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虎尾鄉虎尾寺

 

 

 

虎尾寺

地址: 雲林縣虎尾鎮民生路48號

電話: 05 632 2845

 

 

 

 

 

座落於虎尾鎮和平路民生路與華南路之間的虎尾寺是鎮內唯一的純比丘尼修行道場,

也是一般人所俗稱的尼姑庵,虎尾寺的主神為觀世音菩薩,左右側店分祀地藏菩薩與西方三聖。

本寺建於民國六年為日本憎侶坪井所建,興建主因為怕有人利用宗教活動進行抗日,

為加強日本人控制臺灣的宗教信仰,鼓勵日本憎侶來臺傳道,

以防有心人士利用宗教力量行抗日之實。

虎尾寺創建於大正 6 年由日本僧侶坪井所創,祀奉釋迦牟尼佛,是一座具有唐風日式的寺院。

民國 80 年前後,虎尾寺大力擴建,將原有破損之殿頂全部翻新,同時重建地藏殿,

新築的山門也以改良日本式宮燈又保有中國式的面貌呈現。

在細心的維護下,這座唐風的寺院幾乎沒有重大改變。

 

 

 

 

 

虎尾寺位於臺灣雲林縣虎尾鎮,前身是位於大日本製糖虎尾製糖所(今虎尾糖廠)

廠區內的五間厝曹洞宗布教所,現為虎尾鎮內為一的純比丘尼道場。

 

 

 

 

 

為虎尾寺前身的五間厝曹洞宗布教所(後改稱虎尾曹洞宗布教所)創設於日大正三年(1914年),

主要是用以服務大日本製糖的員工,故設於會社民屋中,兼具俱樂部功能。

而在坪井朴龍於昭和二年(1927年)接任布教師後,

在其奔走下曹洞宗信徒代表會於昭和七年(1932年)向大日本製糖會社借地88坪興建佛寺。

該工程於昭和十一年(1936年)5月動工,同年9月完成,11月9日舉行落成式,

並將此佛寺命名為「虎尾寺」,首任住持為原田泰能。

而在昭和十三年(1938年)左右,虎尾一帶的曹洞宗信徒約有138人,大多是日籍人士。

二次大戰後,當時的住持坪井朴龍返回日本後,由戒淨法師、智妙尼師接管僅剩大殿的虎尾寺,

之後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增建側殿,四十二年(1953年)購寺地500多坪。

戒淨法師於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圓寂後,智妙尼師接任住持,五十八年(1969年)增建地藏殿。

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開元寺監院傳妙法師接任住持,將大殿以外的建築拆除重建,

並宣布虎尾寺為純尼眾的尼寺。

民國八十年(1991年)左右,虎尾寺增築左右廂房、重建地藏殿。

民國八十六年傳妙法師圓寂後,接任之純定師父也於同年逝世,由弟子素慧師父接任。

 

 

 

 

 

由於虎尾寺建於大正九年(西元 1920 年)之前,也就是虎尾命名之前,

因此「虎尾寺」之名是否就是原來的名字就有問題了。

其實日治時期並沒有可以證明虎尾寺創建之初即為「虎尾寺」的相關史料,

現在唯一名為虎尾寺的史料是民國 40 年代的廟宇普查,

然而這份史料的內容過於粗糙,可信度十分有問題。

我們知道 1920 年前的虎尾建設,多以「五間厝」為名,

例如五間厝製糖工場、五間厝驛、五間厝分教場(虎尾國小前身)等等,

就連僅比虎尾寺早建一年的神社,也名為五間厝神社。為何只有虎尾寺獨以虎尾為名,

與歷史發展不符,因此,虎尾寺原名是否為「虎尾寺」,值得商榷。

 

 

 

 

 

陳筵仁先生在「小鎮鬧街隱禪門、古典風華虎尾寺」文中的註解提到,

不知創建者坪井為何會誤植為平井其實,將平井引用到虎尾導覽手冊的人正是筆者。

原因是平井與坪井日文都念做 HIRAI ,前年中元文化節時,

我和另一位作者沈文台先生曾考證各方資料,

當時寺方僅能提供口述而毫無史料可以證明創建者是坪井,

而虎尾耆老們也僅知 HIRAI ,是坪井還是平井沒人能確定。

反而我們在中華民國佛教會的佛寺檔案中及闞正宗著作

《臺灣佛寺導覽〈七〉嘉雲地區》中找到平井的記載。

站在文史的角度,文獻資料在考證上當然優先於口述記憶,

因此才將平井著入導覽手冊中。雖然後來日人長山秀吉來函更正,

但光憑一封信仍無法做為有力史料證據,筆者曾去函再求證,

並希望獲得更直接的相關史料,但至今仍無音訊。

因此,是平井還是坪井現在無法斷定,只能期待有更新的史料來佐證了。

 

 

 

 

虎尾寺創建於大正六年(西元 1917 年),這個答案好像理所當然,

可是這個記載出自何處?如何證明?

一般說法是根據《雲林縣治稿》,

而我們發現《雲林縣治稿》是根據日治時期的官方文獻《虎尾庄治概要》。

根據《概要》中第九項〈社寺宗教〉第二條「布教所」記載:

「說教所創立於大正六年 ... 」此記載的說教所即為虎尾寺。

但是我們不知道這是指佛寺的創建時間?還是設置布教所的時間?

因為虎尾還有一座龍善寺,其原為齋堂,創建於昭和三年(西元 1928 年),

但是日本為了管制宗教信仰,設立布教所,

於是龍善堂於昭和七年(西元 1932 年)被迫改為龍善寺。

在《概要》或《虎尾郡要覽》中,我們發現有關龍善寺的記載皆為昭和七年,而不是昭和三年。

同樣在《虎尾郡要覽》中,虎尾寺卻被記載為創建於大正三年(西元 1914 年),

因此虎尾寺的創建應該有大正三年及六年兩種版本,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一直被忽略,

卻是身為文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注意並應該探討求證的一個重要工作。

 

 

 

 

 在虎尾老一輩(指五、六十歲)的口中,龍善寺是「舊菜堂」,虎尾寺是「新菜堂」,

而陳筵仁先生也在其著作中,花了相當篇幅介紹齋堂。

其實,虎尾寺的最早面貌並不是齋堂,而是道地的佛寺。

根據《虎尾庄治概要》及《虎尾郡要覽》等日治時期文獻記載,

虎尾寺是屬曹洞宗的一支,其經營內容為從事葬議及追悼會等相關工作,

寺廟常駐一名布教師,處理這些相關事務。

至於龍善寺,雖然日本政府將其改隸為真宗本願寺派的佛寺,但仍一直保留其齋堂的形式。

國民政府來臺後,虎尾寺幾經變化也成了齋堂形式的佛寺,

所以人們便將虎尾寺相較於龍善寺稱為「新菜堂」,

其實就創建時間來看,虎尾寺的寺齡比龍善寺多了好多年。

        歷史是隨著史料的發掘累積、探討分析,會越來越翔實,

這端賴所有有志於文史工作的同好繼續努力研究探討。

陳筵仁先生的「小鎮鬧街隱禪門、古典風華虎尾寺」算是拋磚引玉的開始,

相信有關虎尾寺的文史,會隨著虎尾文史風潮愈來愈鼎盛,而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這是一棟獨樹一幟日式唐風的佛教建築,在熙來人往的熱鬧街道上營造出典雅莊嚴的神聖氣氛,

四周及園內草木幽靜風格獨具,四周圍牆採暗紅色石磚所建,

搭配深紅色斜背式屋頂遠處望去就醒目佇立。

寺中比丘尼人數不多卻能將其整理的一塵不染,數目花草井然有紋,

綠蔭蔽天鳥語花香媲美任何景點,不僅是絕佳休憩場所,更是心靈充實的好處所。

創建於一九一七年,屬於日式建築的寺廟。廟裡寧靜乾淨,花木扶蔬、剪裁俐落有致,

在鬧區中特別顯得安詳柔靜。有濃厚中國唐朝寺的風格。

虎尾寺探疑   楊彥騏 著 虎尾寺是虎尾也是雲林的名勝古剎,長久以來一直是虎尾重要的地標。

過去大崙腳季刊未能有機會介紹虎尾寺,頗有遺珠之憾。

這次季刊第八期欣見陳筵仁先生著文「小鎮鬧街隱禪門、古典風華虎尾寺」,

將虎尾寺之美躍然紙上,令人神遊其中。不過站在文史角度來看,

虎尾寺依舊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

 

 

 

 

雲林縣虎尾鎮龍善寺

 

 

 

 

虎尾龍善寺

地址: 雲林縣虎尾鎮新興路103-105號

電話: 05 632 2513

 

 

 

 

龍善寺創建於民國十七年,

肇始由地方信者鍾招治、沈協,二居士發起募捐建立名曰:『龍善堂』,

堂務由鍾、沈二位共同主持,後因法務繁忙,乃聘施萬章居士主持,

其任內興建北室,在日據時代規定寺院應有佈教所,

嗣後聘請開元寺復妙禪師為住持,時改稱『龍善寺』。

任內增建東廂房。民國四十六年復妙禪師圓寂,聘請沈相當為住持兼管理人。

五十二年聘請法融法師任住持,翌年圓寂並同此年任眾修定尼師陞任住持之職。

五十九年住持人及達妙尼師共同籌劃增建齋堂。六十二年新建西廂講堂大樓,

於七十一年五月開工重建佛殿三樓。

七十六年再建東廂樓房,因修定師又兼北港彌陀寺住持,分身乏術,

諸多事務皆由達妙尼師掌理自達妙尼師不幸民國七十七年圓寂後,

剩餘之工程總由當時監院會然尼師陸續進行,增建山門九龍噴水池,

八十七年修定法師圓寂,監院會然尼師陞座住持迨至九十八年殿前庭園造景整個工事竟告完成,

斯也仰仗三寶之恩光,承蒙十方大德之善舉,得幸,寺貌煥然一新,莊嚴瑰麗云爾。

 

 

 

 

雲林縣大埤鄉天然觀世音菩薩

 

雲林縣大埤鄉天然觀世音菩薩(木觀音亭).JPG - 雲林縣觀音寺廟

 

天然觀世音菩薩(木觀音亭)

地址: 雲林縣大埤鄉三結村中埤38號(玄武宮右前方)

電話: 05-5911279

 

 

雲林縣大埤鄉天然觀世音菩薩(木觀音亭)2.JPG - 雲林縣觀音寺廟
雲林縣大埤鄉天然觀世音菩薩(木觀音亭)3.JPG - 雲林縣觀音寺廟

 

 

「天然觀音亭」民國六十七年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就是三結村中埤「玄武宮」建廟落成典禮,

當時庄內弟子要將已枯之大榕樹頭(樹齡兩百餘年)火化成灰,

作為「天宮爐」香灰之用,但是,燃燒當時突見觀音菩薩現身於火焰中,

然後即七星火焰衝上天,當時在場之信徒見狀甚為震異,連忙用水澆熄,

即見這株老榕樹乙燒成高十五公尺高「觀音聖像」,

民國七十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亭興建完成,於此之後,

天然觀世音菩薩經常顯靈降乩,為善信們消災解厄,

因此善男信女都紛紛前來上香許願祈福。

 

 

雲林縣大埤鄉天然觀世音菩薩(木觀音亭)4.JPG - 雲林縣觀音寺廟
雲林縣大埤鄉天然觀世音菩薩(木觀音亭)5.JPG - 雲林縣觀音寺廟

 

 

雲林縣大埤鄉三結村民奉祀的觀世音菩薩神像,是該村一棵樹齡達200多年的榕樹燒毀後,

枯枝狀似觀世音菩薩,信徒立廟奉祀;

近30年來枯樹根部已腐蝕,上方的觀世音菩薩神像仍屹立不搖,民眾嘖嘖稱奇。

該尊天然觀世音菩薩位在三結村中埤部落的玄武宮右前方,玄武宮主委蔡幸男指出,

民國67年時玄武宮前道路要鐵柏油,當時柏油須現燒,

因此負責的工人於現在八角觀音亭的一棵200多年的榕樹下燒柏油,

火勢不慎延燒到榕樹,枝葉掉滿地,當年木材很欠缺,

村民撿起來卻不敢帶回家燒,全部擺在榕樹根旁。

蔡幸男表示,同年底玄武宮改建完成,因找不到天公爐的香灰,

村民討論後認為該棵老樹已枯死,又位在路中央,

決議將枯樹燒毀作為天公爐的香灰,樹下好幾牛車的枯枝葉,

又淋上柴油,火勢猛烈,說也奇怪,火竟然從上往下燃燒。

67歲的村民黃義村回憶說,焚燒老榕樹時他正好在一旁的稻田工作,

突然看到一具火球從老樹頂端衝出來,

隨即聽到村裡有人高喊火焰中有觀世音菩薩神尊,大家趕緊把火撲滅,

上方被火燒得焦黑的部分竟出現狀似觀世音菩薩的神像,

且根部完全沒有被火燒過的痕跡。

村民嘖嘖稱奇,在原地興建八角觀音亭供信徒上香祈求,

道路也因觀音亭改道,蔡幸男說,他每個月初一、十五都會進入觀音亭,

繞過神像的蓮花座整理香油箱;近幾個月來進入都覺得空間變窄,

還以為是自己變胖肚子變大,但體重又沒變重,

日前才發現原來是蓮花座龜裂嚴重,雇工開挖驚覺整個樹的根部已嚴重腐蝕,

幾乎空心,神像卻沒倒塌。

2007-10再雇工將觀世音菩薩以鋼索吊起,鋸掉腐蝕的根部,

重新鋪設水泥蓮花座。

 

 

雲林縣大埤鄉天然觀世音菩薩(木觀音亭)6.JPG - 雲林縣觀音寺廟
雲林縣大埤鄉天然觀世音菩薩(木觀音亭)7.JPG - 雲林縣觀音寺廟
雲林縣大埤鄉天然觀世音菩薩(木觀音亭)8.JPG - 雲林縣觀音寺廟
雲林縣大埤鄉天然觀世音菩薩(木觀音亭)9.JPG - 雲林縣觀音寺廟

 

 未完,資料努力更新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乾清宮 的頭像
    乾清宮

    乾清宮

    乾清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