉尊觀世音菩薩並合祀太子爺以庇護村民。明末國姓爺鄭成功克台平番後,
有解甲歸田部屬在此村落鄰近擇居,未幾村落日益繁榮,
康熙年間信眾日漸增多香火鼎盛,乃易茅為瓦創廟維始,
並奉神意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日、七月十九日、九月初九,隆重祭祀,
乾隆丁己二年及乾隆五十八癸丑年均由村民捐金興修廟宇,道光十六丙甲再重修,
至光緒廿七辛丑年由村裏士紳諸彥發起再次重修,雖非大雅,廟宇整然,
時經爾久至民國五十四年乙己年里民齊唱捐款修建並加蓋廂堂為香客所,
從此巍然廟貌赫赫神威邇遍近遠矣。
朴子龍樹亭創建於清康熙十二年(西元一六七三年)前後,是朴子最早的廟宇相傳在荷蘭時代,
內厝是原住民平埔族覺妻妻社所在地,因常遇水患而在牛稠溪畔立高奉祀觀世音菩薩、
太子爺,雖是地方信仰中心卻一直未取廟名,八十年代翻修時,
曾發現以糯米和石灰混合而成的嚕咕石磚更足見其年代的久遠
嘉義縣朴子市青田寺
青田寺
地址: 613嘉義縣朴子市南通路三段782號
電話: 05-3799582
青田寺佛神像原為私人在家輪流奉祀,民國初年始建佛祖兵將營安奉,
民國三十四年眾信商議建廟供奉,遂募款擇吉現址創造青田寺 。
青田寺相傳溯自清朝道光年間(大約一百多年前),
由本市田仔(即現在朴子市第二市場附近)善信郭賀、郭卻、
郭遠等人前往六甲赤山兒恭請觀世音佛祖香火,然後雕塑佛神像輪流在家奉祀。
直至民國初年郭家始建佛祖兵將營一座安奉,每逢年中祭典,均藉兵將營地建壇,
迎請佛祖奉祀,台灣光復後,因境民祈安求福者日增,信仰佛祖日篤,
眾信乃與郭家商議建廟供奉,使佛光普照保佑群黎,
遂由郭丁貴首倡募款舊台幣七十九萬八千三百元,擇吉現址,創造青田寺。
青田寺座北朝南、位於五條道路之交叉口,地理位置奇佳。自建寺後,由於佛力廣大,
顯化無比,故每日來往車輛絡繹不絕,人潮熙來攘往,卻能保境安民、人車平順,
縱偶有車禍發生,亦未造成喪失生命之憾事,如以凡有有祈求,必得感應,
因而全省各地善信感受神蹟,前來膜拜祈福者,終年不斷。
青田寺現為木造平房建築,創建迄今己歷經近五十年,樑柱多處蛀穿,屋面略成傾斜,
加上民國八十二年南通路拓寬,寺旁廊廡被拆除,寺身失去依倚,結構安全堪慮,
而且原有空間狹隘,信眾來寺參拜,屢受摩肩接踵之苦,為此,本寺乃有決議進行募款,
改建為鋼筋水泥建築,以新寺貌,廣怖神恩。總工程費預計為新台幣二千萬元,
目前正在募款中,尚望各地善男信女踴躍捐獻,俾新寺廟早日完成。
嘉義縣民雄鄉下洋仔南海觀音殿
下洋仔南海觀音殿
地址: 嘉義縣民雄鄉下洋仔1之4號
電話: 0909 123 561
嘉義縣民雄鄉大士爺廟
大士爺廟
地址: 621嘉義縣民雄鄉中樂路81號
創建年份: 1923年
電話: 05 226 1464
大士爺廟,是位於臺灣嘉義縣民雄鄉中樂村的廟宇,主祀大士爺,為嘉義縣三級古蹟。
大士爺廟現有建築重建於日治時期大正12(公元1923年),合祀了4座廟宇的神明,
主祀觀音大士、陪祀十八羅漢,後殿奉祀慶誠宮媽祖,而左右配殿則分祀開漳聖王及開臺聖王。
大士爺廟是臺灣主祀大士爺之罕見廟宇,為臺灣第三級古蹟,位在嘉義縣民雄鄉,
是民雄主要信仰中心,主祀大士爺。
每年農曆七月廿一日至廿三日是大士爺廟的年度盛事-普渡祭典,
三天祭典起源於早期「打貓街」農曆七月份的「頂街大士爺普」、
「下街大士爺普」及「下街童子普」之亡魂普渡活動而演變至今。
台灣清治時期,打貓庄鄉民昔時常因地域觀念,
北港之泉州人與民雄之漳州人為細事而發生分類械鬥,乾隆時尤烈,雙方死傷甚眾,
乃舉辦中元普渡超渡亡魂,1797年,立中元普渡大神大士爺之廟宇以奉。
另說,乾隆時本地惡疫流行,死傷無算,觀音大士於中元節化身鬼神出現,
從此消災去疾,鄉民立廟以誌之。
民間亦有傳說如下。嘉慶君遊臺灣時,見此庄有山風水如筆架,
乃歎曰:「豎筆架出天子,倒筆架出大士」
(意思是本山因為風水如倒著的筆架,將來會出現偉大的士人)。
言畢,本山山神戎裝顯靈,跪謝曰「蒙殿下金口,晉封大士,小神拜謝。」
(山神假裝會錯意,顯靈感謝嘉慶君封他為「大士」神),
故民間尊其神為「大士爺」,建廟以祀之。
大士爺廟於臺灣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7.1級大地震央損毀,
至大正12年(1923年)進行重建,震災中打貓庄其他廟宇也遭毀損,
遂同祀開漳聖王於左配殿,開臺尊王於右配殿,天上聖母於後殿。
但受限於日本殖民宗教政策,只好以「慈濟寺」名義復建,
至解嚴後之1987年才恢復原來廟名。
1999年天上聖母移駕至重建之慶誠宮,大士爺廟後殿改祀三寶佛。
921大地震,以及同年10月22日之6.4級大地震央,大士爺廟遭受嚴重損毀。
雖未倒塌,但樑柱皆嚴重變形,因本廟為縣定古蹟,乃於政府監督下重建。
重建期間,整建本廟對面原表演舞台,供本廟原奉祀眾神明暫時駐蹕,至本廟重建完成為止。
於2005年,亦即乙酉年農曆10月25、26日,大士爺廟舉辦入火安座大典。
於農曆10月23日午時,輦轎及獅陣入廟完成清潔、洗淨、封爐及關廟門,
24日豎燈篙三支召告五方鬼魂準備餉宴。
普渡場起始處架設法壇,由法師發奏韋馱表章,通知南瞻部洲諸位神祇及好兄弟、
請諸佛登壇、安三界﹙協助管理孤魂野鬼﹚、誦經超渡;
觀音大士化身大士爺長二呎二,由林欽彬道長開光點眼,隨後移駕普渡場端末,設香案祭祀。
開香儀式於25日13時舉行,由何坤澤董事透過擴音器引導各區義工同時點燃香火正式開普,
並備三牲敬果至福權昇化場祭拜地靈公,法師開宣三昧水懺全卷經文、
獻午敬供養好兄弟、諷誦金剛經、巡孤筵、鬧座坪,
並祈求信士家門吉慶、大小平安、添丁發財、國運昌隆。
晚上18時普渡結束,等恭送人員抵達即將大士爺送進火化場,完成祭拜儀式後,
由許英訓董事長率先點燃恭送大士爺火化昇天。
農曆10月26日3時30分,開廟門三座輦轎﹙大士爺、觀音佛祖、天上聖母降駕用﹚,
迎請神像人員於前三天開始齋戒,現場備符水淨身,信士穿好義工服、纏繫紅腰帶,隨時待命。
起駕後入廟依序為主香爐﹙由值年爐主奉迎﹚、觀音大士、新烘爐茶壺、
其他神像﹙主神像必須是屬龍或虎才能搬動,其餘神像也必需是非沖煞年齡﹚,
所有人走過七星爐﹙淨身、制煞用意﹚。
凌晨5時開廟門,文官﹙陳明文縣長﹚、武將﹙縣警局長胡木源﹚隨侍兩旁等時辰到來,
起駕轎腳喊「進」,文武官撕封條,一股靈氣吹入,廟門自然打開。
入廟後,由縣長主持觀音石像揭幕式,獅鼓陣同慶歡騰,等跨過大香爐的所有神像安奉定位,
董事長點燃琉璃燈;清晨6時開放一般信眾進入參拜。
大士爺廟正殿上桌供奉鎮殿大士爺、善男童女伺兩側,外出觀音大士旁為韋馱菩薩、伽藍菩薩,
兩旁奉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中桌為關聖帝君,關平太子、周倉將軍分立兩側,下桌為彌勒佛等,
兩側面牆安放降龍尊者、伏虎尊者等十八羅漢。
後殿中央安置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合稱「三寶佛」,
下桌放佛母及地藏菩薩,兩側神桌分為文昌帝君及玄壇真君。
右廂房祀「開漳聖王」及掌令、掌旗兵將,房外有站立觀音大士石像及許願池;
左廂房祀「開臺聖王」及部將,另新建小廟供虎爺公進駐。進門右側豎立二次大戰砲擊時,
「彈片」化開飛插入樑,保護信徒免除災厄的受創痕跡,是神蹟顯靈的證明。
9時30分團拜儀式開始,最後儀式由縣長恭讀疏文,
啟奏上蒼入火安座大事及與典人員,禮成後誦經團誦經禮佛。
目前的大士爺廟坐西南朝東北,是一座三進三開帶左右廊道的廟宇建築,
因歷年不斷增修,可見不同時期工法。前殿外檐裝修為石雕牆堵。
左右山門(配殿門)為鋼筋混凝土造,歇山燕尾翹脊屋頂,
左山門額題「開漳聖王」,右山門額題「開臺尊王」(國姓爺)。
正殿左右山牆面配祀十八羅漢,舊有的神像於1990年代遭竊,現神像為後來添置。
大士爺本無神像,信徒為祭拜方便與精神寄託,乃塑像一尊奉祀。
惟至農曆七月,會以紙糊大士爺奉於正殿,於農曆七月廿一至廿三日間現身三天,
民雄鄉東榮、中樂、西安三村進行祭典普渡。
祭典最後將紙糊大士爺神像連同其他的山神、土地神等紙糊品,火化升天,
象徵大士爺將眾家好兄弟帶返地府,讓地方恢復平靜。
近年來由廟方與公家合作,於該段時間舉行民雄大士爺文化祭,慶讚中元普渡。
2006年廟方獲得神明同意,著手雕刻大士爺神尊,並將神尊請到大殿正位奉祀。
根據民雄大士爺廟常務董事許錦棟指出,大士爺廟主祀神明觀音大士化身的大士爺,
兩百多年前建廟時就沒有神尊,廟方一直保持這個傳統,
每年僅在七月普渡大典時,以紙糊的大士爺神尊現身三天,繞境遊行後火化「升天」。
多年來遊客和信眾到大士爺廟參觀時,都會問到大士爺的長相,
許錦棟有意塑造大士爺神尊,但寺廟耆老們都表示反對。
終於在最近神明透過乩童起駕時,他特別詢問到神像入主問題後獲得神明允許,
也讓耆老們信服同意,才有了這項計劃。
許錦棟表示,很巧合的是彰化道長林欽彬送來木雕大士爺軟身神像時,
另有名寺廟藝師也送來紙糊的大士爺,在神明指示要木雕神尊後,
大士爺廟廟方已經把大士爺神尊「扶正」,請到大士爺廟大殿正中的大位奉祀。
大士爺普渡祭是民雄鄉中樂、西安、東榮三村的宗教盛會。
大士爺、民雄鬼屋、柳相士被譽為「民雄三寶」。
此祭源自乾隆年間,因常發生泉漳械鬥,雙方議和後商定於七月間為死者超度。
但漳州與泉州人不願同時祭拜,又當時並無建廟,耆老乃以祭場為中心,
住東側的庄眾以農曆七月一日起三天舉拜稱為「頂街大士爺普」的祭祀,
住西側的庄眾以七月廿一日起三天舉行稱為「下街大士爺普」的祭祀,
兩者統稱「大普」,各行其是。
後來增加月底的小普,又稱「囝仔普」,
是相傳大普時擺普渡祭品的孤棚傳出小孩子的嬉鬧與哭泣聲,一些小孩有被沖煞情形,
法師認應另予祭祀,而定月底前一日為「小普」。
頂街、中元、下街、小普供祀之紙紮物有別,擺置地點也不同,
除下街外僅擺男堂、女室及觀音亭,小普的大士爺紙紮神像則是童稚臉。
戰後初期,政府推行節約拜拜運動,
鄉長何甘棠乃將這些祭祀統一於下街的七月廿一日起三天舉行。
這三日,廟宇周邊夜市攤商會有多家攤販專賣雨具,較普遍講法是祭典期間必會下雨,
廟方說應是業者為吸引人潮所衍生的說法。
普度為水陸兩路大普度,陸上孤魂有燈篙指引,水中孤魂則由水燈接引。
主要普度單位有五個,合稱「五大柱」。
廟董許錦棟表示,大士爺像採坐姿、手持四角形旗、頭頂有觀音大士圖像,
藍色臉、紅色長舌頭,先置民雄國小禮堂,等待農曆七月二十一開光,
坐鎮法會會場時,此紙像會不斷點頭。
隨大士爺紙紮神像同時擺設的紙紮物,有翰林院、男堂、女室、三界亭、觀音亭、山神、土地神等。
水燈施放地點為文隆村鴨母坔,文隆橋畔。
祭畢之當天深夜子時,以三天來信眾所拜拜的冥紙,堆積於曠地點燃後,
將大士爺紙紮像及翰林院、男堂、女室,連同隨護的土地、山神一併焚化。
火化地點為中山高速公路民雄交流道附近。
2000年代初,在許英訓建議下,廟方恢復中斷數十年的囝仔普。
廟方會採買玩具、糖果餅乾做為祭品,囝仔普結束後,送給鄉立托兒所、幼稚園孩童。
嘉義縣民雄鄉慈雲亭
慈雲亭
地址: 嘉義縣民雄鄉西昌村竹子腳1號
電話: 05-2263148
創立起始年: 1812
慈雲亭的創建緣起,相傳是乾隆年間笨港有一位和尚,請石觀音菩薩尊像入諸山(現嘉義),
途經此地時值中午,為避暑在茂盛竹下休息,但要離開時竟請不動尊像。
莊民就懇求將菩薩永駐此地保佑莊民,並恭建臨時亭奉祀,由和尚號稱曰「慈雲亭」。
後於嘉慶十七年間(1812)重建,代有重修,至明治三十九年(1906)大地震廟宇全倒,
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重建。
民國五十三年(1964)震災,又受毀損,村民先建竹造亭奉祀,
後於民國六十年(1971)破土興工,翌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舉行落成興禮。
慈雲亭佔地一甲多,除了寺廟的主體建築外,闢有公園,
另外還提供建地給政府蓋社區活動中心,和守望相助巡守隊的辦公處。
慈雲亭的年度法會有農曆正月十五日的繞境活動,當日有拜拜,
並請道士來主持安五營的儀式。
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當天新港的誦經團會來誦經,晚上拜拜,請信徒吃壽桃、壽麵。
四月二十六日,五谷王爺聖誕,當天有作布袋戲,五月十三日關聖帝君聖誕,當天作布袋戲。
七月初四、五是大士爺普度,從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拜拜,作布袋戲、歌仔戲。
十一月的謝平安法會,日期不一定,當天有請道士來主持拜拜的儀式,
拜拜完後擲筊決定下一任的頭家爐主。慈雲亭原本是六保
(六村:溪口鄉的本廳、民雄的菁埔、社溝、双援、西昌、新港鄉的西庄)的公廟,
但現在只是西昌村的庄頭廟。其組織是管理委員會制,一任四年。
廟裡的主要收入是收丁錢。
慈雲亭的觀音佛祖是罕見的石觀音,迄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嘉義縣民雄鄉觀音禪寺
觀音禪寺
地址: 嘉義縣民雄鄉寮頂村3鄰67號
電話: 05 226 2364
創立起始年: 1661
原南海普陀山,觀音佛祖,大慈大悲處處化身,普渡眾生。
於永曆十五年辛丑年四月八日(西元1661年)至今參百肆拾柒年。
鄭成功進軍登陸安平,至翌年十二月進伐中北部,有一位漁民,名喚開山隨行,
來至打貓堡(現在民雄下寮)寮仔部經過時,突然開山所擔之葉籠擔索一時斷落,
擔後擔起索又再斷,莫名其妙,忽想籠內有一尊觀音佛祖,佛祖愛定居此地保祐黎庶之感,
開山隨再佛祖前,拿二個古錢,憑佛祖指示。佛祖連應三杯,
當時開山將佛祖像,安置此地草築一間竹屋,命名觀音亭。
開山師在此修行,晨暮拈香禮拜。佛祖顯化十方善信踴躍前來參拜。
未完,資料努力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