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觀音(寺)廟
台東市東禪寺
台東市東禪寺
地址: 台東縣台東市和平街115號
電話: 08 932 3688
東禪寺,位於台東市和平街,由於鄰近道路逐漸拓寬,和平街窄仄一如新闢市區的巷弄。
清光緒十年,此地卻是緊鄰鎮海後軍中營的營址所在地;時提督為張兆連。
據東禪寺開基了覺禪師所立「開山歷紀碑誌」上所言,
光緒十四年六月大莊變起(見天后宮說明),
寶桑莊四週六百餘里八十餘社齊集圍攻孤營,因水源被奪,掘井無泉,
張兆連乃焚香禱祝,求觀世音解此厄難,軍中信奉媽祖聖母者皆同聲訴願。
禱畢,乃飛擲器皿祈求顯示靈異,若飛皿下破,則軍營可保,掘井有望。
果然,飛皿落地無損,于飛皿落地處掘井得泉,軍心乃大振,續堅守待援;
又十七日糧食盡絕,叛者縱火焚營,張公聚眾禱告觀音、聖母曰:
倘蒙顯靈庇佑,解厄平亂,當建一寺宇,前殿祀聖母,後殿奉觀音,以答謝洪恩。
發願畢,張公默念觀音聖號,軍眾亦向聖母禱祝,頃刻風靜火熄,
援兵亦不久乘海輪至,得以解圍破敵。
光褚十六年,張公乃如前所許願,於顯靈處建天後宮,前殿祀聖母,後殿奉觀音。
日殘時代,天後宮改運於仁愛裡現址,原址乃淹沒無陣。
唯此一段因緣與今天後宮碑文所說略有出入。
東禪寺開山祖了覺禪師,原籍新竹,幼居池上鄉錦園村,稍長於基隆月眉山習佛法。
廿二歲至日本京都就讀佛學院,廿四歲由全明和尚為其剃度,並從京都永平寺天山和尚習法,
永平寺至今有七百多年歷史,屬禪宗曹洞一脈,為紀念源流,故今寺名之上加「永平山」三字:
而丁覺禪師於卅八歲時曾至大陸鎮江金山寺曹洞祖脈所在從太滄老和尚受比丘菩薩戒。
了覺禪師於民國三十一年回台,在池上附近山中靜修,依其所立碑誌之言,
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於禪定中見觀音妙相,諭其重建東土傳佛心印道場,二十五日台灣光復,
二十八日其剃度師全明和尚入山促其下山弘法,而在台東市覓得此觀音曾顯聖舊地為建寺基地。
乃向縣府租地,並賣故鄉私產興建磚造並木頂結構佛寺,民國三十五年三月寺成。
唯至民國四十年因大地震,寺宇倒塌,惟有設法重建。
民國四十五年,了覺禪師再賣私有煙圃,惟仍下足,乃有勸募之舉,得信眾支持,
逐步重建,但仍無法竣工。
民國五十五年,以房屋向區合會貸款八萬,五十六年十一日終於得將觀世音菩薩安座;
但要到六十年九月全寺規模始具,然以經費未足,
觀音殿上曾原計畫建大雄寶殿以祀三寶佛,迄今未能如願。
東禪寺弘法,特重禪悟,對於世間諸分別相助著力勘破;
現任主持亦光禪師,以為持戒,或戒相、或戒性,後者是本,而不必執著名相。
東禪寺斜對門即台東天主堂,玄光禪師與神父為知交,並曾至天主堂示修女禪坐之法。
慈悲與博愛,共生安養,同圓種智,樹立東禪寺特立的風格。
玄光禪師一秉隨緣隨喜的態度,其弟子中也有基督徒者。目前沒有寺方獨力推動的救濟活動,
但設若沸、道、天主、基督諸宗教機構有推行慈善助人工作,則參與捐肋。
永平山東禪寺位於市塵,沿街走來,見不到宏偉寺門,然而一入寺中,
則古鐘舊碑、素樸建築,簡單陳設,頗見清幽,
亦可供人細思五十年中寺院舊事,甚或台東舊史。
資料來源:http://163.28.10.78/content/local/taidon/fuhin/tem/tdc23.htm
碑碣原文
蓋聞東臺有觀音菩薩顯靈之最初古跡聖地,亦即本寺現址是也。
其事躊沿起於光緒十三年,張公月樓統領鎭海後軍駐紮後山(今之東臺),平撫土番,
軍營座落實桑舊地(今之臺東鎭)。
戊子年六月,大庄番變,六百餘里八十餘社番齊集埤南圍攻孤營。水源被奪,掘井無泉;
軍民恐慌,徬徨無計。 張公自幼虔誠信佛,即焚香禱告觀音解救厄難,軍中信奉聖母者皆同祈禱。
禱畢,用飛擲皿器祈求顯示靈異;若飛皿落地不破,則軍營固保、掘井有泉。果然飛皿墮地 無損,
繼在皿器著地處,掘井成泉,軍心大振,堅守待援,歷時十七日,糧食盡絕。
叛番更縱火焚營,風助火勢,烟焰連天,勢極危殆。張公乃率眾當天誓愿,禱告 觀音與聖母曰:
「倘蒙顯靈庇佑、解救厄難、平治後山,決建寺宇,前殿祀聖母,後殿奉觀音,以答洪恩。」
愿畢,虔誠默念觀音聖號。頃刻,風靜火熄,來援救兵 亦不久乘輪抵達,破敵解圍,蕩平叛亂。
光緒十四年於禱愿顯靈處(即本寺現址)建天后宮,前祀聖母,後奉觀音,以遂誓愿。
光緒廿一年日寇侵佔臺灣,寶桑改名臺東,該宮被拆遷建仁愛里,原址漸趨荒蕪、淹沒無聞。
迄本寺興建,始將東臺最初古跡保存,此乃本寺古跡之由來也。
本寺開山【一覺了然】禪師,原籍新竹,遷居臺東錦園村成長;
自幼聰慧,六歲喪父,依母王氏撫育,十三歲皈依三寶。
廿一歲丁丑年春,遠渡扶桑沉研佛法;佛學院 畢業後,進修僧堂佈教師及格。
庚辰年廿四歲,依日高僧俊學全明和尚剃度,
同年又依指洞宗釋氏傳下九十代白龍天山和尚續佛慧命。
辛巳年春回臺弘法,時值世 亂,遁隱深山 修習禪定,苦行三載有餘。
民 國卅四年十月十五夜子入定中,見觀音妙相顯現諭曰:
「臺灣即將光復,希將東臺古跡廟址討回,重建東土傳佛心印道場,
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永存古跡。」
果然 同月廿五日臺灣光復,廿八日日僧全明和尚訪入深山,促禪師下山弘洪利生。
禪師為奉行觀音法諭,遂往臺東探查古跡,覓得後,即向縣府租用,
並賣却梓里私產值 伍拾萬元,獨資興建永平山東禪寺。
竣工後,不幸於民國四十年冬遭大震災倒塌。
禪師于卅九歲乙未年冬,再依大陸鎭江金山寺住持太滄老和尚受比丘菩薩大戒。
民國四十五年秋,賣私有佃圃值拾陸萬元,重建東禪寺。
因工程阻難重重,改為募建;惟緣法難求、籌資有限,未克完工。
民 國丙午年春,再將私有房屋向區合會設定貸款捌萬元,繼續工程。
其間獲曾錦汶大護法始終恒常擁護,林楙樟大居士奉母言諭鼎力護持,陳金耀、
王萬福 居士等列表芳名,及未肯列表十方大德善信經常協助;
暨本寺第一代監院普妙師,不惜辛勞為寺殉職,永存舍利奉安銀塔之恩功;
第二代監院玄化、玄煌二師勤苦托 鉢,與知客玄安師多方勸募,合力修建圓通寶殿完成。
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四日 ,奉尊觀音菩薩安座,遂行觀音諭示心願,東禪寺因綠由此顯矣,
以為紀誌。 民國己酉年 曹洞正宗八十五世 智芳宗山 敬錄。
以上碑文,記載了台東永平山東禪寺的建寺始末,也提到了舊台東「大莊番變」的歷史。
東禪寺的前身,即是台東天后宮。 在清末民初,來台墾荒的先人們,
大多是觀音與媽祖融合在一起的信仰方式。
雖然現在在中華路的天后宮(民國十九年遷移至中華路現址)的建廟碑文中,
同樣提到張月樓張提督的這段歷史,但只寫到當時是向聖母祈求,未提到向觀音菩薩祈求;
不過從台灣其他許多媽祖廟,常可見到其建廟歷史中,也常有「前祀海神聖母,
後奉觀音大士」的敘述,在加上媽祖本身也是信仰觀音的原故,
可以知道張月樓向觀音祈求的這段歷史,應是可信的。
而「大庄番變」的起因,與其說是原住民與漢民族的對立,倒不如說是「官逼民反」的狀況;
因為其起因乃是花蓮瑞穗(古稱水尾)撫 墾局的雷福海,徵收賦稅過於嚴苛,
與花蓮富里的劉添旺發生爭執,並拘辱其妻母。
所以劉氏乃結合原住民村及部份客家庄連合起兵,先滅了水尾的軍營,
在一路從 花蓮打到台東的軍營總部這裡。
當時整個台灣東部花東地區,僅有一旅軍隊駐守,所以劉氏一大群聯軍,可說是勢如破竹。
參加的人員裡,不只是原住民,亦包含部 份客家庄的人員,
所以應該是定位為「官逼民反」的事件。
雷氏苛賦過錯的反撲,應止於雷氏一營被殲滅,即應停止,過不應及台東的提督軍營。
所以危難之時,因信仰堅固力,菩薩顯聖保佑,使事件不至繼續擴大,
造成更多無辜人命的死傷;由此可知,東禪寺為觀音顯聖之地,
乃福佑台東之地,實是真觀音道場也!
誠 所謂:佛法從西來,播傳菩提之等流於迷執心識之間;
人無分種族,具足佛性之面目於頓歇煩惱之時,以是漢土禪法由天童如淨傳衣缽於永平道元。
師公一覺禪師深 研於永平之林,肩斷三根戒尺於禪堂,頸橫一只鋒刀於雪鄉,
由真實勘破生死之迷關,達金剛無為本性之境地。
悲願宿現,啟建東臺傳佛心印道場,廣渡十方迷途之 眾;慈心油然,更奉金山菩薩菩提教法,
返溯東土禪法之源,並兼受基隆月眉與大陸鼓山之梵韻。以菩薩圓頓之戒而一心莊嚴總顯威儀,
所示現之總總神通與調伏蠱 毒咒術外道之事跡不勝枚舉,廣為地方所流傳。
東禪寺創建的初期,來往的人多有佛教界長老如慈航法師、章嘉活佛、甘珠爾瓦仁波切等等之輩。
而廣欽老和尚雖與師公未認識,亦未通過電話,
但其弟子中有人曾開口謗言:「一覺法師有呷肉,茍娶某…」,
話還沒說完,廣老馬上喝止他,命他立刻搭車至台東向一覺禪師懺悔。
其弟子半信半疑間,以師命難違而前往,才踏入山門,便見老禪師坐於長廊之尾,其趨上前問 說:
「厝外風涼,老法師奈坐在這?」,禪師答言:「我知你要來,我在等你」,
其僧立刻攝服並表示懺悔,禪師則輕鬆以對。
師公一覺禪師曾言:「菩薩為利眾生,常於破戒因緣中行菩薩道」,
其智之深,非我煩惱無明未盡之輩所能臆測。其荼毗之時,
虹光化天如閃電般交錯之由火化處直衝上天,現場眾人皆親見之,其非大菩薩僧而為誰乎!
台東市海山寺
海山寺
地址: 台東縣台東市中正路88號
電話: 08 932 8355
海山寺,是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的佛寺,在二十世紀時贊助紅葉少棒等台東棒球運動,
也曾是炮炸寒單爺的舉辦方。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受吳泰安事件牽連,第四代住持入獄身亡。
台東海山寺位於台東縣台東市中正路上,是東台灣歷史最為悠久的佛教勝地,
原名為『觀音祠』,因為背山靠海故改稱為『海山寺』,
寺中的三中大佛-釋迦牟尼佛、阿彌佗佛和藥師佛是從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珍貴歷史文物,
另外旁祀伽藍菩薩、韋馱菩薩、地藏王菩薩,是當地的佛教祭祀中心。
台東海山寺緣起於清朝同治13年(西元1874年)
南路理番同知袁聞柝蒞東就職且隨行奉請一尊觀世音菩薩,
到達台灣東部後便在這裡興建一間小祠奉祀之,因此初名為觀音祠,
但在清朝光緒19年(西元1893年)受到強力颱風的摧殘,後來由大陸的移民徐貴通、
陳妙哉、吳勳曹、張之遠以及陳貴章等人發動創建觀音祠的活動,
終於在光緒25年(西元1899年)完工,便重新命名為海山寺;
在西元1951年海山寺受到地震的摧毀,又開始了重建工作,
才成為今日氣派儼然、十分莊嚴的外觀。
清治時期
寺方表示原先為觀音祠,為同治十三年(1874年)所建。
慈怡法師主編的《佛光大辭典》記載為光緒元年(1875年)。
林德林則表示創立時間不詳、寺方也無石碑可參考,只知道是清治時期。
觀音祠過去位於現今的台東市立游泳池一帶,靠近海岸線。
胡傳每逢初一、十五就會至觀音祠、土地祠、天后宮與昭忠祠廟巡香,
並記錄在他的日記、《台東州采訪冊》。
後來此祠被颱風吹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居民捐資重建,
並取其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改名為「海山寺」。
乃重建於現址的土地祠,原來的主神從福德正神變成觀音大士,後來又增祀關聖帝君。
過去海山寺並非由出家人所住持,直到1928年,吳普明托缽駐錫於此,
其師月眉山靈泉寺德韞法師(何德韞)成為此寺第一任住持,此後擴大建設。
1934年3月,林德林來東臺灣宣教,記錄海山寺,記下正門柱聯寫「癸丑年夏六月重修」、
此寺主祀觀世音菩薩、左畔祀關帝君、右畔祀土地公。
王養源來台東參觀,寫下描寫漢、原住民文化交會的十三首竹枝詞,包含此寺。
1941年,皇民化運動興起,一次,警務課長井野邊招集臺東市紳在臺東天后宮開會,
主張廢除台東所有寺廟,改成神社。首先被問的南醫師是原住民,表示贊成。
第二位陳姓士紳是基督徒,也表示贊成。第三位「台東三賴」之一的賴金木說廟宇是眾人所有,應問眾人。
第四位吳金玉則答至少保留天后宮與海山寺,因為是民眾的信仰中心,
而且戰爭方殷,為安定人心,廢廟不宜。於是,兩寺廟皆得以保存。
台東市龍鳳佛堂
台東市龍鳳佛堂
地址: 台東縣台東市博愛路506號
電話: 08 932 4437
民國六十二年完成左前方之龍鳳寶玉塔,主祀地藏王菩薩,金碧輝煌,氣勢凌宵,
龍鳳寶玉塔為保存民家骨灰之用,全塔共有八層,亦採八面建築,樓梯鐵門深鎖,禁止遊客進入。
台東市鯉魚山龍鳳佛堂 一樓大殿主祀 常山趙子龍公 二樓大殿主祀 觀世音菩薩
佛堂於1968年開挖地基時,曾挖出史前文物。
此處所挖掘的石器文物,與在南王里發現的卑南文化遺址出土文物相似,
由此可證明鯉魚山在史前時代就有人類居住。
鯉魚山遺址最初由於興建龍鳳佛堂整地時挖掘出新石器時代之文物而得名,
其挖掘出土之文物有陶器類有陶蓋、缽盆、罐、陶環、陶槌、紡輪等,
石器類有斧鋤形器、石刀、石鐮、石杵、雙刃器、錛鑋形器、細長尖器、玦等。
而遺跡類方面,除了挖掘出石板棺外,另有板岩石柱及板岩石槽等遺跡出土。
透過從鯉魚山遺址所出土的陶器、石器、石板棺、板岩石柱及板岩石槽以及文物堆積方式的比較,
確認鯉魚山遺址在其文化類緣上屬於卑南文化,而根據鯉魚山遺址挖掘中所發現的,
陶片與板岩參合,出土數量不少的陶把、罐口緣帶弦紋以及陶容器多帶圈足等等的跡象顯示,
鯉魚山遺址與卑南遺址中、晚期文化相近並且與鄰近卑南遺址有密切的來往關係。
根據卑南遺址、漁場南遺址所測出的絕對年代,
推測鯉魚山遺址史前文化的相對年代約距今2500到2300年前,顯示鯉魚山早期就有人類活動之跡象。
目前鯉魚山遺址已停止挖掘,並且已出土的文物保存在龍鳳佛堂一樓的古文物展示室中。
位於台東市鯉魚山的風景區內,尚有龍鳳塔和觀音亭、龍鳳塔高8層,素有台東市風景地標之美譽。
塔後山麓,曾於原址挖掘出距今三千多年新石器時代的卑南文化遺址史蹟文物,
亦可證明鯉魚山在史前時代早有人煙。在此挖掘出的文物,目前存放於佛堂的右側,以供民眾參觀。
龍鳳佛堂沿革,乃起因於台東市博愛路現易名為東凌宮的覺善堂,主神 關聖帝 君降乩指示信徒,
於民國四十九年,由信徒捐資並籌組興建委員會,乃推舉台東聞人經營山林貨運的林錦泉擔任主委,
吳江祥擔任副主委、委員鄭裕新(興國里長)負責工程監造及設計。
委員黃和順、李欉、邱魚、蔡清源、蔡福、蔡添財等人規畫推動。
佛堂一樓祀神有趟子龍、中壇元帥,佛像莊嚴,香煙缥瞄緲。佛堂二樓大雄寶殿供奉主神觀音。
二樓左側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在堂右側有供香客投宿的禪房。
二樓左右兩側有石棺的陳列室,經佛堂妥善保存,隨時供遊客觀覽。
在民國五十七年開挖佛堂地基時,挖出石棺及石器文物,
由台大考古人類學系 宋文薰 教授率領學生前來挖掘研究,除部份攜回台大研究外,
其餘交由佛堂保管。在此挖掘的文物,與在南王里發現的卑南文化遺址出土文物相似,
亦可證明鯉魚山在史前時代早有人煙。
傳說中的鯉魚山是由兩尾魚組成,而且晚上還會移動,
後來藏於山中的金銀財寶被荷蘭人挖走,留下現今鐵道旁的兩個大山洞,
也就是魚眼的部份,鯉魚失去了眼睛也因此被固定在原地了.
鯉魚山的地質構造為卑南角礫岩,高約75公尺,是台東市區的重要地標,
晴空萬里時可遠眺蘭嶼及綠島。
鯉魚山原名「鰲魚山」.四面空闊,與他山不相聯屬,
有如鰲魚(傳說中海裡的大龜或大鰲)出海面,張首露脊而掉尾。
山雖不高卻頗秀麗.大海環繞其前,頗足讓登臨者豁心目也,
今名鯉魚山,乃因其外形又似鯉魚而得名。俗稱卑南山,
其名起自卑南街,馬蘭社阿美族人則稱之為鯉魚山。
台東縣池上鄉慈善堂
慈善堂
地址: 台東縣池上鄉14鄰51號
電話: 08 986 2660
慈善堂佔地廣闊,建築雄偉,前後二殿,中間有放生池。前殿供奉觀音菩薩及阿彌陀佛;
右為救世壇,供奉太祖及泰國銅雕釋迦佛像。
太祖原稱阿立租,是西拉雅平埔族的祖先信仰,無神像,以壺代祀之,
又稱矸仔佛,都供奉在神案下或牆角邊,也稱為壁腳佛,
慈善堂的太祖較為特殊,據稱奉神諭被觀音菩薩收為部下,協助其救世,故供在神桌上,
仍是以陶壺代之,但飾以衣服,乍看之下酷似佛像。供奉太祖的神桌下有一神龕,
供有掛在將軍柱的豬頭骨及裝著向水的小鍋。
後殿為二樓建築,一樓為三聖殿,供奉觀音、阿彌陀、大勢至三佛及地藏王菩薩。
二樓為凌霄寶殿,正中央供奉玉皇大帝,左側供奉南斗星君及媽祖,
右側供奉北斗星君及註生娘娘,其中註生娘娘的造型與一般廟宇不相同,左執筆右執簿,非常慈祥。
慈善堂左前側尚有一座三層佛塔,稱為西方寶殿,為地藏王菩薩殿及納骨塔。
慈善堂的開山祖為吳進法、楊秋菊夫婦,吳家原籍台南縣白河鎮仙草坡人,
日據時代遷到台東市鯉魚山今馬偕醫院附近從事農墾,
末期因躲避盟軍空襲乃舉家移到池上鳳梨園大坪頂。
吳進法曾是牧師,楊秋菊為平埔西拉雅族裔,平時篤信神佛,
其母陳清雲為阿立祖的尪姨,堂中具有二百年歷史的阿立祖壺祀即為其所傳。
楊秋菊婚後連生五女,後來到海山寺祈求觀音菩薩始得子,故對觀音菩薩特別誠篤。
民國四十年初,吳進法得了瘧疾,看盡名醫耗盡家產,歷經五年仍不得癒,
後來欲赴台中尋醫時,在池上火車站偶遇朋友,
告知富裡鄉萬寧村朝寧宮的媽祖對於醫病很靈驗,在太太勸導下吳進法始到朝寧宮祈拜,
幾次後即告痊癒,按媽祖指示得病之因,係觀音菩薩欲藉吳進法身救人濟世,
民國四十六年乃迎回一面觀音菩薩令旗在家宅供奉;由於山區醫療不便,
當地村民有病常來祈拜,信徒日多,乃於四十九年在家宅建壇,六十二年正式建廟,
經過多次增建,到民國七十二年始完成主要建築,八十三年為紀念堂主楊秋菊往生,
再建成九品蓮邦,即西方寶殿。
慈善堂供奉的神明以道教為主,舉行祭儀則多以佛教方式行之,祀典多以鮮花素果頌經禮佛,
是與一般廟宇較不相同之處。慈善堂設有蓮友會,會員二十多人,均是自動發願參加,
多半是附近村民,義務協助堂中祭事,平常堂務,則由堂主吳聰榮負責。
台東縣關山鎮南山寺
南山寺
地址: 956台東縣關山鎮崁頂路46號
電話: 08 981 1141
台東縣綠島鄉觀音洞
台東綠島觀音洞
地址:臺東縣綠島鄉環島公路鄰近楠仔湖邊
觀音洞位於綠島東北角楠仔湖附近,是隆起珊瑚礁經長年地下伏流侵蝕岩壁而成的鐘乳石洞,
形成鐘乳石、石筍、石柱及伏流等石灰岩地形特殊景觀。規模雖然不大,
但其內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極具鬼斧神工之美;洞中流水潺潺,沁涼靜謐,
是夏日消解暑氣及祈福的好地方。
相傳清嘉慶年間有漁民在海上遇難,發現東方有火球晃動,於是朝著火球方向航行,果真順利返航。
事後追查發現一洞穴,內有一座高約一公尺的石筍,形似觀世音菩薩,遂將此處命名為「觀音洞」。
此處拜觀音的方式十分特別,由於觀音石像正身朝東盤坐於蓮台上,
正好背向信眾,因此必須反方向敬拜。
觀音洞入口處設有中國式牌樓,牌樓旁有一個祈福佈告欄,
供民眾把自己的心願寫在祈福牌上,掛在上面祈求平安。
祈福牌不只有一種樣式,還分為「事業」、「財富」、「愛情」、「金榜」、「健康」五種,
獨具匠心。洞內佳景天成,岩壁遍懸鐘乳石,令人目不暇給,
除了香火鼎盛的觀音大士,亦有九條龍、龜仙人等被賦予各種想像的奇石美景。
另外還有一座許願池,許願的方式很十分特殊,必須將銅板往上拋至小洞穴中,
若是能夠丟中洞中的石蟾蜍,就可以發大財。洞外有一株「連心樹」,
它是兩棵樹共生的結果,其中一棵的樹幹中心被另一棵的枝幹不偏不倚的從中穿過,
形成難得一見的連心奇景,和夫妻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未完,資料努力更新中......